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改革和社会心理 1
一、社会心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中间环节 1
二、社会变革和社会心理研究 3
1.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和社会心理研究的发展 4
2.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奠定了社会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7
三、中国的改革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8
四、中国的改革和社会心理 13
1.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 14
2.消除阻碍改革的心理障碍 15
五、研究社会心理、促进和深化改革 17
1.打开认识社会的窗口 17
2.取得制定政策的依据 17
3.奠定变革的心理基础 18
4.构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8
六、以社会学方法为主的社会心理研究 19
1.以实证为基础的研究 20
2.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调查样本 21
3.心理研究和行为研究相结合 22
4.比较研究的方法 23
5.定量分析的方法 24
6.问卷、访问和文献法的综合使用 25
第二章 10年改革和心理障碍 27
一、改革中人们受益了吗? 27
二、令人瞩目的心理障碍问题 28
三、心理障碍的连锁和相关 38
四、心理障碍和身心健康 45
五、心理障碍和社会稳定 51
第三章 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 57
一、心理障碍来自于心理压力 57
1.心理压力的理论界说 57
2.心理压力的双重效应 58
二、心理障碍和生活事件 61
1.生活事件是心理障碍的直接诱因 61
2.改革10年来生活事件的增长及其影响 64
三、心理障碍和各种社会问题 73
1.心理障碍和社会风气 73
2.心理障碍和社会公平问题 74
3.心理障碍和人际关系 76
4.心理障碍和生活方式 77
5.心理障碍和婚姻、家庭及性问题 78
6.心理障碍和社会观念 78
第四章 不正之风的社会心理效应 80
一、党风、社会风气与社会心理 81
二、发人深醒的客观现实 84
1.权力的私化与泛化 84
2.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88
3.“倒爷”乱市 90
4.金钱的诱惑力 92
5.封建沉渣再度泛起 95
6.面对现实的思考 99
三、“风”的作用力 103
1.群众情绪低落 104
2.社会态度消沉 104
3.社会信念动摇 105
第五章 公平不公平 107
一、贫富差别的事实 107
1.两极分化 108
2.谁先富了? 109
二、贫富差别中的矛盾心态 110
1.“大锅饭”要不得 110
2.寡患还是患不均? 111
3.认识、情感和行为的错落 112
三、不公平感发生的社会原因 114
1.少数人的“两极分化”,多数人的“大锅饭” 115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收入的倒挂 117
3.剥削现象的重新出现 119
4.致富机会不均等 121
5.致富途径不合法 125
第六章 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126
一、人际关系与社会心理 126
1.社会生活之网 126
2.向心力与离心力 128
3.人际关系对社会心理的作用 129
4.人际关系变化的社会心理反应 131
二、日趋更新的人际交往 134
1.业缘关系充分发展 135
2.利益关系逐步改变 136
3.人际交往日趋多样化 137
4.交往频率明显增加 138
三、震荡中的错乱 140
1.近亲繁殖重现 140
2.社会角色颠倒 142
3.人情冷漠的现实 144
4.认识上的迷惘 146
第七章 新生活方式的冲击 148
一、生活方式的更新和心理反差 149
1.生活方式的内涵和外延 149
2.生活方式更新中的心理反差 150
二、被消费大潮裹挟的人们 156
1.汹涌的消费大潮 156
2.超前消费意识 160
3.错落的消费情绪 162
4.扭曲的消费结构认知 165
5.攀比的消费心理 167
第八章 面对着亚社会的震荡 171
一、家庭生活中日益增添的“麻烦” 172
二、亲子分解中的忧伤 173
1.不可改变的家庭小型化趋势 173
2.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176
3.代沟中的纠纷 178
4.“距离”与“亲情” 181
三、阴阳裂变中的烦恼 183
1.站在第三次阴阳大裂变的潮头 183
2.离婚者的双重心境 185
3.在感情和义务的冲突中迷惘 190
4.舆论和人格 195
四、性困扰 197
1.两种性观念的冲突 197
2.夫妻之间的性生活问题 200
3.青年人的性饥渴 201
4.老年人的性困扰 208
第九章 观念变革中的困惑 211
一、改革与观念变革 211
1.观念及其特点 212
2.改革中观念变革的必然性 213
3.观念变革对改革的作用 214
4.改革中观念变革的特征 216
二、现代观念与传统观念的撞击 219
1.传统道德与物质利益观念 219
2.与世无争与竞争观念 222
3.闭关自守与对外开放观念 230
4.顺从依附与民主观念 234
第十章 失衡的社会心态 243
一、脆弱的载体——析社会心理承受力 243
1.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243
2.弱化训练的结果 245
3.国民素质的影响 246
4.“伴生物”的作用 247
二、无形的积淀——守旧心理 248
1.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49
2.“向后看”的思维方式 251
3.守旧心理种种 252
三、膨胀的分母——高期望值心理 254
1.行为科学的公式 255
2.人没有满足的时候 256
3.高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 258
四、反方向的力——攀比心理 259
1.攀比心理存在的必然性 260
2.必然“总是我吃亏” 261
3.正确引导攀比 263
五、难舍的惰性——依赖心理 263
1.没离开过娘的孩儿 264
2.过惯了舒服日子的人们 265
3.艰难的改革 267
六、变型的心态——逆反心理 268
第十一章 优化改革的社会心理 271
一、继续深化改革 272
二、搞好舆论宣传与监督 277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280
四、提高国民心理素质 286
五、保持心理健康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