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马克斯·韦伯在中国 3
绪论 马克斯·韦伯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建构 3
一 问题意识与研究课题 3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5
三 研究构成与主要内容 9
第一章 中国韦伯研究史与研究资料概述 11
一 中国韦伯研究史及其问题意识 11
二 国外韦伯研究翻译中的“韦伯形象” 21
三 中国韦伯研究的问题点 25
第二章 “马克思与韦伯”问题与中国社会科学观念的变革 27
一 引言:重新理解中国社会科学 27
二 中国社会科学的性格与品格 28
三 “马克思与韦伯”问题研究史概观 31
四 中国学者的“马克思与韦伯”问题研究 37
五 结语:“马克思与韦伯”问题再考 44
[附论]作为方法的“价值中立”: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46
一 世界观、方法论与实践的关系再考 46
二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接受状况 48
三 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韦伯方法论的批判 50
四 知性的诚实与学者的成熟 52
第三章 中国语境中的韦伯政治哲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55
一 引言:韦伯的“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 55
二 韦伯的政治哲学:施米特与施特劳斯的视角 60
三 中国韦伯研究中的韦伯“政治哲学” 67
四 结 语:理解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72
[附论1]重新理解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74
一 施特劳斯学派的韦伯批判与古典政治哲学 74
二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古典政治哲学的“对立” 76
三 中国语境中的社会科学与古典政治哲学 80
[附论2]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与社会科学 81
一 施特劳斯与中国政治哲学热 81
二 施特劳斯的自然权观念:自然与道德的回归 84
三 施特劳斯与中国政治哲学的转型 87
四 作为哲学的社会科学 89
第四章 韦伯的政治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 92
一 引言:韦伯的政治社会学与官僚制研究 92
二 中国“政治成熟”话语的现状与陷阱 95
三 韦伯的政治观念与“政治成熟”的三重结构 98
四 韦伯视角下古典中国的政治特征 107
五 结语:政治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研究 111
第二部分 比较的视点:马克斯·韦伯在日本 115
第五章 日本的韦伯研究史与日本社会科学的建构 115
一 引言:韦伯研究与战后日本的社会科学 115
二 战前日本的韦伯研究:韦伯、马克思与社会科学 117
三 战后日本韦伯研究(前期):“韦伯与马克思”问题与现代化理论 121
四 战后日本韦伯研究(后期):现代化之后的社会科学 125
五 结语:思考社会科学的存在样式 131
第六章 知性的诚实:日本韦伯论争与日本的社会科学 133
一 引言:日本韦伯论争与学者“知性的诚实” 134
二 日本韦伯论争的经纬与主要当事者 136
三 日本韦伯论争中关于《伦理》论文的主要观点 139
四 日本韦伯论争与“知性的诚实”的结构 145
五 结语:日本韦伯论争与社会科学的根本性格 150
第三部分 比较的视点:马克斯·韦伯在俄国 156
第七章 苏联解体的科学分析:韦伯“俄国革命论”的视角 156
一 问题:何谓“苏联解体”? 156
二 韦伯的“俄国革命论”:预言未来 158
三 俄国历史的必由路径:官僚制、民主制与人性 162
四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的视点 168
五 结语:韦伯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距离 170
结论 马克斯·韦伯体验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未来 172
一 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问题的结构 173
二 反思中国社会科学的性格与品格 174
三 再论中国学者的韦伯体验意义 175
附录[1]知识社会学方法论——知识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与话语分析 178
附录[2]韦伯研究年谱 196
参考文献 206
后记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