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智慧学的生存论意涵——论精神在智慧学中的本体论意义 1
一、精神性认识作用在源初感性存在活动中有其根源 5
二、精神通过认识论性质的明觉作用彰显人存在的自由本质 9
三、认识论意义上的觉以曲通方式突出了精神之觉在存在整体中的本质性 13
四、精神通过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逐渐成为价值世界的创造根据 16
五、精神扬弃单纯认知方式的取向而回到感性生存活动成为自由个性的本体 21
第二章 论“学而时习”对孔子哲学的奠基意义——《论语》首章的生存论解读 27
一、“学”的本义是对自身之缺失或缺陷的“觉—悟” 28
二、“学而时习”是“在不间断的切实行事中的觉悟”与“在觉悟中的不间断切实行事”的统一 34
三、“学而时习”作为本源之乐是对人之存在的源初肯定 38
第三章 过程与划界——《论语·为政》“十有五而志于学”章的生存论诠释 45
一、基于主体性力行的自我实现是孔子道德生存论的基本取向 45
二、存在的展开过程 49
三、天命的显现与存在的划界 54
四、天命限制的双重意义与自由的双重向度 59
第四章 人禽之别的担当——对孟子抱负的生存论理解 68
一、好辩以承三圣者是自觉地对人禽之别进行历史性担当 69
二、羞比管晏是对权贵者的根本否定与对人之本质的自觉担当 75
三、愿学孔子是对人之类本质的充分个体化 81
第五章 道德与生命之择——《孟子·告子上》“鱼与熊掌”章疏释 92
一、以想象性故事情境凸显道德纯粹性体验 93
二、生命存在的“更好继续”基于能动的自觉选择 97
三、失其本心即明觉与行事的割裂 101
四、道德与生命之对峙消融于生命存在的整体过程 106
第六章 境界的整体性及其展开——孟子“不动心”的意蕴重析 112
一、心(志)在心气一体的整体中具有主体性 113
二、浩然之气是对心气本然一体的道德转化 117
三、集义以养气奠基于具体行事之中 120
四、知言是在社会性存在中明理分辨而自觉担当人之类本质 124
五、“学孔子”的意蕴在于经由整体而成就自身 128
第七章 真实存在的可能入口——《中庸》首章的生存论诠释 132
一、作为生存论界定的性—道—教之平行连贯一气 133
二、人率性成道途中自觉了的张弛裂缝是中庸之在的入口 139
三、“中一和—致中和”统一的整体世界即是“性—道—教”统一的整体世界 142
第八章 从“天人之际”看《易传》“三材之道”的意蕴 148
一、对《易传》之道作外在知解式把握的困境 149
二、《易传》之道基于人的活动而切近于自身 153
三、《易传》之道是人作为能动者而使天地与自身相遇而生成之道 157
四、天、地、人三相遇而有之世界及其道以人为中正之心 162
参考文献 168
后记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