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清代 1
一 编修者部分 1
二 序言部分 3
三 沿革 7
四 舆地 16
(一)疆域 16
(二)都堡 19
(三)星纪晷度 29
(四)气候 76
(五)山脉 88
(六)河溪 96
(七)井泉 102
(八)潮汐 105
(九)风俗 107
(十)方言 119
附:舆图 132
1 番禺县境全图 132
2 捕属图 133
3 慕德里司图 134
4 鹿步司图 135
5 南海县境图(东部) 136
五 建置 137
(一)城池 137
(二)炮台 141
(三)廨署 144
(四)局厂 公所 149
(五)学校 154
(六)坛庙 160
(七)圩市 164
(八)桥梁 166
(九)津渡 169
(十)水利 170
(十一)铁路 172
六 经政 173
(一)户口 173
(二)田赋 175
(三)盐法杂税 177
(四)兵防 警察 179
(五)积储 180
(六)禄饷 181
(七)实业 182
(八)物产 192
七 人物 216
八 古迹 233
(一)城址 233
(二)署宅 239
(三)名迹 245
(四)坊表 253
(五)寺观 254
(六)墓冢 259
九 金石 266
十 艺文 282
十一 前事 293
十二 杂 录 332
第二部分 民国 339
一 建置 沿革 339
(一)沿革 339
(二)区划 344
二 地理 358
(一)面积、位置及地势 358
(二)自然灾害 358
三 政治 军事 361
(一)民国初期至抗日战争前夕 361
(二)抗日战争时期 372
(三)解放战争时期 382
四 经 济 393
(一)经济实业、物产及富力 393
(二)交通运输 435
(三)财政税收 439
五 文化 教育 卫生 444
(一)社会教育概况 444
(二)教育统计说明 447
(三)教育情况调查 450
(四)视导中心工作 456
(五)学校一般视导的经过 457
(六)卫生行政及慈善事业 457
六 风 俗 459
(一)番禺县习俗 459
(二)南海县习俗 459
七 人 口 461
八 人物 473
后 记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