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需求与开发的模型及应用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谷丽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30442376
  • 页数:1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我国目前存在的创新人才匮乏的实际出发,运用人力资本、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理论、观点和方法,构建了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政策模拟,以定量和定性的依据提出了如何调整相关政策力度,有效地将创新投入转化为人力资本,更高效地创造出创新成果,为有效地解决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目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

一、研究的背景 1

二、研究的意义 2

三、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

四、本书的创新点 4

第二节 创新的概念和相关研究 5

一、创新的概念 5

二、研发投入与创新 6

三、专利与创新 8

四、创新、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理论 9

第三节 创新人才的概念和相关研究 10

一、创新人才的概念 10

二、创新人才的素质 11

三、我国创新人才开发问题的研究方法 12

第四节 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经济学分析 13

一、创新的经济学内涵 13

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4

三、创新人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5

四、创新人才的经济学乘数效应 16

五、创新人才的知识产权优势效应 17

第五节 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研究 18

一、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 18

二、系统动力学建模的规则及步骤 20

三、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软件 22

第六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

一、研究内容 23

二、研究方法 24

三、技术路线 25

第二章 全球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与需求态势分析 26

第一节 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 26

一、美国创新人才培养举措 26

二、欧盟创新人才培养举措 31

三、亚洲创新人才培养举措 35

第二节 我国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实证分析 44

一、网络招聘创新人才信息分析 44

二、实证结果分析 45

第三章 我国创新人才需求预测 56

第一节 我国创新人才现状与问题分析 56

一、我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仍处于落后位置 58

二、我国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人力投入偏低 58

三、我国创新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59

四、我国工程领域创新人才的需求紧迫 60

五、我国创新科技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60

六、我国创新人才环境亟须改善 60

第二节 创新人才影响因素分析 61

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61

二、科技投入水平 61

三、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63

四、社会经济发展程度 64

第三节 未来需求预测 65

一、预测模型的构建 65

二、创新人才需求预测 65

第四章 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67

第一节 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边界和假设条件 67

一、模型的边界 67

二、模型的假设条件 71

第二节 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系统概念框架 72

一、创新人才开发环境子块 73

二、创新人才开发动力子块 73

三、创新人才开发绩效子块 73

四、各功能子块之间的关系 74

五、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系统动力学模型框架 75

第三节 创新人才开发系统动力学模型 76

一、模型的因果关系图 76

二、模型的系统动力学流图 78

三、模型主要数学关系式 82

第四节 创新人才开发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模拟仿真与模型检验 86

一、创新人才开发资金投入相关变量模拟检验 86

二、创新人才分配格局相关变量模拟检验 87

三、创新人才绩效产出相关变量模拟检验 89

四、创新人才对经济增长影响模拟检验 90

五、模型模拟检验的结论 91

第五章 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系统动力学模型政策模拟 92

第一节 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对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的影响 92

第二节 高等教育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对创新人才开发的影响 98

第三节 人才培养政策对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的影响 103

第四节 科技贷款政策对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的影响 109

第五节 新产品税收政策对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的影响 113

第六节 吸引海外人才政策对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的影响 118

第七节 促进产学研联系相关政策对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的影响 123

第八节 政府创新激励相关政策对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的影响 128

第九节 人才分配格局政策对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的影响 133

第六章 我国创新人才需求与开发的政策模拟与政策建议 141

第一节 我国创新人才开发综合政策模拟 141

第二节 我国创新人才需求与开发的政策建议 145

一、我国创新人才需求政策建议 145

二、我国创新人才开发对策分析 149

第七章 结论 155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55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156

参考文献 158

附录Ⅰ 主要变量说明 166

附录Ⅱ 主要变量的数学关系式 172

后记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