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对象 1
1.1.1 相关术语的界定 2
1.1.2 前置受事的语法属性 13
1.2 研究回顾 16
1.2.1 现有的主要研究成果 16
1.2.2 存在的问题 24
1.3 选题意义 26
1.4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28
1.4.1 研究材料 28
1.4.2 研究方法 29
第二章 先秦至清代受事话题句类型及其句法特征 30
2.1 先秦时期的受事话题句 30
2.1.1 基本类型及句法特征 30
2.1.2 小结 42
2.2 西汉时期的受事话题句 45
2.2.1 基本类型及句法特征 45
2.2.2 小结 52
2.2.3 先秦至西汉受事话题句的历史演变 53
2.3 东汉时期的受事话题句 57
2.3.1 东汉本土传世文献中的受事话题句 57
2.3.2 东汉佛典中的受事话题句 70
2.3.3 东汉佛典与本土传世文献中受事话题句之比较 83
2.3.4 西汉至东汉本土传世文献中受事话题句的历史演变 85
2.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受事话题句 88
2.4.1 魏晋南北朝本土传世文献中的受事话题句 88
2.4.2 魏晋南北朝佛典中的受事话题句 98
2.4.3 魏晋南北朝佛典与本土传世文献中受事话题句之比较 110
2.4.4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受事话题句的历史演变 113
2.5 晚唐五代时期的受事话题句 118
2.5.1 基本类型及句法特征 118
2.5.2 小结 133
2.5.3 魏晋南北朝至晚唐五代受事话题句的历史演变 134
2.6 宋代受事话题句 140
2.6.1 基本类型及句法特征 140
2.6.2 小结 150
2.6.3 晚唐五代至宋代受事话题句的历史演变 151
2.7 元明时期的受事话题句 156
2.7.1 元明非戏曲文献中的受事话题句 156
2.7.2 元明戏曲文献中的受事话题句 176
2.7.3 元明非戏曲文献与戏曲文献中受事话题句之比较 191
2.7.4 宋代至元明受事话题句的历史演变 193
2.8 清代的受事话题句 196
2.8.1 基本类型及句法特征 196
2.8.2 小结 210
2.8.3 元明至清代受事话题句的历史演变 211
第三章 受事话题句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19
3.1 受事话题句的主要变化 219
3.1.1 类型的变化 219
3.1.2 受事话题的变化 243
3.1.3 述语的变化 250
3.1.4 主语的变化 254
3.2 变化的原因 261
3.2.1 代词的发展与受事话题句的演变 261
3.2.2 动词语法功能的变化与受事话题句的演变 264
3.2.3 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与受事话题句的演变 271
3.2.4 体助词的产生和发展与受事话题句的演变 273
3.2.5 处置式的影响与受事话题句的演变 280
3.2.6 施受关系中立化与受事话题句的演变 288
第四章 受事论元前置的制约因素 307
4.1 句法制约 307
4.1.1 述语动词之前状语成分的影响 307
4.1.2 述语动词之后补语成分的影响 311
4.1.3 体助词的影响 325
4.1.4 特殊句式的影响 327
4.2 语义制约 328
4.2.1 受事论元的指称语义特征 328
4.2.2 受事论元的生命度特征 330
4.2.3 述语动词的语义特征 332
4.3 语用制约 333
4.3.1 汉语的话语结构模式 335
4.3.2 受事论元所负载的信息的性质 336
4.3.3 篇章语境的限制 345
4.4 句法、语义和语用多重制约 347
4.5 小结 350
第五章 汉语的基本语序结构与受事论元前置的功能 352
5.1 汉语的基本语序结构 352
5.2 受事前置的功能 353
5.2.1 前置受事论元的语义功能 354
5.2.2 前置受事论元的语用功能 358
5.3 受事话题句的实际应用价值 372
5.4 小结 375
第六章 受事话题句中施事出现的条件及其成因 378
6.1 PAV式受事话题句中施事出现的条件及其成因 378
6.1.1 PAV句式中施事出现的条件 378
6.1.2 PAV句式的成因 381
6.2 APV式受事话题句中施事出现的条件及其成因 385
6.2.1 APV句式中施事出现的条件 385
6.2.2 APV句式的成因 387
6.3 动词前两项体词性成分句法地位的判定原则 390
6.4 余论 391
第七章 语言接触视野下的汉语受事话题句 395
7.1 汉语受事话题句的使用频率反映语言接触的事实 395
7.2 梵汉接触与汉语受事话题句 397
7.3 蒙汉接触与汉语受事话题句 403
结语 410
附表 411
参考文献 412
后记 435
附录: 437
专家评审意见 437
《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章程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