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宏观经济学基础 2
第14章 国民经济 2
14.1宏观经济学的范围 2
14.1.1宏观经济争论 2
14.1.2主要宏观经济问题 3
14.1.3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5
14.2收入循环流 6
14.2.1内部收入流、撤出与注入 7
14.2.2撤出与注入之间的关系 8
14.2.3收入循环流与四个宏观经济目标 9
14.2.4收入循环流的均衡 9
14.3国民收入和产出的测算 10
14.3.1测算GDP的三种方法 10
14.3.2考虑通货膨胀 11
14.3.3考虑人口:人均指标的使用 12
14.3.4考虑汇率:PPP指标的使用 13
14.3.5 GDP统计数据是否是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良好指标 14
14.4短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15
14.4.1现实增长与潜在增长 15
14.4.2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18
14.4.3现实中的经济周期 19
14.4.4现实增长的波动原因 20
14.5长期经济增长 22
14.5.1长期增长的原因 22
14.5.2实现增长的各种政策 26
14.5.3补充说明:投资的作用 27
附录:GDP的计算 29
本章问题 36
第15章 宏观经济问题与分析:概览 37
15.1失业 37
15.1.1“失业”的含义 38
15.1.2官方计算的失业 38
15.1.3失业的持续时间 39
15.1.4失业的构成 41
15.1.5失业和劳动市场 43
15.1.6失衡失业 44
15.1.7均衡失业(或自然失业) 46
15.2总需求和总供给与价格水平 49
15.2.1总需求曲线 49
15.2.2总供给曲线 50
15.2.3均衡 51
15.3通货膨胀 52
15.3.1通货膨胀的成本 54
15.3.2通货膨胀的原因 58
15.3.3对付通货膨胀的政策 65
15.4国际收支与汇率 66
15.4.1国际收支账户 66
15.4.2国际收支数据的评价 69
15.4.3汇率 70
15.4.4自由市场中的汇率决定 71
15.4.5汇率与国际收支 73
15.4.6汇率的管理 74
15.5第五部分的补充说明:四个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 76
15.5.1总需求与四个目标之间的短期关系 76
15.5.2目标间的长期关系 78
本章问题 79
第六部分 宏观经济学 82
第16章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起源 82
16.1宏观经济环境和辩论 82
16.2背景描述:三个关键问题 84
16.2.1问题1:价格和工资的弹性 84
16.2.2问题2:总供给的弹性 85
16.2.3问题3:预期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 86
16.2.4政策启示 86
16.3古典宏观经济学 87
16.3.1产出和就业的古典分析 87
16.3.2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古典分析 89
16.3.3古典学派关于应对经济大萧条的对策 90
16.4凯恩斯革命 93
16.4.1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摒弃 93
16.4.2凯恩斯对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分析 95
16.4.3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凯恩斯政策 96
16.5货币学派——凯恩斯学派的辩论 98
16.5.1货币学派的反击 98
16.5.2凯恩斯学派的应对 99
16.6正在形成的共识 102
16.6.1播下共识的种子 102
16.6.2一系列的观点 103
16.6.3金融危机与后果 105
16.6.4共识的领域 106
本章问题 107
第17章 短期宏观经济均衡 108
17.1理论背景 108
17.1.1总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108
17.1.2凯恩斯的45°线图示 109
17.1.3消费 110
17.1.4撤出 113
17.1.5注入 118
17.2国民收入的确定 122
17.2.1均衡的国民收入 122
17.2.2乘数:撤出法和注入法 123
17.2.3乘数:收入法和支出法 126
17.2.4乘数:限制条件 128
17.2.5线图形和总需求、总供给图形的关系 129
17.3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简单的凯恩斯分析 130
17.3.1完全就业下的国民收入 130
17.3.2紧缩缺口 131
17.3.3通货膨胀缺口 131
17.3.4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 132
17.3.5 AD/AS图形与45°线图形的关系 133
17.4凯恩斯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分析 134
17.4.1投资的不稳定性:加速数 135
17.4.2乘数/加速效应的相互作用 137
17.4.3存货的变动 138
17.4.4经济周期过程的决定因素 139
本章问题 140
第18章 银行、货币与利息率 141
18.1货币的定义与功能 141
18.1.1货币的职能 142
18.1.2货币的定义 143
18.2金融系统 143
18.2.1金融部门的作用 143
18.2.2银行系统 145
18.2.3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 146
18.2.4流动性、营利性与资本充足率 148
18.2.5中央银行 154
18.2.6货币市场 159
18.3货币供给 164
18.3.1货币供给的定义 164
18.3.2信用创造:最简单的情况 164
18.3.3信用创造:现实情况 166
18.3.4引起货币供给增加的因素 169
18.3.5资金流量方程 171
18.3.6货币供给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172
18.4货币需求 173
18.4.1持有货币的动机 173
18.4.2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性需求:L1 174
18.4.3货币的投机需求(或资产需求):L2 175
18.4.4货币的总需求:L1+L2 177
18.5均衡 178
18.5.1货币市场的均衡 178
18.5.2外汇市场的均衡 179
本章问题 180
第19章 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之间的关系 181
19.1货币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81
19.1.1货币数量论 181
19.1.2利率传导机制 182
19.1.3汇率传导机制 186
19.1.4资产组合平衡效应 187
19.1.5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如何 191
19.2产品市场变化对货币的影响 194
19.2.1注入增加对货币的影响 194
19.2.2挤出效应 195
19.2.3货币供给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 196
19.3 IS-LM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模型的结合 197
19.3.1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 197
19.3.2 IS曲线 198
19.3.3 LM曲线 199
19.3.4均衡 201
19.3.5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变化的全部效应 203
19.3.6由IS-LM模型导出AD曲线 204
19.4加入通货膨胀 207
19.4.1将通货膨胀保持在低水平 207
19.4.2用通货膨胀率绘制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207
19.4.3应对总需求与总供给变化的反应 209
本章问题 211
第20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13
20.1财政政策 213
20.1.1政府财政:一些术语 214
20.1.2公共部门赤字盈余和政府的“财政立场” 219
20.1.3自动财政稳定器 220
20.1.4自动稳定器的效果 220
20.1.5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21
20.1.6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225
20.1.7效果的大小问题 225
20.1.8时机问题 228
20.1.9财政规则 229
20.2货币政策 233
20.2.1政策制定 233
20.2.2在中长期控制货币供给 234
20.2.3短期货币政策的操作 236
20.2.4控制货币供给的方法 237
20.2.5控制利息率的方法 244
20.2.6运用货币政策 250
20.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IS-LM分析 253
20.3.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54
20.3.2凯恩斯主义观点 254
20.3.3货币主义观点 255
20.4英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56
20.4.1对需求管理的态度 256
20.4.2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 256
20.4.3 20世纪70年代微调政策的失败:滞胀问题 259
20.4.4撒切尔时代的货币主义 261
20.4.5 1985年后相机抉择政策的回归 262
20.4.6以汇率为目标 263
20.4.7重返国内导向的政策:以通货膨胀为目标 264
20.4.8工党政府的政策(1997—2010年) 265
20.4.9财政整顿和联合政府 268
20.5规则与相机抉择 269
20.5.1推崇规则的理由 270
20.5.2推崇相机抉择的理由 270
20.5.3结论 274
本章问题 279
第21章 总供给、失业和通货膨胀 281
21.1总供给 281
21.1.1短期总供给 282
21.1.2长期总供给 283
21.1.3长期总供给:古典劳动力市场模型 285
21.1.4长期总供给:凯恩斯劳动力市场模型 286
21.1.5总需求、总供给和通货膨胀 287
21.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291
21.2.1适应性预期 292
21.2.2加速主义理论 292
21.2.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自然失业率 293
21.2.4通货紧缩的影响 293
21.2.5对滞胀的解释 295
21.2.6证据 295
21.2.7政策含义 299
21.2.8适应性预期假说的局限性 299
21.3通货膨胀和失业:新古典主义观点 300
21.3.1预期正确时的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 301
21.3.2预期不正确时的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 303
21.3.3政策含义 304
21.3.4真实经济周期 305
21.4通货膨胀和失业:现代凯恩斯主义观点 307
21.4.1凯恩斯模型的现代发展 307
21.4.2均衡失业的变化 308
21.4.3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的持续存在 309
21.4.4加入预期 309
21.4.5凯恩斯主义对不干预的批评 311
21.5补充说明:经济学家中间有共识吗 312
本章问题 313
第22章 长期经济增长 315
22.1工业化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 315
22.1.1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 316
22.1.2不同国家增长表现的比较 317
22.1.3经济增长的原因 318
22.2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 319
22.2.1资本积累 319
22.2.2经济增长模型 319
22.2.3最优储蓄率是多少 321
22.2.4劳动力人数的增加 323
22.3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 324
22.3.1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影响 324
22.3.2内生增长理论 325
本章问题 330
第23章 供给方面政策 331
23.1供给方面的政策与宏观经济 331
23.1.1经济增长与供给方面的政策 331
23.1.2供给方面的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目标 332
23.2供给方面政策的方法 332
23.2.1新古典方法 332
23.2.2凯恩斯主义方法 333
23.2.3供给方面政策的“第三条路” 333
23.2.4需求方面的政策和供给方面的政策的联系 334
23.3市场导向型供给方面的政策 334
23.3.1 20世纪80年代的供给方面的政策 334
23.3.2减少政府支出 335
23.3.3减税对劳动力供给和就业的影响 336
23.3.4针对企业的减税和其他投资激励 338
23.3.5削弱劳动力的权力 338
23.3.6降低福利 339
23.3.7鼓励竞争的政策 341
23.3.8结论 343
23.4干预主义供给方面政策 344
23.4.1反对市场的理由 344
23.4.2干预的形式 346
23.4.3计划 346
23.4.4选择性干预 350
23.4.5反对干预的理由 352
本章问题 353
第七部分 世界经济 355
第24章 国际贸易 355
24.1贸易优势 355
24.1.1世界贸易的增长 355
24.1.2专业化是贸易的基础 357
24.1.3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法则 357
24.1.4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利益 360
24.1.5国际贸易及其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364
24.1.6机会成本递增和专业化与贸易的限制 364
24.1.7贸易条件 364
24.1.8贸易利益的中级分析 367
24.1.9贸易利益的其他原因 369
24.1.10国家竞争优势 369
24.2限制贸易的主张 371
24.2.1限制贸易的方法 372
24.2.2支持限制贸易的理由 373
24.2.3保护的问题 377
24.2.4世界贸易组织 381
24.3特惠贸易 383
24.3.1特惠贸易安排的类型 384
24.3.2关税同盟的直接效应: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384
24.3.3关税同盟的长期效应 386
24.3.4实践中的特惠贸易 387
24.4欧洲联盟 389
24.4.1历史背景 389
24.4.2从关税同盟到共同市场 389
24.4.3单一市场的收益和成本 391
24.4.4完善内部市场 393
本章问题 396
第25章 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平衡 398
25.1各种汇率制度 398
25.1.1对内和对外政策目标 398
25.1.2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400
25.1.3各种汇率制度 402
25.1.4固定汇率下的矫正 403
25.1.5自由浮动汇率下的矫正 406
25.1.6折中的汇率制度 407
25.2固定汇率 410
25.2.1固定汇率制度下冲击的影响 410
25.2.2固定汇率制度下长期国际收支问题产生的原因 412
25.2.3固定汇率的优点 413
25.2.4固定汇率的缺点 413
25.3自由浮动汇率 415
25.3.1浮动汇率与国内政策自由化 415
25.3.2浮动汇率制度下对冲击的反应 416
25.3.3投机 421
25.3.4自由浮动汇率的优点 423
25.3.5自由浮动汇率的缺点 423
25.3.6结论 424
25.4现实中的汇率制度 425
25.4.1可调整钉住制度(1945—1973年) 425
25.4.2管理浮动 428
25.4.3 1972年以来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问题 428
25.4.4英国实行管理浮动制度的经验 429
25.4.5汇率的易变性 435
25.5附录:开放经济和IS-LM分析 437
25.5.1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分析 437
25.5.2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 438
25.5.3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 439
25.5.4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分析 440
25.5.5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 440
25.5.6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 441
本章问题 441
第26章 全球和地区间的相互依赖 443
26.1经济全球化和不稳定问题 443
26.1.1贸易相互依赖 444
26.1.2金融相互依赖 445
26.1.3国际商业周期 447
26.1.4国际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449
26.1.5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450
26.2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EMU) 453
26.2.1汇率机制(ERM) 453
26.2.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走向单一货币 454
26.2.3欧元的诞生 455
26.2.4单一货币的优点 455
26.2.5反对EMU 457
26.2.6 2011年欧元区的危机 459
26.3达到更好的货币稳定性 461
26.3.1控制外汇交易 462
26.3.2汇率目标区 465
本章问题 466
第27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467
27.1不发达问题 467
27.1.1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间的巨大差距 467
27.1.2发展的含义 469
27.2国际贸易与发展 473
27.2.1国际贸易和发展的关系 473
27.2.2贸易战略 474
27.2.3方法1:利用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 475
27.2.4方法2:进口替代工业化(ISI) 479
27.2.5方法3:出口制成品——也许是一种进步的方法 482
27.3发展中国家的结构问题 487
27.3.1忽视农业 487
27.3.2不适合的技术 489
27.3.3失业假设 492
27.4债务问题 495
27.4.1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冲击 495
27.4.2解决债务问题:推迟偿债期 497
27.4.3解决债务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改革 500
27.4.4解决债务问题:免除债务 500
本章问题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