引论 1
第一章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概述 8
第一节 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 8
(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 8
(二)战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11
(三)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16
第二节 当代世界教育的共同追求 25
(一)以人为本,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26
(二)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29
第二章 主体性教育 36
第一节 主体性教育的形成 36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36
(二)主体性教育的时代背景 40
第二节 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41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41
(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45
(三)我国的基础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47
第三节 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 50
(一)现行教学体系中阻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 50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 52
(三)主体性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62
第三章 生命教育 66
第一节 生命教育形成的背景 68
(一)社会背景 68
(二)生命个体成长阶段的现实背景 69
(三)理论基础 69
第二节 生命教育:现状透视 70
(一)生命世界的肢解 70
(二)生命情感的漠视 71
(三)生命体验的消解 71
(四)生命意识的失落 72
第三节 生命教育:归因分析 72
(一)社会的客观压力 72
(二)家长的主观期望 73
(三)教师的功利性情结 73
(四)教育的异化 74
第四节 生命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75
(一)生命教育的理念 75
(二)生命教育的构建 78
(三)生命教育的回归 86
第四章 创新教育 88
第一节 创新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88
第二节 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90
(一)创新教育的内容 90
(二)创新教育的特征 91
(三)创新教育的时代内涵 94
第三节 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96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97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100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105
(四)探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106
(五)解放学生 106
(六)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107
(七)开设创新课程 108
(八)重视家庭的影响 109
第五章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113
第一节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113
(一)何谓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113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差异 114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契合 116
(四)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反思 118
第二节 偏重科学教育、偏轻人文教育的历史教训 121
(一)科学教育独霸教坛的后果 122
(二)人文教育进一步衰落的后果 123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126
第四节 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129
(一)变革教育价值观念 129
(二)完善课程建设 132
(三)提高教师素养 134
第六章 生活教育 140
第一节 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140
(一)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启示 141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启示 144
第二节 当代“新生活教育”学说 150
(一)“新生活教育”的概念及其指导思想 150
(二)“新生活教育”的基本理念 152
第三节 生活教育理念对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影响 155
(一)生活教育理念引发的对教育观的反思 155
(二)生活教育理念引发的对课程设计的反思和变革 157
第七章 活动教育 165
第一节 现代活动教育形成的理论基础 165
(一)活动教育的哲学基础 166
(二)活动教育的现代心理学基础 168
(三)活动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169
第二节 现代活动教育的基本主张 169
(一)西方现代活动教育的基本思想 170
(二)苏联现代活动教育的基本思想 171
(三)我国现代活动教育的基本思想 172
第三节 新中国活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174
(一)第一个阶段:课外活动的发展 174
(二)第二个阶段: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的发展 175
(三)第三个阶段:新世纪初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实践 181
第八章 尊重的教育 191
第一节 尊重的教育的形成 191
(一)时代背景 191
(二)我国现实的需要 195
(三)法律基础 197
(四)心理学基础 198
第二节 尊重的教育的基本主张 198
(一)尊重的教育的本体内涵 198
(二)尊重的教育的主要特性 209
第三节 尊重的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 211
(一)尊重的教育的实践 211
(二)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214
第九章 建构主义理论 217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217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背景 217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 221
第二节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 225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225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228
(三)建构主义教师观 230
(四)建构主义评价观 232
第三节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237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237
(二)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 238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 240
(四)随机访取教学模式 241
第十章 多元智能理论 243
第一节 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背景 244
第二节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理念 245
(一)智能的结构 246
(二)智能的性质 249
第三节 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教育观 250
(一)学生观 250
(二)教师观 251
(三)教学观 252
(四)评价观 253
第四节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254
(一)美国多元智能的教学实验 254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模式 257
第五节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263
(一)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 263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64
(三)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 265
(四)多元智能理论将活动作为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 265
后记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