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江文化简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司徒尚纪编著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6052643
  • 页数:6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珠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珠江文化的历史分期及每个时期的文化状况、形态及特征,梳理出珠江流域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兴衰现象与起伏规律,并在总体上概论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传统文化与文化特性,是一部集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学术著作。

绪论 1

一、珠江文化的概念 1

二、珠江文化的特质和风格 3

三、珠江文化的历史地位 7

第一章 珠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 10

第一节 地理区位和格局 10

一、地理区位 11

二、地理格局 12

第二节 地貌特征 13

一、地貌轮廓 13

二、地貌基本类型及其他 14

第三节 地质基础 18

一、地层岩性 18

二、地质构造 20

三、活动构造地震带 21

第四节 气候和水文 22

一、气候特征与文化的关系 22

二、水文特征与文化的关系 24

第五节 土壤类型 27

一、自然土壤 27

二、耕作土壤 29

第六节 生物资源 30

一、植物资源与农业文明 30

二、动物资源与农业文明 31

第二章 史前时期珠江文化的萌芽 33

第一节 珠江流域的古人类 33

一、元谋人 33

二、封开洞中岩人 34

三、马坝人 34

四、柳江人 35

第二节 珠江流域旧石器文化 36

一、盘县大洞和路南旧石器遗址 36

二、广西百色遗址 37

三、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 37

第三节 珠江流域新石器文化 38

一、桂林甑皮岩遗址 38

二、曲江石峡遗址 38

三、南海西樵山遗址 39

四、贝丘遗址 40

五、沙丘遗址 40

第三章 先秦珠江文化多元共存格局的建立 41

第一节 百越族出现和土邦小国兴起 41

一、滇人和滇国文化 41

二、夜郎国和夜郎文化 42

三、骆越和西瓯文化 43

四、南越土邦小国和南越文化 44

第二节 珠江文化内外交流 48

一、对内文化交流 48

二、对外文化交流 50

第四章 秦汉至六朝珠江文化形成 57

第一节 中原文化下珠江 57

一、秦汉进军岭南和西南 57

二、封建制度建立 61

三、中原移民与汉文化南传 64

第二节 南越文化辉煌 67

一、灵渠工程 68

二、民族艺术 70

三、杨孚及其《异物志》 75

四、葛洪道家文化 77

五、城市建设滥觞 79

第四节 广信文化崛起 81

一、二陈经学 82

二、粤语形成 84

三、教育启先河 86

四、佛教传入和牟子《理惑篇》 87

第四节 黔贵文化成长 90

一、贵州汉三贤 90

二、赫章可乐墓葬文化 92

第五节 滇云文化隆盛 93

一、独具一格的青铜器艺文化 93

二、发达的青铜农业 94

第六节 海陆丝绸之路开辟 95

一、海上丝绸之路 95

二、西南丝绸之路 98

第五章 隋唐五代珠江文化持续发展 100

第一节 汉与俚蛮文化融合 101

一、汉族南迁 101

二、汉俚蛮文化融合 104

第二节 古道开凿与中外文化大交流 109

一、张九龄开大庾岭道 109

二、“广州通海夷道”兴盛 111

三、桂柳运河开凿 115

第三节 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珠江流域流布 117

一、惠能创立禅宗 118

二、其他高僧大德 120

三、伊斯兰教传入 122

第四节 流寓人士对珠江文化的贡献 125

一、韩愈在阳山和潮州 125

二、刘禹锡在连州 128

三、李绅和李邕在肇庆 129

四、柳宗元在柳州 131

五、李渤在桂林 133

六、牛腾在贵州 134

七、宋之问在岭南 135

第五节 科举教育与诗风 136

一、南选制下珠江科举人才崭露头角 137

二、诗圣张九龄 140

三、珠江其他诗人群体 145

第六节 茶马古道和器艺 151

一、茶马古道的形成和普洱茶文化 151

二、端砚 153

三、广绣、蜡染与扎染 156

四、贵州银饰 160

第七节 南诏国的文化成就 161

一、土地垦辟和稻作文化 161

二、唐文化在南诏的传播 164

第八节 南汉国的文化建树 169

一、招揽人才 169

二、海洋商业文化成就 170

三、广州城市建设 171

四、南汉国文学成就 172

五、云门宗创立 174

第六章 宋元汉文化成为珠江文化的主体 177

第一节 两宋移民高潮与三大民系文化的形成 177

一、两宋移民高潮 177

二、岭南三大民系形成及其文化 179

第二节 土地垦辟高潮与稻作文化的振兴 192

一、土地垦辟高潮 192

二、占城稻种传入 196

三、农艺技术进步 198

第三节 海洋商业文化走向兴盛 202

一、广州设立市舶司 203

二、航海及造船技术进步 204

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进一步繁荣 207

四、江河沿海博贸兴起 210

五、妈祖崇拜出现 216

第四节 建筑和器艺文化日趋成熟 218

一、城市建设与建筑 218

二、陶瓷器艺 225

三、纺织技术 228

第五节 文教肇兴新局面 233

一、儒学的发展 233

二、流寓人物新文化贡献 242

第六节 多元民族文化的风采 255

一、大理国的灿烂文化 256

二、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 259

第七节 宋元交替的抗争文化 263

一、崖门之战与文天祥大节 263

二、愤怒出诗人 267

第七章 明代珠江文化的繁荣 270

第一节 制度文化的革新 270

一、政区建置变更 271

二、改土归流政策实施 277

第二节 新作物传入与基塘农业兴起 279

一、新作物传入 279

二、基塘农业在珠江三角洲兴起 285

第三节 贸易全球化下珠江商业文化异军突起 288

一、海上丝绸之路与澳门贸易 288

二、澳票制和定期交易制 291

三、沿岸城镇商业文化繁荣 293

第四节 教育和人才大起 303

一、官办教育 304

二、民间私人教育 309

三、澳门的近代化教育 318

第五节 学术流派崭露头角 321

一、白沙学派 322

二、甘泉之学 326

三、丘海学说 329

第六节 利玛窦入粤和中西文化交流 333

一、利玛窦在肇庆 333

二、利玛窦在韶州 335

三、利玛窦入粤的文化意义 336

四、中西文化新交流 338

第七节 争妍斗艳的诗坛和戏剧 340

一、岭南诗歌 341

二、贵州诗歌 343

三、地方剧种产生 346

第八章 清代鸦片战争前珠江传统文化的成熟 351

第一节 清初移民运动和改土归流高潮 351

一、清初移民运动 352

二、改土归流高潮 353

第二节 清前期流域水利事业和经济开发 356

一、水利事业上升 356

二、经济效益 361

三、城市水利 365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兴盛和社会风尚的异动 368

一、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兴盛 368

二、经世致用思想蔚为社会风气 375

第四节 海上贸易与商帮集团的兴起 378

一、广州帮 379

二、潮州帮 384

三、客家帮 385

四、广东商帮海上丝绸之路精神 387

第五节 地方学术思想成就 391

一、史志编纂盛况空前 391

二、屈大均其人其书 395

三、梁廷枏《粤海关志》 399

四、广东朴学研究初露锋芒 400

五、广西学术成就 402

六、贵州学术和沙滩文化 404

七、云南学术和科技 405

八、阮元创办学海堂 408

第六节 文坛花繁果硕 412

一、清初诗坛 412

二、珠江小说 420

三、女作家群体 423

第九章 近代珠江文化的蜕变与新生 427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珠江文化的震动 427

一、西方先进器艺文化和世界史地知识传入 427

二、新式报刊出现 432

三、岭南人观念更新 434

四、洪秀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437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达到高潮 441

一、近代产业兴起 441

二、两广留学运动 445

三、西方宗教文化流布珠江流域 448

第三节 战后珠江思想文化的辉煌成果 453

一、郑观应与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潮 454

二、康梁变法维新思想体系 456

三、康梁变法维新思想在珠江流域的传播和影响 461

四、孙中山建立民主革命理论 463

第四节 风云色变的珠江文学艺术 466

一、珠江三角洲人民反帝斗争的诗作 466

二、诗界革命 469

三、小说界革命 476

四、文界革命 477

第五节 华侨文化形成及其对珠江文化的贡献 479

一、华侨文化形成 479

二、华侨文化贡献 481

三、华侨文化在海外历史传播 483

第十章 现代珠江文化在曲折中前行 48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新文化在珠江流域的传播 487

一、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 487

二、马克思主义在广西传播 491

三、新文化运动在云贵地区风起云涌 492

第二节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珠江文化新价值取向 495

一、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495

二、孙中山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 497

三、两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成立 498

第三节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风潮 502

一、第一次全国文化人南下广东 502

二、岭南画派崛起 508

第四节 各自为政背景下地方文化放异彩 511

一、陈济棠治理下的广东文化 512

二、新桂系治下的广西文化 519

三、两广中西合璧建筑接踵而起 521

四、文学艺术创作复苏 522

五、学术研究的建树 526

第五节 抗战期间救亡文化高涨 532

一、救亡文化重镇桂林和香港 532

二、抗战中的西南联大 541

三、中山大学在迁徙流离中坚持办学 545

四、中国音乐双璧及其他 547

第六节 珠江三角洲存在的科学论证和珠江开发 550

一、珠江三角洲存在的科学论证 550

二、近现代珠江治理开发 557

第七节 建国后运动文化中坚挺的脊梁 565

一、出色的作家群体及其作品 566

二、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570

三、卓炯“商品万岁论” 572

四、“文革”高压下的“干校文化” 574

第十一章 当代珠江文化成为时代先进文化 578

第一节 改革开放政策首在珠江三角洲实施及其效应 578

一、改革开放成为珠江文化转折点 578

二、珠江三角洲文化腾飞 583

三、特区文化在江边崛起 588

四、珠江三角洲和特区文化新精神 594

第二节 港澳回归和粤港澳文化交流 603

一、港澳回归 604

二、粤港澳文化交流和互动 608

第三节 珠江文化大交流 613

一、千万劳工下广东 613

二、珠江文化北伐与南传 617

第四节 珠江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花繁果硕 621

一、文学艺术创作大观 621

二、文化产业勃兴 625

三、珠江文化学术研究新发现 627

参考文献 632

后记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