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第2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4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立明总主编;曹务春主编;段广才,冯子健,孙殿军,王素萍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117197463
  • 页数:18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第一版于197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国庆30周年献礼出版了上、中册,以后陆续出版了下册和续编。第二版是1995年出版,分三卷。第一卷为总论,第二卷为传染病,第三卷为非传染病。主编均为天津医科大学耿贯一教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技术的发展,流行病学在国内外发展迅速,流行病学方法进展很快,分支学科日益增多,从理论、概念,到技术、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深刻的变化,第二版内容已显陈旧,难以反映当前学科发展水平和现状。近几年,流行病学及相关工作者需要更新、更实用、更全面的专著作为案头书,方便查找,随时指导工作。本书的修订不仅集中全国的流行病学专家,同时涉及疾病预防控制的很多领域,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第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总论 1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病学概述 1

一、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 1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发展史 2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5

一、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学基础 5

二、传染病的流行环节 7

三、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8

四、传染病的传播过程 9

五、传染病的流行强度 10

第三节 传染病传播特征调查 11

一、传染力调查 11

二、传染病自然史调查 11

三、接触方式调查 12

四、聚集性调查 13

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13

一、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原则 13

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14

三、传染病疫点和疫区的划分与处理 17

四、传染病的隔离与检疫 18

第二章 消化道传染病流行病学概述 21

第一节 国内外流行现状 21

第二节 病原学特征 21

一、细菌方面 22

二、病毒方面 23

三、寄生虫方面 24

第三节 流行过程 24

一、传染源 24

二、传播途径 25

三、人群易感性 25

四、流行影响因素 26

第四节 流行特征 26

一、地区分布 26

二、时间分布 27

三、人群分布 27

四、流行形式 27

第五节 预防控制 27

一、三级预防策略 27

二、综合措施 28

第六节 临床治疗原则 28

第七节 主要问题与对策 29

第三章 甲型病毒性肝炎 32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32

一、形态和基因组结构 32

二、病毒学分类 33

三、致病性和免疫性 34

四、抵抗力 34

五、细胞培养 34

六、动物模型 35

七、实验室诊断 35

第二节 流行过程 35

一、传染源 35

二、传播途径 36

三、人群易感性 36

四、影响因素 36

第三节 流行特征 36

一、地区分布 36

二、时间分布 37

三、人群分布 37

第四节 预防控制 38

一、预防策略 38

二、预防措施 40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40

一、临床特征 40

二、治疗要点 41

第四章 戊型病毒性肝炎 43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43

一、发现简史和分类 43

二、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 43

三、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44

四、基因型和血清型 45

第二节 流行过程 46

一、传染源 46

二、传播途径 46

三、人群易感性 47

四、影响因素 47

第三节 流行特征 48

一、地区分布 48

二、时间分布 49

三、人群分布 49

第四节 预防控制 50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50

一、临床特征 50

二、实验室诊断 51

三、治疗要点 51

第五章 脊髓灰质炎 52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52

一、形态结构与理化性质 52

二、血清型 53

三、宿主范围和组织培养敏感性 53

四、抗原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5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54

一、传染源 54

二、传播途径 54

三、人群易感性 54

第三节 流行特征 54

一、流行阶段 54

二、地区分布 55

三、季节分布 55

四、性别和年龄分布 55

第四节 预防控制 56

一、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 56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疫苗(IPV) 59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60

一、临床特征 60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61

三、治疗原则 63

第六节 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展望 63

一、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进展 63

二、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进展 65

三、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挑战与展望 66

第六章 手足口病 68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68

一、CVA16病毒 69

二、EV71病毒 6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71

一、传染源 71

二、传播途径 71

三、人群易感性 71

四、影响因素 71

第三节 流行特征 72

一、地区分布 72

二、时间分布 73

三、人群分布 74

第四节 预防控制 74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74

二、预防控制措施 75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76

一、临床特征 76

二、治疗要点 77

第七章 轮状病毒感染 80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80

一、轮状病毒分类 80

二、轮状病毒颗粒结构 81

三、轮状病毒理化特征 81

四、轮状病毒基因组 82

五、轮状病毒蛋白 82

六、轮状病毒的变异和重配 84

第二节 流行过程 84

一、传染源 84

二、传播途径 84

三、人群易感性 84

第三节 流行特征 86

一、人群分布 86

二、时间分布 86

三、地区分布 86

四、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87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8

一、预防策略 88

二、预防措施 88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89

第八章 诺如病毒胃肠炎 92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92

一、发现简史 92

二、形态结构 93

三、基因组结构 93

四、NV基因组和基因型 93

五、诺如病毒受体 94

六、诺如病毒易感性 96

七、免疫原性和疫苗的研究 96

第二节 流行过程 96

一、传染源 96

二、传播途径 97

三、人群易感性 97

第三节 流行特征 97

一、地区分布 97

二、时间分布 97

三、人群分布 98

第四节 预防控制 98

一、流行病学调查 98

二、预防对策与措施 100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101

一、临床特征及诊断 101

二、治疗要点 101

第九章 人类朊病毒病 103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103

一、发现简史与朊病毒学说 103

二、理化性质 104

三、形态结构 104

四、PrPC和PrPSc的细胞生物学特征 105

五、PrPC向PrPSc转变的分子机制 105

第二节 流行过程 106

一、传染源 106

二、传播途径 108

三、人群易感性 109

第三节 流行特征 111

第四节 预防控制 112

一、疾病监测 112

二、预防控制原则 113

三、常规处理原则 113

第五节 实验室检测、诊断方法及生物安全 114

一、实验室检测和诊断方法 114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 115

第十章 霍乱 119

第一节 霍乱的历史和现状 119

一、古典霍乱 119

二、埃尔托霍乱 121

三、O139霍乱的流行概况 123

四、我国霍乱的流行历史和现状 124

第二节 病原学特征 127

一、分类 127

二、形态 127

三、培养特性 127

四、生存力 128

五、生化特性 128

六、主要抗原 128

七、致病性 130

八、变异性 130

九、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130

十、古典型、埃尔托型和O139型霍乱弧菌的鉴别 130

第三节 流行过程 131

一、传染源 131

二、传播途径 132

三、易感人群 133

第四节 流行特征 134

一、地区分布 134

二、时间分布 134

三、人群分布 135

四、霍乱流行中病原体的变化 136

五、流行形式 136

六、扩散方式 137

七、地方性疫源地与周期性 137

第五节 预防控制 138

一、经常性预防措施 138

二、发生疫情时的应急措施 139

第六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141

一、临床表现 141

二、治疗要点 144

第十一章 致病性弧菌 147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147

一、弧菌的形态 147

二、生存力 147

三、致病性 147

四、标本的采集转运和保存 150

五、分离 150

六、鉴定 151

第二节 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 151

一、流行过程 151

二、流行特征 152

第三节 致病性弧菌的临床特征和防治 152

一、临床特征 152

二、防治要点 155

第十二章 细菌性痢疾 157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157

一、菌群分布与变迁 157

二、志贺菌属的耐药性、耐药相关基因与耐药基因元件 15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161

一、传染源 161

二、传播途径 161

三、人群易感性 162

第三节 流行特征 162

一、地区分布 163

二、时间分布 163

三、人群分布 165

第四节 预防控制 166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167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167

二、治疗要点 168

第十三章 伤寒、副伤寒 170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170

一、形态 170

二、培养 170

三、生化特征 170

四、抗原结构 171

五、基因组结构 171

六、变异 171

七、致病性 172

第二节 流行过程 172

一、传染源 172

二、传播途径 173

三、人群易感性 173

四、影响因素 173

第三节 流行特征 173

第四节 伤寒的预防控制 174

一、控制传染源 174

二、切断传播途径 174

三、保护易感人群 174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175

一、临床特征 175

二、治疗要点 176

第六节 副伤寒 177

第十四章 沙门菌病 179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179

一、沙门菌属的分类与命名 179

二、沙门菌属细菌的血清型及其变迁 180

三、沙门菌属的质粒图谱、噬菌体分型和分子分型 181

四、沙门菌属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182

第二节 流行过程 183

一、传染源 183

二、传播途径 183

三、人群易感性 184

第三节 流行特征 184

一、地区分布 184

二、时间分布 184

三、人群分布 184

第四节 预防控制 185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186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186

二、治疗要点 187

第十五章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 189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189

一、分型 191

二、致病性 192

三、毒力因子 192

四、免疫性 193

五、外膜蛋白结构及调控基因的分子克隆 19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193

一、传染源 193

二、传播途径 194

三、人群易感性 195

四、流行特征 195

五、临床特征 197

六、预防措施 198

第十六章 空肠弯曲菌腹泻 200

第一节 病原学 200

一、形态 200

二、培养 200

三、抗原结构 200

四、理化特性 201

第二节 流行过程 201

一、传染源 201

二、传播途径 201

三、人群易感性 201

四、影响因素 201

第三节 流行特征 202

第四节 防治策略和措施 202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202

一、临床特征 202

二、治疗原则 203

第十七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 204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204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地位 204

二、形态结构 206

三、理化特性与抗生素敏感性 207

四、幽门螺杆菌毒力与致病力 208

五、幽门螺杆菌的抗原抗体反应 209

六、幽门螺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菌株标识 20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210

一、传染源 210

二、传播途径 211

三、人群易感性 212

四、影响流行的因素 212

第三节 流行特征 212

一、地区分布 212

二、时间分布 212

三、人群分布 213

第四节 预防控制 213

一、控制传染源 213

二、切断传播途径 213

三、保护易感人群 214

第五节 诊断与治疗要点 214

一、诊断 214

二、治疗指征及方案 216

第十八章 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 218

第一节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 218

一、病原学特征 219

二、流行过程 221

三、流行特征 222

四、预防控制 222

五、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226

第二节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 230

一、病原体及致病机制 230

二、流行概况 230

三、临床表现与治疗 231

四、预防控制 232

第三节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 232

一、病原体及检测 232

二、流行过程 232

三、预防控制 233

第四节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 233

一、病原体 234

二、流行过程 234

三、预防控制 234

第五节 肠聚集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 235

一、病原体 235

二、流行概况 236

三、临床表现 236

第六节 肠广泛黏附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 236

第十九章 食物中毒 238

第一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238

一、病原学特征 238

二、流行过程 239

三、流行特征 241

四、预防控制 241

五、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242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242

一、病原学特征 243

二、流行过程 245

三、流行特征 246

四、预防控制 246

五、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247

第三节 肉毒中毒 247

一、病原学特征 248

二、流行过程 250

三、流行特征 251

四、预防控制 252

五、诊断与治疗要点 253

第四节 沙门菌食物中毒 254

一、病原学特征 254

二、流行过程 255

三、流行特征 256

四、预防控制 256

五、诊断与治疗要点 257

第五节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258

一、病原学特征 258

二、流行过程 260

三、流行特征 261

四、预防控制 261

五、诊断与治疗要点 261

第二十章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概述 264

第一节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趋势 264

第二节 病原体及病种 265

第三节 流行过程 265

一、传染源 265

二、传播途径 266

三、易感人群 267

四、影响因素 267

第四节 流行特征 267

一、地区分布 267

二、时间分布 268

三、人群分布 269

第五节 预防控制 270

一、预防策略 270

二、预防措施 270

第二十一章 流行性感冒 272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272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地位 272

二、结构与功能 273

三、理化特性 275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 275

第二节 流行过程 276

第三节 流行特征 277

一、地区和时间分布 277

二、流感大流行 277

三、人群分布 278

第四节 预防控制 278

一、流感监测 278

二、流感疫苗 279

三、抗流感病毒药物预防 280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280

一、临床特征 280

二、鉴别诊断 281

三、实验室检查 281

四、治疗要点 282

第二十二章 麻疹 285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285

一、生物学性状 285

二、理化性状 286

第二节 流行过程 287

一、传染源 287

二、传播途径 287

三、人群易感性 287

第三节 流行特征 287

一、地区分布 287

二、时间分布 289

三、人群分布 290

第四节 预防控制 290

一、预防策略 290

二、预防措施 291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292

一、临床特征 292

二、治疗要点 296

第二十三章 流行性腮腺炎 298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298

一、生物学性状 298

二、抗原性 29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300

一、传染源 300

二、传播途径 300

三、人群易感性 300

四、影响因素 300

第三节 流行特征 301

一、地区分布 301

二、时间分布 301

三、人群分布 302

第四节 预防控制 302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302

二、预防对策与措施 303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304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304

二、治疗要点 306

第二十四章 风疹 308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308

一、形态结构 308

二、血清与基因分型 309

三、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及致病机制 309

四、抵抗力 310

五、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310

第二节 流行过程 310

一、传染源 310

二、传播途径 310

三、人群易感性 311

四、影响因素 311

第三节 流行特征 311

一、地区分布 311

二、时间分布 312

三、人群分布 312

第四节 预防控制 313

一、预防策略 313

二、预防措施 314

第五节 临床特征、诊断标准与治疗要点 315

一、临床特征 315

二、诊断标准 317

三、治疗要点 318

第二十五章 水痘和带状疱疹 320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320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地位 320

二、形态结构 321

三、理化特性、基因组结构、致病性和免疫性 321

第二节 流行过程 322

一、传染源 322

二、传播途径 323

三、人群易感性 323

四、影响因素 323

第三节 流行特征 324

一、地区分布 324

二、时间分布 324

三、人群分布 325

第四节 预防控制 325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325

二、预防对策与措施 327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328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328

二、治疗要点 330

第二十六章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332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332

一、发现简史 332

二、形态结构 332

三、病毒分型 333

四、基因组结构 333

五、培养特性 334

六、理化特性 334

第二节 流行过程 334

一、传染源 334

二、传播途径 334

三、人群易感性 335

四、影响因素 335

第三节 流行特征 335

一、地区分布 335

二、时间分布 336

三、人群分布 336

第四节 预防控制 337

一、预防策略 337

二、预防措施 337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338

一、临床特征 338

二、治疗要点 339

第二十七章 天花 342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342

第二节 流行过程 342

一、传染源 342

二、传播途径 343

三、人群易感性 343

第三节 流行特征 343

一、地区分布 343

二、时间分布 343

三、人群分布 344

四、带入天花 344

第四节 预防控制 344

一、预防对策与预防措施 344

二、天花消灭后的监测工作 345

三、全球消灭天花的经验与启示 346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347

一、发病机制和病理 347

二、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347

三、治疗要点 349

第二十八章 猴痘 351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351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地位 351

二、形态与结构 352

三、理化性质与抵抗力 353

四、抗原特征及其多样性 354

五、基因组结构 355

第二节 流行病学 355

一、传染源 355

二、传播途径 356

三、人群易感性 356

四、影响因素 357

第三节 流行特征 357

一、地理分布 357

二、时间分布 358

三、人群分布 358

第四节 预防控制 358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358

二、预防对策与措施 360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360

一、临床特征与鉴别诊断 360

二、治疗要点 363

第二十九章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365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365

一、病原体的来源与确认 365

二、形态结构 367

三、一般特性 367

四、基因组结构 367

第二节 流行过程 367

一、传染源 367

二、传播途径 369

三、人群易感性 370

四、影响因素 371

第三节 流行特征 371

一、地区分布 371

二、时间分布 372

三、人群分布 373

四、SARS的病死率 374

第四节 预防控制 375

一、控制传染源 375

二、切断传播途径 375

三、保护易感人群 376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376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376

二、治疗要点 382

第三十章 婴幼儿病毒性肺炎 386

第一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387

一、病原学 387

二、流行病学 388

三、致病机制 388

四、临床特点 389

五、实验室检查 389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389

七、治疗 390

八、预防 390

九、预后 390

第二节 人类偏肺病毒(hMPV) 390

一、病原学 390

二、流行病学 391

三、致病机制 391

四、临床特点 391

五、实验室检查 391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391

七、治疗 391

八、预防 392

九、预后 392

第三节 鼻病毒(HRVs) 392

一、病原学 392

二、流行病学 392

三、致病机制 392

四、临床特点 392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392

六、治疗 393

七、预防 393

第四节 流感病毒(Ⅳ) 393

一、病原学 393

二、流行病学 393

三、致病机制 394

四、临床特点 394

五、实验室检查 395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395

七、治疗 395

八、预防 395

九、预后 396

第五节 副流感病毒(PIVs) 396

一、病原学 396

二、流行病学 396

三、致病机制 397

四、临床特点 397

五、实验室检查 397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397

七、治疗 397

八、预后 398

九、预防 398

第六节 腺病毒(ADV) 398

一、病原学 398

二、流行病学 398

三、致病机制 399

四、临床特点 399

五、实验室检查 400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401

七、治疗 401

八、预防 401

九、预后 402

第七节 人类博卡病毒(HBoV) 402

一、病原学 402

二、流行病学 402

三、临床特点 403

四、实验室检查 403

五、治疗 403

第八节 巨细胞病毒(CMV) 403

一、病原学 403

二、流行病学 404

三、致病机制 404

四、临床特点 40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405

六、实验室检查 405

七、治疗 406

八、预防 406

九、预后 406

第九节 麻疹病毒(Measles) 407

一、病原学 407

二、致病机制 407

三、临床特点 408

四、实验室检查 408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409

六、治疗 409

七、预防 409

八、预后 409

第十节 水痘病毒(VZV) 410

一、病原学 410

二、流行病学 410

三、致病机制 410

四、临床特点 410

五、实验室检查 411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411

七、治疗 411

八、预防 412

第十一节 手足口病(HFMD)的肺部表现 412

一、病原学 412

二、流行病学 412

三、致病机制 412

四、临床特点 413

五、实验室检查 413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413

七、治疗 414

八、预防 414

第三十一章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416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416

一、形态结构 416

二、血清与基因分型 417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及致病机制 417

四、抵抗力 418

五、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418

第二节 流行过程 418

一、传染源 418

二、传播途径 418

三、人群易感性 419

四、影响因素 419

第三节 流行特征 420

一、地区分布 420

二、时间分布 420

三、人群分布 420

第四节 预防控制 421

一、预防策略 421

二、预防措施 422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422

一、临床特征 422

二、治疗要点 424

第三十二章 腺病毒感染 426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426

一、分类 426

二、形态结构 427

三、基因组结构 428

四、腺病毒的生活周期 428

五、腺病毒载体的优点 430

六、理化及分离培养特性 431

七、抗原差异及其多样性 432

第二节 流行过程 434

一、传染源 434

二、传播途径 435

三、人群易感性 435

四、影响因素 436

第三节 流行特征 436

一、地区分布 436

二、时间分布 437

三、人群分布 437

第四节 预防控制 438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439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439

二、治疗要点 442

第三十三章 EB病毒感染 445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445

一、病毒简介与分类 445

二、形态结构 446

三、病毒抗原 447

四、基因组结构 447

第二节 流行过程 448

一、传染源 448

二、传播途径 448

三、易感人群 448

第三节 流行特征 448

一、地区分布 448

二、时间分布 449

三、人群分布 449

第四节 控制策略 449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450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450

二、治疗要点 451

第三十四章 博卡病毒感染 453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453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地位 453

二、基因组特征和形态结构 454

第二节 流行过程 454

一、传染源 454

二、传播途径 455

三、人群易感性 455

四、影响因素 455

第三节 流行特征 455

一、地区分布 455

二、时间分布 456

三、人群分布 456

第四节 预防控制 456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457

一、临床特征 457

二、治疗要点 457

第三十五章 人偏肺病毒感染 460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460

一、病毒的基本特征 460

二、病毒复制过程 461

第二节 流行过程 461

一、传染源 461

二、传播途径 462

三、易感人群 462

四、影响因素 462

第三节 流行特征 462

一、地区分布 462

二、时间分布 463

三、人群分布 463

第四节 预防控制 465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 465

一、临床特征 465

二、诊断 466

三、治疗 466

第三十六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69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469

一、脑膜炎奈瑟菌分型 469

二、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基因簇 470

三、形态结构 470

四、致病性与免疫性 471

五、抗生素敏感性 472

六、脑膜炎奈瑟菌基因组结构 47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473

一、传染源 473

二、传播途径 474

三、人群易感性 474

四、影响因素 474

第三节 流行特征 475

一、地区分布 475

二、时间分布 478

三、人群分布 478

第四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479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479

二、治疗要点 481

第五节 预防控制 482

一、脑膜炎球菌疫苗预防 482

二、化学药物预防 484

三、流脑防控策略与措施 485

四、预防对策与措施 486

第三十七章 白喉 488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488

一、形态及染色 488

二、培养特性 488

三、侵袭力与抵抗力 488

四、毒原菌和非毒原菌株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489

第二节 流行病过程 489

一、传染源 489

二、传播途径 489

三、易感性 490

第三节 流行特征 490

一、流行强度 490

二、流行特征 492

第四节 预防控制 492

一、传染源管理及一般防疫措施 492

二、带菌者处理 492

三、预防接种 492

四、监测 493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493

一、发病机制 493

二、临床特征 493

三、治疗要点 495

第三十八章 百日咳 496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496

一、发现简史 496

二、生物学特性 497

三、抗原成分及其生物学活性 497

四、基因分型 498

第二节 流行过程 499

一、传染源 499

二、传播途径 500

三、易感人群 500

第三节 流行特征 500

一、地区分布 500

二、时间分布 501

三、人群分布 501

四、发病率升高原因及周期性 502

五、血清型变迁 503

第四节 预防控制 504

一、监测 504

二、预防对策与措施 505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505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505

二、治疗 507

第三十九章 猩红热 509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509

一、形态结构 509

二、分型 510

三、致病性 511

四、抵抗力 511

第二节 流行过程 512

一、传染源 512

二、传播途径 512

三、人群易感性 512

第三节 流行特点 513

一、地区分布 513

二、时间分布 513

三、人群分布 514

第四节 预防控制 514

一、控制传染源 514

二、切断传播途径 515

三、保护易感人群 515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515

一、临床特征 515

二、治疗要点 518

第四十章 结核病 520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520

一、分类 520

二、形态结构 520

三、生长特性与抵抗力 520

四、致病性 521

五、耐药性 521

第二节 流行过程 522

一、传染源 522

二、传播途径 523

三、人群易感性 524

四、影响因素 524

第三节 流行特征 524

一、地区分布 525

二、时间分布 525

三、人群分布 526

第四节 预防控制 526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526

二、预防对策与措施 527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529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529

二、治疗要点 530

第四十一章 军团病 532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532

一、病原体 532

二、临床诊断及病例监测报告标准 534

三、病原学诊断及检测方法 535

四、军团菌在肺部感染中的病原学意义 538

第二节 流行过程 539

一、军团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539

二、传播途径 540

三、人群易感性 541

四、影响因素 541

第三节 流行特征 541

一、地区分布 542

二、时间分布 543

三、人群分布 544

第四节 预防控制 545

一、预防与控制策略 545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 545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547

一、临床类型及临床特征 547

二、治疗要点 548

三、预后 548

第四十二章 支原体肺炎 550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550

第二节 流行过程 551

一、传染源 551

二、传播途径 551

三、人群易感性 552

第三节 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 553

一、感染状况 553

二、地区分布 554

三、时间分布 554

四、性别和年龄分布特征 554

第四节 预防控制 555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556

一、临床特征 556

二、诊断 556

三、治疗要点 557

第四十三章 经血及性传播传染病流行病学概述 560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560

第二节 流行过程 561

一、传染源 561

二、传播途径 561

三、人群易感性 562

四、影响因素 562

第三节 流行特征 562

一、地区分布 562

二、时间分布 563

三、人群分布 563

第四节 预防控制 563

一、预防策略 563

二、预防措施 564

第四十四章 乙型病毒性肝炎 565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565

一、形态、基因结构及分型 565

二、理化特性 566

三、HBV抗原抗体系统 566

四、自然史 567

五、动物模型 567

第二节 流行过程 568

一、传染源 568

二、传播途径 568

三、人群易感性 569

第三节 流行特征 569

一、地区分布 569

二、时间分布 569

三、人群分布 569

第四节 预防控制 570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570

二、预防策略与措施 570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572

一、临床特征 572

二、治疗要点 572

第四十五章 丙型病毒性肝炎 574

第一节 病毒学特征 574

一、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功能 574

二、丙型肝炎病毒的分型和准种 576

三、丙型肝炎病毒的理化特性 577

四、发病机制 577

第二节 流行过程 578

一、传染源 578

二、传播途径 579

三、人群易感性 580

第三节 流行特征 580

一、地区分布 581

二、时间分布 581

三、人群分布 581

四、疾病自然史 583

第四节 预防控制 583

一、管理传染源 583

二、切断传播途径 584

三、保护易感人群 585

第五节 临床诊断和治疗 585

一、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 586

二、治疗要点 586

第四十六章 丁型病毒性肝炎 589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589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地位 589

二、形态结构 590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591

四、抵抗力 591

五、抗原抗体系统及诊断标准 591

六、基因组结构 591

七、动物模型和体外培养 59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594

一、传染源 594

二、传播途径 594

三、人群易感性 595

四、影响因素 595

第三节 流行特征 595

一、地区分布 595

二、时间分布 596

三、人群分布 596

第四节 预防控制 596

一、预防策略 596

二、预防措施 596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597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597

二、治疗要点 600

第四十七章 其他经血液传播的病毒性肝炎 602

第一节 庚型肝炎 602

第二节 TT病毒感染 604

第四十八章 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 607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607

一、一般生物学特征 607

二、基因组特征 608

三、分离培养特征 608

第二节 流行过程 609

一、传染源 609

二、传播途径 609

三、人群易感性 609

四、影响因素 610

第三节 流行特征 610

一、地区分布 610

二、时间分布 610

三、人群分布 610

第四节 预防与控制 611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611

二、预防对策与措施 611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612

一、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 612

二、治疗与预后 615

第四十九章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617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617

一、形态结构 617

二、型别与变异 618

三、致病性 618

四、抵抗力 618

五、诊断标准 618

第二节 流行过程 619

一、传染源 619

二、传播途径 619

三、人群易感性 620

四、影响因素 620

第三节 流行特征 620

一、地区分布 620

二、时间分布 621

三、人群分布 621

第四节 预防控制 622

一、预防策略 622

二、预防措施 622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624

一、临床特征 624

二、治疗要点 624

第五十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627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627

一、发现简史 627

二、形态结构 627

三、EBV基因表达方式和表达产物 628

四、理化及免疫特性 628

五、发病机制 62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629

一、传染源 629

二、传播途径 629

三、人群易感性 630

四、影响因素 630

第三节 流行特征 630

一、地区分布 630

二、时间分布 631

三、人群分布 631

四、IM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632

第四节 预防控制 633

一、预防策略 633

二、预防措施 633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634

一、临床特征 634

二、治疗要点 637

第五十一章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 640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640

一、病毒简介与分类 640

二、生物学特性 641

三、基因组结构 641

第二节 流行过程 642

一、传染源 642

二、传播途径 642

三、易感人群 642

第三节 流行特征 643

一、地区分布 643

二、人群分布 643

第四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643

一、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643

二、治疗要点 645

第五节 预防控制策略 645

第五十二章 人乳头瘤病毒 647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647

一、病毒分类 647

二、形态结构 648

三、致病性 648

四、免疫反应 64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649

一、传染源 649

二、传播途径 649

三、人群易感性 650

四、影响因素 650

第三节 流行特征 651

一、地区分布 651

二、时间分布 651

三、人群分布 651

第四节 预防控制 652

一、预防策略 652

二、预防措施 652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653

一、临床特征 653

二、治疗要点 654

第五十三章 梅毒 656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656

一、形态特性 656

二、免疫原性 656

三、抵抗力 656

四、致病性 657

五、免疫应答 657

第二节 流行过程 657

一、传染源 657

二、传播途径 657

三、人群易感性 658

四、影响梅毒流行的因素 658

第三节 流行特征 659

一、地区分布 659

二、时间分布及变动趋势 659

三、人群分布 659

第四节 预防控制 660

一、预防策略 660

二、预防措施 661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662

一、临床特征 662

二、诊断 663

三、治疗要点 663

第五十四章 淋病 666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666

一、发现简史和分类地位 666

二、形态结构 667

三、理化特征与抗生素敏感性 667

第二节 流行过程 668

一、传染源 668

二、传播途径 668

三、人群易感性 668

四、影响因素 669

第三节 流行特征 669

一、地区分布 669

二、时间分布 669

三、人群分布 669

第四节 预防控制 670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670

二、预防对策与措施 671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672

一、临床特征与鉴别诊断 672

二、治疗要点 674

第五十五章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676

第一节 沙眼衣原体病原学特征 676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 676

二、形态结构 677

三、理化特性与抗生素敏感性 677

四、抗原差异及其多样性 677

五、基因组结构 678

第二节 流行过程 678

一、传染源 678

二、传播途径 678

三、人群易感性 679

四、影响因素 679

第三节 流行特征 679

第四节 预防控制及筛查策略 680

一、预防控制 680

二、筛查策略 681

三、预防服务 681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682

一、临床特征 682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684

三、治疗要点 684

第五十六章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687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687

一、分类学地位 687

二、形态与增殖 688

三、生化组成 689

四、抗原 689

五、抵抗力 68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690

一、传染源 690

二、传播途径 690

三、人群易感性 690

第三节 流行特征 690

一、地区分布 690

二、时间分布 691

三、人群分布 691

第四节 预防控制 692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693

一、临床特征 693

二、治疗要点 695

第五十七章 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概述 696

第一节 基本概念 696

一、自然疫源性学说的提出与发展 696

二、自然疫源性疾病概念的局限性 697

第二节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过程与特点 697

一、流行过程 697

二、流行特点 699

第三节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生态系统——自然疫源地 699

一、自然疫源地与地理景观 699

二、自然疫源地的构成要素 700

第四节 我国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其疫源地分布 703

一、自然疫源性病毒病 703

二、自然疫源性立克次体病 704

三、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 704

四、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鹦鹉热 705

五、自然疫源性细菌病 705

六、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 706

第五十八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707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708

一、病毒形态学 708

二、病毒基因结构和功能 708

三、病毒分型 708

四、实验室诊断 70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710

一、宿主、传染源 710

二、传播途径 710

三、人群易感性 712

四、影响因素 712

第三节 流行特征 712

一、地区分布 712

二、时间分布 713

三、人群分布 715

四、流行病学分型 716

第四节 预防控制 717

一、传染源控制 717

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保护措施 717

三、加强疫苗的研制 717

四、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和预报预测 717

五、暴发疫情控制措施 719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720

第五十九章 埃博拉病毒病 722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722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 722

二、形态结构与基因组结构 723

三、理化特性 72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724

一、传染源和宿主 724

二、传播途径 725

三、人群易感性 725

四、影响因素 725

第三节 流行特征 727

一、地区分布 727

二、时间分布 729

三、人群分布 730

四、暴发的流行特征 730

第四节 预防控制 734

一、预防对策与措施 734

二、疫情控制对策与措施 734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735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735

二、治疗要点 736

第六十章 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 739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739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地位 739

二、抗原差异及其基因多样性 740

第二节 流行过程 740

一、传染源 740

二、传播途径 742

三、人群易感性 742

四、影响因素 742

第三节 流行特征 743

一、地区分布 743

二、时间分布 744

三、人群分布 744

第四节 预防控制 744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744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744

二、治疗要点 746

第六十一章 马尔堡出血热 748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748

一、形态与基因组结构 748

二、培养特性 749

三、抗原特点 749

四、理化性状 749

五、致病性 74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750

一、宿主和传染源 750

二、传播途径 750

三、人群易感性 751

四、影响因素 751

第三节 流行特征 751

一、地区分布 752

二、时间分布 752

三、人群分布 752

第四节 预防控制 752

一、预防性措施 753

二、疫情控制措施 753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753

一、临床表现 753

二、临床与实验室诊断 754

三、治疗要点 754

四、预后 755

第六十二章 拉沙热 756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756

一、形态结构 756

二、基因组及编码产物 756

三、分类 757

四、致病性 757

五、抵抗力 758

第二节 流行过程 758

一、宿主和传染源 758

二、传播途径 758

三、人群易感性 759

四、影响因素 759

第三节 流行特征 760

一、地区分布 760

二、时间分布 761

三、人群分布 761

四、输入性 762

第四节 预防控制 762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762

二、预防策略与措施 763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764

一、临床特征及诊断 764

二、治疗要点 766

三、预后 766

第六十三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768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768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地位 768

二、形态结构 769

三、理化特性 769

四、CCHF病毒致病性 76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770

一、传染源 770

二、传播途径 772

三、人群易感性 772

第三节 流行特征 772

一、地区分布 772

二、时间分布 772

三、人群分布 772

第四节 预防控制 773

一、预防策略 773

二、控制措施 773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774

一、临床特征与诊断 774

二、治疗要点 776

第六十四章 黄热病 778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778

一、形态结构 778

二、理化与生物学特性 778

三、基因组结构 778

第二节 流行过程 779

一、传染源 779

二、传播途径 780

三、人群易感性 781

第三节 流行特征 781

一、地区分布 781

二、时间分布 781

三、人群分布 781

第四节 预防控制 781

一、预防策略 781

二、预防措施 782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783

一、临床特征 783

二、治疗要点 783

第六十五章 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 785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785

一、形态与基因组结构 785

二、分类 786

三、分型与变异 786

四、抵抗力 786

五、培养特性 787

六、致病性 787

七、致病机制 787

第二节 流行过程 788

一、传染源 788

二、传播途径 788

三、人群易感性 789

四、影响因素 789

第三节 流行特征 789

一、地区分布 789

二、时间分布 790

三、人群分布 791

第四节 预防控制 791

一、预防策略 791

二、预防措施 791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792

一、临床特征 792

二、鉴别诊断 794

三、实验室诊断 794

四、治疗要点 796

第六十六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798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798

一、简史与分类地位 798

二、理化特性 799

三、基因组结构 799

四、基因分型 799

五、敏感细胞和动物 800

六、致病性和免疫性 800

第二节 流行过程 800

一、传染源 800

二、传播途径 802

三、人群易感性 803

四、影响因素 803

第三节 流行特征 804

一、地区分布 804

二、时间分布 804

三、人群分布 805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05

一、预防策略 805

二、预防措施 806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807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807

二、治疗要点 808

第六十七章 西尼罗热 811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811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地位 811

二、形态结构 812

三、理化特性与药物敏感性 812

四、基因组结构 812

五、抗原差异及其多样性 81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813

一、传染源 813

二、传播途径 814

三、人群易感性 815

四、影响因素 815

第三节 流行特征 815

一、地区分布 815

二、时间分布 816

三、人群分布 816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16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816

二、预防对策与措施 817

三、西尼罗病毒疫苗的研制 818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818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818

二、治疗要点 819

第六十八章 基孔肯雅病 822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822

一、分类与形态结构 822

二、理化性质 822

三、生物学特性 822

四、基因组结构 82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824

一、传染源 824

二、传播途径 824

三、人群易感性 825

四、影响因素 826

第三节 流行特征 826

一、流行概况 826

二、地区分布 827

三、时间分布 827

四、人群分布 827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27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828

二、预防对策与措施 829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829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829

二、治疗要点 830

第六十九章 裂谷热 832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832

一、分类地位 832

二、形态结构 832

三、基因组特点和病毒编码蛋白 833

四、病毒分型和分子进化 834

五、抵抗力 834

六、致病性 834

七、免疫力 834

八、诊断标准 834

第二节 流行过程 835

一、传染源 835

二、传播途径 836

三、人群易感性 837

四、影响因素 837

第三节 流行特征 837

一、地区分布 837

二、时间分布 838

三、人群分布 838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38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839

一、临床特征 839

二、治疗要点 840

第七十章 波瓦桑脑炎 841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841

一、分类 841

二、形态结构 841

三、基因组结构 841

四、分型 842

五、致病性 842

六、抵抗力 842

第二节 流行过程 842

一、传染源 842

二、传播途径 843

三、人群易感性 843

四、影响因素 844

第三节 流行特征 844

一、发现和流行简史 844

二、地区分布 844

三、时间分布 845

四、人群分布 845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45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845

二、预防对策与措施 846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846

第七十一章 鄂木斯克出血热 850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850

一、发现简史 850

二、形态结构 851

三、理化特性 851

四、基因组结构 851

五、致病性 851

第二节 流行过程 852

一、传染源及媒介生物 852

二、传播途径 852

三、人群易感性 852

四、影响因素 852

第三节 流行特征 853

一、地区分布 853

二、时间分布 853

三、人群分布 853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53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854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854

二、治疗要点 855

第七十二章 科萨努尔森林热 857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857

第二节 流行过程 857

一、传染源 857

二、传播媒介 857

三、传播途径 858

四、人群易感性 858

五、影响因素 858

第三节 流行特征 858

一、地区分布 858

二、时间分布 858

三、人群分布 858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59

一、预防策略 859

二、预防措施 859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859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859

二、治疗要点 859

第七十三章 阿根廷出血热 861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861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 861

二、形态结构和病毒基因组 862

三、理化特性 86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863

一、传染源 863

二、传播途径 863

三、易感人群 864

四、流行情况 864

五、影响因素 864

第三节 流行特征 864

一、地区分布 864

二、时间分布 865

三、人群分布 865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65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865

二、预防措施 866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867

一、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867

二、治疗要点 869

第七十四章 玻利维亚出血热 871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871

第二节 流行过程 872

第三节 流行特征 872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72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872

一、疾病临床表现 872

二、疾病的鉴别与诊断 873

三、治疗要点 873

第七十五章 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 875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875

一、形态结构 875

二、基因组结构 876

三、理化特性 877

四、病原学特点 877

五、发病机制和病理 878

第二节 流行过程 878

一、传染源 878

二、传播途径 879

第三节 流行特征 879

一、地区分布 879

二、时间分布 879

三、人群分布 879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79

第五节 诊断与治疗要点 882

一、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 882

二、治疗要点 884

第七十六章 人感染H7N9禽流感 887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887

一、2013年前人感染H7亚型禽流感病毒简史 887

二、2013年新型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888

三、理化特性 888

第二节 流行病学 889

一、传染源 889

二、传播途径 889

三、易感人群 889

四、高危人群 889

第三节 临床特征与诊断 889

一、临床特征 889

二、鉴别诊断 890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90

一、H7N9流感疫苗 890

二、抗H7N9禽流感病毒药物 891

第七十七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892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892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地位 892

二、形态结构 893

三、理化特性与抗病毒药物敏感性 893

四、基因组结构 89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894

一、传染源 894

二、传播媒介和自然宿主 894

三、传播途径 894

四、人群易感性 895

五、影响因素 895

第三节 流行特征 895

一、地区分布 895

二、时间分布 896

三、人群分布 896

第四节 预防控制 896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896

二、预防对策与措施 897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898

一、临床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 898

二、治疗要点 899

第七十八章 森林脑炎 901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901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地位 901

二、形态结构 901

三、理化特性 902

四、抗原性 902

五、基因组结构 902

第二节 流行过程 902

一、传染源 902

二、传播途径 903

三、人群易感性 903

四、影响因素 903

第三节 流行特征 903

一、地区分布 903

二、时间分布 903

三、人群分布 903

第四节 预防控制 904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904

一、临床特征 904

二、治疗要点 905

第七十九章 委内瑞拉马脑炎 906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906

一、发现简史与分类地位 906

二、形态结构 908

三、理化特性 908

四、抗原性差异及其机制 908

五、基因组结构 90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909

一、传染源 909

二、传播途径 910

三、人群易感性 911

四、影响因素 911

第三节 流行特征 911

一、地区分布 911

二、时间分布 911

三、人群分布 912

第四节 预防控制 912

一、预防策略 912

二、预防措施 914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915

一、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915

二、治疗要点 917

第八十章 东部马脑炎 919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919

一、形态结构及理化性状 919

二、分型 919

三、致病性 91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920

一、传染源 920

二、传播途径 920

三、人群易感性 921

四、影响因素 921

第三节 流行特征 922

一、地区分布 922

二、时间分布 922

三、人群分布 922

第四节 预防控制 922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922

二、预防措施 923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923

一、临床特征和诊断 923

二、治疗要点 924

第八十一章 西部马脑炎 926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926

一、形态结构及理化性状 926

二、分型 926

三、病毒起源 926

第二节 流行过程 927

一、传染源 927

二、传播途径 928

三、人群易感性 929

四、影响因素 930

第三节 流行特征 930

一、地区分布 930

二、时间分布 930

三、人群分布 931

第四节 预防控制 931

一、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931

二、预防措施 931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932

一、临床特征和诊断 932

二、治疗要点 932

第八十二章 其他虫媒病毒性脑炎 934

第一节 圣路易脑炎 935

一、病原学特征 935

二、流行过程 936

三、流行特征 936

四、预防控制 937

五、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937

第二节 墨累河谷脑炎 937

一、病原学特征 938

二、流行过程 938

三、流行特征 938

四、预防控制 939

五、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939

第三节 苏格兰脑炎 939

一、病原学特征 939

二、流行过程 940

三、流行特征 940

四、预防控制 940

五、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940

第四节 拉克劳斯脑炎 941

一、病原学特征 941

二、流行过程 941

三、流行特征 942

四、预防控制 942

五、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942

第八十三章 尼帕病毒病 945

第一节 病原学 945

一、病原发现简史及生物学分类地位 945

二、病原形态与基因组结构 946

三、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946

四、理化特性与抗生素抵抗力 947

五、诊断标准 947

第二节 流行过程 949

一、传染源 949

二、传播途径 949

三、人群易感性 950

四、影响因素 950

第三节 流行特征 950

一、地区分布 950

二、时间分布 951

三、人群分布 951

第四节 预防控制 951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952

一、临床特征 952

二、治疗要点 952

第八十四章 亨德拉病毒感染 954

第一节 病原学特征 954

一、分类 954

二、形态结构 954

三、基因组结构 954

四、病毒蛋白及功能 955

五、理化特性 956

第二节 流行过程 956

一、传染源 956

二、传播途径 956

三、人群易感性 957

第三节 流行特征 957

第四节 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