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则 1
1.1 任务由来 1
1.2 编制依据 1
1.3 评价目的与原则 3
1.4 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 4
1.5 评价技术路线 4
1.6 评价重点与方法 4
2 规划概述 6
2.1 规划背景 6
2.2 规划范围 7
2.3 规划理念 8
2.4 规划目标和定位 8
2.5 发展规模 11
2.6 规划的发展策略 11
2.7 空间规划内容 14
2.8 开发时序 20
2.9 弹性控制区的管理建议 22
3 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23
3.1 “两型社会”的内涵 23
3.2 环境影响途径和影响方式 23
3.3 环境影响识别 25
4 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回顾性分析 27
4.1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27
4.2 区域社会环境概况 31
4.3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 40
4.4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55
4.5 现状问题及与“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主要差距分析 69
4.6 小结 72
5 资源环境承载力 73
5.1 水资源承载力 73
5.2 土地资源承载力 79
5.3 能源需求预测及清洁能源的支撑条件分析 81
5.4 水环境承载力 82
5.5 大气环境承载力 90
5.6 总量控制分析 93
5.7 小结 94
6 空间发展规划宏观环境合理性分析 96
6.1 规划宏观背景分析 96
6.2 规划目标与定位合理性分析 99
6.3 “两型社会”对空间发展的宏观要求 102
6.4 城市增长边界合理性分析 102
6.5 空间结构规划合理性分析 103
6.6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性分析 105
6.7 小结 108
7 生态空间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 109
7.1 国内外城市生态空间建设的经验 109
7.2 “两型社会”对生态空间的要求 109
7.3 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 112
7.4 生态控制线规划的合理性分析 117
7.5 规划生态空间利用的影响分析 122
7.6 弹性控制区用地方向建议 124
7.7 小结 125
8 生产空间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 126
8.1 “两型社会”对生产空间的要求 126
8.2 产业发展阶段评估 126
8.3 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选择的环境合理性 128
8.4 产业布局合理性 132
8.5 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136
8.6 环境准入与产业退出 140
8.7 循环经济分析 145
8.8 低碳经济分析 150
8.9 小结 154
9 生活空间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 155
9.1 “两型社会”对生活空间的要求 155
9.2 城镇体系规划影响分析 155
9.3 城乡统筹分析 159
9.4 交通规划影响分析 162
9.5 基础设施规划评价 166
9.6 公共服务中心与社区规划 172
9.7 综合旅游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173
9.8 小结 174
10 规划空间影响综合论证 175
10.1 与其他规划协调性分析 175
10.2 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协调性分析 178
10.3 规划资源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180
10.4 小结 181
11 公众参与 183
11.1 公众参与的时段与方式 183
11.2 公众参与对象 183
11.3 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85
11.4 专家意见咨询结果分析 191
11.5 政府部门意见咨询结果分析 191
11.6 公众参与调查意见的落实情况 192
11.7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 192
12 规划调整建议 193
13 先导区空间开发利用的环境管理和控制 202
13.1 产业准入与退出政策 202
13.2 生态补偿政策 203
13.3 跟踪评价 207
14 结论与建议 211
14.1 评价结论 211
14.2 问题与建议 214
彩图 223
参考文献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