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从有无到隐显:哲学视域的转换 15
第一节 有无的主题化与存在的实体化 15
第二节 视觉视野:有无话语的认识论根源 21
第三节 隐显的视野及其时间内涵 35
第四节 幽玄意识与批判哲学的识度 49
第二章 形而上与形而下:以隐显为中心的理解 59
第一节 谓之与之谓 60
第二节 形上、形下之分是隐、显之别 66
第三节 形而上:以思会通隐显的存在方式 74
第四节 形而下:以感性实践会通隐显的存在方式 83
第五节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与合 90
第三章 理气之辨:存在的自在性与自为性 93
第一节 气的概念与真实存在的自在性 94
第二节 作为气化运行有效性的理 103
第三节 气生理成与真实存在的能动性 114
第四章 隐显语境中的体用之辨 123
第一节 善言道者,由用以得体 123
第二节 体用论范式的革命:从“贵体贱用”到“相与为体” 131
第三节 存在显现的时间性 136
第五章 理一分殊: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43
第一节 早期理学中“理一分殊”观念的演变 143
第二节“万法归一”的形而上学神话 155
第三节“理一分殊”:存在特殊性与普遍性的重建 164
第六章化“天之天”为“人之天”:天道与人道的沟通 171
第一节化“天之天”为“人之天”:天道与人道的分化 171
第二节 从同天法道到继天继道:天人关系的变革 181
第三节 有为与无为:“天之天”和“人之天”的统一 195
第四节“俟命”与“至于命”:天人相继的不同层次 210
第七章 天地之始终与性日生日成:时间的存在与存在的时间性 222
第一节 天地之始终今日是:世界的始终与主体的时间性 222
第二节 性日生日成:人道的时间性 233
第三节识、思、虑:主体的时间意识结构 243
第四节“过去未来皆其现在”:时间的境域性特征 251
第五节 时间的存在与存在的时间性 255
第六节 时间视域中的生死现象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