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创作场域及其文化坐标 1
第一节 研究起点与相关概念 3
一、海外华文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与新加坡华文文学 3
二、旧体诗的概念 7
三、海外华文文学不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 8
四、研究的出发点:“海外华文中心”而非“中国中心” 10
第二节 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10
一、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的概貌 11
二、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的态势 17
三、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总体特点、局限及展望 20
第三节 世界华文旧体诗的文化图景 21
一、与中国文学同步发展的东亚旧体诗 23
二、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东南亚旧体诗 24
三、极度边缘的北美欧洲旧体诗 27
四、多元文化交织下的旧体诗图景 29
第四节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文化观察与研究路径 29
一、旧体诗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样式的特殊品种 30
二、基本思路和研究路径 31
第二章 吟到中华以外天——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的时代背景与身份背景 34
第一节 中国与新加坡交往史略 34
一、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交通要道 34
二、唐代开始,直到宋元时期,新加坡成为重要的贸易枢纽,同时开始有华人在岛上居住 36
三、明清时期,两国联系空前密切,发展政治、贸易、文化等多方面联系 38
第二节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分类 42
第三节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传播途径 47
一、报纸及其副刊 47
二、诗集印制 49
三、社团传播 51
四、网络传播 51
第三章 诗在南洋——新加坡“过客”的旧体诗 53
第一节 中华风景记桃符:出使海外的晚清官员 54
一、第一次出洋高潮期间创作于新加坡的旧体诗 54
二、第二次出洋高潮期间创作于新加坡的旧体诗 57
三、第三次出洋高潮期间创作于新加坡的旧体诗 59
第二节 我视新洲成旧洲:任职异域的新加坡总领事 61
一、中国在新加坡设置领事的社会背景 61
二、左秉隆:不似他官似教官 65
三、黄遵宪:驰域外之观,写心上之语 81
四、杨云史:炎洲往事堪流涕 98
第三节 更望佗城作故乡:出访南洋的文人 101
一、丘逢甲:我是渡海寻诗人,行吟欲遍南天春 101
二、许南英:独客已无家,客中重作客 107
第四节 去国离家岁又终:政治原因流亡到新加坡的诗人 111
一、康有为:天荒地老哀龙战,去国离家又岁终 111
二、郁达夫:故园归去已无家,传舍名留炎海涯 116
第五节 异域人生与文学定位 124
一、“过客”眼中的新加坡“形象” 124
二、就文学隶属关系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属于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 128
三、就文本创作趋势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是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的 130
四、就文本创作整体风貌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开始展现一定的南洋风貌 131
五、就创作形式而言,广泛地沿用以往的诗歌题目命名方式之外,“过客”诗人创作的一个非常突出特点就是善于长题 132
第四章 新移民的浪子——新加坡“流寓者”的旧体诗 135
第一节 “流寓者”的身份背景特征 135
一、“流寓者”的文化认同 136
二、“流寓者”的政治认同 138
三、“流寓者”的民族认同 139
第二节 星洲明月无古今:“南洋才子”邱菽园 140
一、流寓异域,心属旧土:关于中国政治变迁 143
二、咏史感怀:作为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学表述 146
三、本土关怀:邱菽园笔下的星洲风物 152
四、文人唱和:流寓者的文学交际 159
五、心系两地:作为“流寓”者的诗词风貌 162
第三节 翠墨新挥海国篇:“国宝诗人”潘受 166
一、当时最念亭林语,天下兴亡在匹夫:关于中国政治文化 168
二、本土关怀:潘受笔下的新加坡风物 171
第四节 呕心吟就诗千首:南洋诗人萧雅堂 174
第五节 不碍南冠客里身:流寓诗人的竹枝词创作 178
一、文明冲突交融下的南洋竹枝词 180
二、南洋竹枝词的艺术特征 182
三、南洋竹枝词的社会功能 184
第六节 故土回望与文化建构 185
一、就文学隶属关系而言,新加坡“流寓”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属于离境文学的组成部分 185
二、就文本创作趋势而言,新加坡“流寓”诗人创作的旧体诗表现出与中国政治同步的特点 187
三、就文本传递的思想而言,新加坡“流寓”诗人创作的旧体诗反映的是海外华人思想情感 188
四、就文本创作的视角而言,新加坡“流寓”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以主人公的心态对南洋社会进行客观反映 190
五、就文本创作整体风貌而言,新加坡“流寓”诗人创作的旧体诗展现出心系两地的趋势 192
第五章 新土地、新生活、新经验——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 195
第一节 词流星散文坛寂: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的创作背景 195
一、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的身份认同 195
二、新加坡华文的式微对旧体诗的影响 197
第二节 海国欣传径有阴: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诗社传播——以“新声诗社”为例 198
第三节 重光汉学见天开: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网络传播——以随笔南洋网为例 204
第四节 宣扬汉粹共扶骚: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诗集印制 207
一、方修 208
二、李金泉 210
三、梁荣基 210
四、李西浪 211
第五节 城市书写与文化认同 212
一、为写诗而写诗的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 213
二、新加坡当代华文旧体诗对汉语的坚守 214
三、隶属新加坡国家文学的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 216
四、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变异 216
五、关于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今古韵之争的看法 219
六、品质相对低下的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 220
第六节 旧体诗在新加坡的发展趋向 221
一、依旧边缘的新加坡华文旧体诗 222
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边缘状态下生存的原因及策略 223
三、以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为依托建立的文化圈 225
四、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在传承和接纳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融入 228
五、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创作虽然一直持续,但是竞争力却在弱减 229
第六章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发展脉络与特色 230
第一节 合同异: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受容与变异 230
一、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受容 230
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对于中国本土旧体诗的变异 235
第二节 辨东西: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选择与困境 238
一、多元文化形态中的身份认同 238
二、中华文化情感和现实生存策略间的矛盾冲突 240
三、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中所反映的文学及社会文化意义 241
第三节 学理攸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文学史定位及其价值 243
一、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是海外华文文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44
二、旧体诗在海外的创作,其行为意义大于写作意义 246
三、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所建立的文化沟通交流 248
第四节 结语 251
参考文献 252
索引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