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生态学的概念 1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
三、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与分支学科 2
四、现代生态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6
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8
第一章 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 11
第一节 尺度的概念和特征 11
一、尺度的概念 11
二、尺度的特征 11
三、几个常见技术性尺度的区别 13
第二节 尺度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3
第三节 尺度概念在生态学中的兴起历程 16
一、文字表达阶段 16
二、图形描述阶段——时空图 16
三、定量阶段 17
第四节 尺度选择和尺度转换 19
一、尺度选择 19
二、尺度转换 20
第五节 等级组织理论、格局与尺度 21
一、等级理论与尺度 21
二、格局与尺度 24
主要参考文献 24
第二章 地球表层的生物群落 27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27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 27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27
三、生物群落的性质 28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种群特征 29
一、群落的种类组成 29
二、群落的种群特征和动态 33
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测定 51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53
一、群落的外貌 54
二、群落的结构 54
第四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57
一、演替的概念 57
二、演替的类型 57
三、演替的模式 58
四、演替顶极理论 62
第五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63
一、群落相似性分析 63
二、群落的分类 64
三、群落的排序 67
第六节 地球表面主要生物群落类型及分布 70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70
二、群落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77
三、植被的区划与制图 82
主要参考文献 91
第三章 地球表层的生态系统 92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述 92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92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 94
三、生态系统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99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02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102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05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116
一、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118
二、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123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物种流动和能量流动 125
一、生态系统的物种流动 125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34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150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150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56
第六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建模 161
一、生态系统的调控 161
二、生态平衡及其人工调控 163
三、生态系统的建模与评述 168
第七节 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演替与进化 171
一、生态系统的起源 171
二、生态系统的发展 172
三、生态系统的演替 174
四、生态系统的进化 175
第八节 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176
一、水域生态系统 176
二、陆地生态系统 183
三、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185
主要参考文献 189
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景观 190
第一节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概述 190
一、景观 190
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 191
三、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193
四、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198
第二节 景观格局 200
一、斑块 200
二、廊道 203
三、基质 206
四、景观格局 208
五、生态交错带 209
第三节 景观功能 211
一、景观间流的运动机制 211
二、景观中的物质运动 212
三、景观中的物种运动 214
第四节 景观动态 217
一、景观稳定性 217
二、景观变化的驱动力 221
三、景观动态 223
第五节 景观分类与评价 225
一、土地分类的景观途径 225
二、按照人类影响强度的景观分类 227
三、景观评价与保护 230
第六节 景观生态规划 232
一、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 232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 233
三、景观生态规划模型 235
第七节 景观生态学应用 241
一、自然保护 241
二、农区景观生态建设 244
三、城市景观生态建设 246
四、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 249
主要参考文献 253
第五章 地球表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55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概述 255
一、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内涵 255
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内容及热点 257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 261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评估 262
一、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特点 262
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分类 264
三、中国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粗略评估 274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与原因 276
一、世界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 276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 279
三、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281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与途径 282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策略 282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 285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类型 288
一、自然保护区概念 289
二、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任务 290
三、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294
第六节 自然保护区设计与评价 298
一、自然保护区设计 298
二、自然保护区景观设计与适宜性评价案例 306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311
主要参考文献 313
第六章 地球表层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健康 315
第一节 生态系统恢复 315
一、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概述 315
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原理和方法 320
三、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 326
第二节 生态系统健康 335
一、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 336
二、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 337
三、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与预测 339
四、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 340
主要参考文献 342
第七章 地球表层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344
第一节 全球变化概述 344
一、全球变化的概念 344
二、全球变化的内涵 344
第二节 生态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调节 与响应 359
一、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调节 作用 359
二、生态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 363
主要参考文献 371
第八章 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72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概念分析 372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372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 375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76
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体系 377
二、中国科学院的指标体系 380
三、环境可持续性指数 382
四、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85
五、徐连经济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 385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分析 392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392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分析 397
主要参考文献 417
第九章 3S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421
第一节 3S技术概述 421
一、遥感技术 421
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423
三、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424
四、3S集成技术 425
第二节 3S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426
一、3S技术在数据采集与拯救中的应用 426
二、生态学模型的3S技术实现途径 432
三、生态学中3S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 440
主要参考文献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