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文苑 第22辑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艳鹏,赵廷宁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3865176
  • 页数:2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半干旱区水土保持抗旱造林及径流林业技术试验示范”专题的成果总结。以特定区域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林分结构特征、林下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土壤恢复生态效应等研究,得出了其密度效应综合评价。本书为黄土高原选择高效人工林密度配置方式和改造低质低效残次林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林分结构研究 1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研究 3

第三节 森林植被枯落物层水文效益研究 7

第四节 森林土壤恢复效应研究 12

一、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

二、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7

三、植被恢复演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0

四、土壤颗粒组成研究 22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 24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26

第一节 自然概况 26

一、地理位置 26

二、地形地貌 27

三、气候 27

四、土壤 28

五、水文状况 29

六、植被 30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30

第三节 试验区概况 31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

第一节 研究内容 32

第二节 研究方法 33

一、标准地设置 33

二、地形因子调查 35

三、植被调查 35

四、生物量的测定 35

五、多样性指数计算 36

六、枯落物调查 37

七、土壤调查 38

八、数据处理 39

第三节 技术路线 40

第四章 不同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41

第一节 不同林分直径分布 42

一、直径结构分布 43

二、林木直径Weibull分布 48

第二节 不同林分树高分布 54

一、刺槐林树高分布 55

二、白榆林树高分布 56

三、油松林树高分布 57

四、侧柏林树高分布 58

五、油松—刺槐混交林树高分布 59

六、林分密度对树高的影响 60

第三节 林分树高与直径的关系 61

一、树高与胸径的相关性 61

二、树高曲线方程 62

第四节 密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影响 63

第五节 林分因子相关性分析 65

第六节 小结 66

第五章 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68

第一节 植物种数量组成及重要值分析 69

一、灌木层 69

二、草木层 70

第二节 不同群落植物多样性 72

一、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其差异 72

二、林下植被群落结构特征 78

三、植物多样性 81

第三节 小结 87

第六章 不同林分枯落物水文特性研究 89

第一节 不同林分的枯落物蓄积量 90

第二节 枯落物持水性能 92

一、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 92

二、枯落物持水过程 95

三、枯落物持水速度 98

第三节 枯落物对降水的拦蓄作用 102

第四节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涵蓄水分功能相关性分析 104

第五节 小结 105

第七章 不同林分土壤机械组成的分形规律 107

第一节 分形模型 108

第二节 刺槐林分 109

第三节 白榆林分 114

第四节 油松林分 118

第五节 侧柏林分 121

第六节 油松—刺槐混交林 125

第七节 密度相同树种不同林分的分形维数 128

第八节 小结 129

第八章 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130

第一节 不同林分土壤容重的变化 130

第二节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133

一、刺槐林分 134

二、白榆林分 137

三、油松林分 138

四、侧柏林分 139

五、油松—刺槐混交林 141

六、密度相同树种不同的林分 143

第三节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持水量的影响 144

第四节 不同林分林地土壤蓄水能力 151

第五节 相关性分析 155

第六节 小结 156

第九章 不同林分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158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 158

第二节 土壤全氮 162

第三节 土壤速效氮 165

第四节 土壤速效磷 168

第五节 土壤速效钾 172

第六节 土壤pH值 175

第七节 相关性分析 178

第八节 土壤质量评价 179

第九节 小结 181

第十章 林分结构质量与生态效应综合评价 183

第一节 评价方法 183

一、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 184

二、评价指标体系 185

三、评价步骤 185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86

第三节 小结 192

第十一章 抗旱造林技术模式 194

第一节 抗旱集水造林技术模式 194

第二节 油松+刺槐针阔混交林模式 197

第三节 刺槐+侧柏阔叶混交林建设模式 198

第四节 集流高效灌木经济林模式 200

第五节 陡坡坡面和沟坡林草带模式 201

第六节 刺槐混交林建设模式 203

第七节 低效灌木林改造模式 204

附录植物拉丁名一览表 211

参考文献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