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医内科学 1
第一单元 咳嗽 1
第二单元 胸痹 3
第三单元 黄疸 7
第四单元 感冒 9
第五单元 水肿 11
第六单元 淋证 14
第七单元 痢疾 16
第八单元 血证 18
第九单元 胃痛 23
第十单元 泄泻 26
第十一单元 郁证 28
第十二单元 喘证 30
第十三单元 哮病 33
第十四单元 心悸 36
第十五单元 噎膈 39
第十六单元 痫病 41
第十七单元 肺痨 43
第十八单元 肺胀 45
第十九单元 不寐 47
第二十单元 癫狂 49
第二十一单元 厥证 51
第二十二单元 呕吐 53
第二十三单元 呃逆 56
第二十四单元 腹痛 58
第二十五单元 积聚 60
第二十六单元 鼓胀 62
第二十七单元 头痛 64
第二十八单元 中风 66
第二十九单元 癃闭 69
第三十单元 痰饮 71
第三十一单元 消渴 74
第三十二单元 自汗、盗汗 75
第三十三单元 内伤发热 77
第三十四单元 虚劳 79
第三十五单元 痹证 82
第三十六单元 痉证 84
第三十七单元 痿证 86
第三十八单元 腰痛 88
第三十九单元 疟疾 89
第四十单元 便秘 91
第四十一单元 胁痛 93
第四十二单元 眩晕 94
第四十三单元 肺痈 96
第四十四单元 痞满 98
第四十五单元 痴呆 100
第二篇 针灸学 103
第一单元 内科病证 103
第二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107
第三单元 治疗总论 110
第四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113
第五单元 足阳明胃经、穴 114
第六单元 足太阴脾经、穴 116
第七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穴 118
第八单元 足少阴肾经、穴 121
第九单元 足少阳胆经、穴 122
第十单元 手太阴肺经、穴 124
第十一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穴 125
第十二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穴 126
第十三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穴 127
第十四单元 手少阴心经、穴 128
第十五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穴 130
第十六单元 足厥阴肝经、穴 131
第十七单元 督脉、穴 132
第十八单元 任脉、穴 134
第十九单元 常用奇穴 135
第二十单元 头面躯体痛证 137
第二十一单元 妇儿科病证 139
第二十二单元 皮外骨伤科病 141
第二十三单元 特定穴 142
第二十四单元 毫针刺法 143
第二十五单元 常用灸法 146
第二十六单元 头针、耳针 147
第二十七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48
第二十八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49
第二十九单元 拔罐法 149
第三十单元 腧穴的分类 150
第三十一单元 其他针法 150
第三十二单元 针灸学发展概况 150
第三篇 内科学 152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152
第二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162
第三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174
第四单元 血液系统疾病 187
第五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193
第六单元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197
第七单元 神经系统疾病 203
第八单元 急性中毒 208
第四篇 中医妇科学 210
第一单元 月经病 210
第二单元 妊娠病 223
第三单元 产后病 229
第四单元 妇科杂病 233
第五单元 带下病 237
第六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 239
第七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 241
第八单元 妇科疾病的治疗 242
第九单元 计划生育 243
第十单元 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 244
第十一单元 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245
第十二单元 妇科疾病的诊断 245
第十三单元 绪论 246
第五篇 中医外科学 247
第一单元 疮疡 247
第二单元 瘿 252
第三单元 乳房疾病 254
第四单元 泌尿男性疾病 258
第五单元 瘤、岩 261
第六单元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263
第七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270
第八单元 周围血管疾病 274
第九单元 其他外科疾病 277
第十单元 中医外科学疾病命名、基本术语 278
第十一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280
第十二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282
第十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284
第十四单元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286
第六篇 中医儿科学 287
第一单元 小儿生长发育 287
第二单元 肺炎喘嗽 288
第三单元 感冒 290
第四单元 泄泻 292
第五单元 咳嗽 294
第六单元 哮喘 295
第七单元 鹅口疮 297
第八单元 口疮 298
第九单元 惊风 299
第十单元 厌食 301
第十一单元 积滞 302
第十二单元 疳证 302
第十三单元 汗证 304
第十四单元 多发性抽搐症 305
第十五单元 水痘 306
第十六单元 癫痫 307
第十七单元 急性肾小球肾炎 308
第十八单元 肾病综合征 310
第十九单元 流行性腮腺炎 311
第二十单元 遗尿 312
第二十一单元 五迟、五软 313
第二十二单元 麻疹 314
第二十三单元 风疹 316
第二十四单元 猩红热 317
第二十五单元 手足口病 318
第二十六单元 百日咳 319
第二十七单元 紫癜 320
第二十八单元 尿频 321
第二十九单元 寄生虫病 322
第三十单元 夏季热 322
第三十一单元 流行性乙型脑炎 323
第三十二单元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324
第三十三单元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325
第三十四单元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326
第三十五单元 胎黄 327
第三十六单元 儿童保健 329
第三十七单元 儿科治法概要 330
第三十八单元 四诊概要 330
第三十九单元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333
第四十单元 胎怯 334
第四十一单元 硬肿症 334
第七篇 中药学 336
第一单元 清热药 336
第二单元 解表药 342
第三单元 补虚药 347
第四单元 祛风湿药 354
第五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356
第六单元 理气药 360
第七单元 止血药 362
第八单元 温里药 365
第九单元 活血祛瘀药 367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370
第十一单元 平肝息风药 373
第十二单元 泻下药 375
第十三单元 安神药 378
第十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379
第十五单元 收涩药 381
第十六单元 化湿药 383
第十七单元 药性理论 385
第十八单元 中药的配伍 386
第十九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386
第二十单元 消食药 387
第二十一单元 驱虫药 388
第二十二单元 开窍药 389
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 390
第二十四单元 拔毒化腐生肌药 390
第八篇 方剂学 391
第一单元 清热剂 391
第二单元 补益剂 396
第三单元 温里剂 400
第四单元 理血剂 403
第五单元 解表剂 406
第六单元 泻下剂 409
第七单元 和解剂 411
第八单元 治风剂 413
第九单元 治燥剂 415
第十单元 祛湿剂 417
第十一单元 安神剂 421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422
第十三单元 祛痰剂 425
第十四单元 消食剂 427
第十五单元 总论 428
第十六单元 固涩剂 429
第十七单元 祛暑剂 431
第十八单元 开窍剂 432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 433
第二十单元 涌吐剂 433
第九篇 诊断学基础 434
第一单元 检体诊断 434
第二单元 症状学 457
第三单元 实验室诊断 463
第四单元 心电图诊断 473
第五单元 影像诊断 476
第六单元 问诊 484
第七单元 病历与诊断方法 485
第十篇 传染病学 486
第一单元 病毒性肝炎 486
第二单元 细菌性痢疾 488
第三单元 艾滋病 491
第四单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93
第五单元 流行性出血热 495
第六单元 伤寒 498
第七单元 霍乱 501
第八单元 传染病学总论 504
第九单元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506
第十单元 消毒与隔离 508
第十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 510
第一单元 五脏 510
第二单元 病因 513
第三单元 病机 516
第四单元 阴阳学说 519
第五单元 五行学说 521
第六单元 精、气、血、津液、神 523
第七单元 六腑 526
第八单元 经络 528
第九单元 防治原则 530
第十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531
第十一单元 奇恒之腑 532
第十二单元 发病 533
第十三单元 精气学说 534
第十二篇 中医诊断学 536
第一单元 脏腑辨证 536
第二单元 病性辨证 541
第三单元 望诊 545
第四单元 脉诊 549
第五单元 望舌 553
第六单元 问诊 554
第七单元 闻诊 560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561
第九单元 六经辨证 563
第十单元 卫气营血辨证 565
第十一单元 按诊 566
第十二单元 三焦辨证 567
第十三单元 绪论 567
第十三篇 医学伦理学 568
第一单元 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568
第二单元 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 570
第三单元 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 571
第四单元 医患关系道德 572
第五单元 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 574
第六单元 绪论 575
第七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576
第八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577
第九单元 生命伦理学 579
第十四篇 卫生法规 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