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篇 山杏生物学特性、不同林分的林木生长及其与土壤立地条件关系 5
第一章 山杏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立地条件与土壤性质变化 5
第一节 山杏生物学特性与生长立地条件 5
第二节 天然山杏林生长与土壤性质变化 5
第二章 山杏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性质变化 8
第一节 山杏幼龄林生长与土壤性质变化 8
第二节 山杏中龄林生长与土壤性质变化 9
第三节 山杏成龄林生长与土壤性质变化 11
第四节 不同发育阶段山杏人工林和天然林对土壤有机养分、无机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13
第五节 山杏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中养分含量变化趋势 14
第二篇 不同育苗处理样地苗木的培育与观测 21
第三章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试验设计 21
第一节 技术路线 21
第二节 不同育苗处理样地的试验设计 22
第四章 培育与观测不同育苗处理样地的苗木 24
第一节 头茬山杏苗、赤峰杨苗及山杏与柠条锦鸡儿混交苗的培育与观测 24
第二节 培育重茬赤峰杨、重茬山杏苗及前茬为山杏与柠条锦鸡儿混交苗、轮茬为山杏苗 44
第三节 不同试验处理区设置的列区试验苗木生长的状况 71
第三篇 不同育苗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与调控机理 137
第五章 不同育苗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37
第一节 山杏育苗地的前茬甜菜地土壤化学性质 137
第二节 不同育苗处理的头茬育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39
第三节 重茬或轮茬不同育苗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43
第四节 不同育苗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变化影响的趋势 147
第六章 不同育苗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54
第一节 不同育苗处理头茬样地苗木生长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54
第二节 不同树种育苗处理头茬样地苗木生长对土壤微生物属种分布的影响 157
第三节 重茬山杏、重茬赤峰杨苗及前茬为混交苗、后轮茬山杏苗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 159
第四节 不同前茬及不同树种育苗处理样地土壤中微生物区系 163
第五节 山杏人工林和天然生长的山杏林的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 167
第七章 不同育苗处理样地中苗木根系RNA和DNA含量 170
第八章 不同育苗处理对土壤中戊糖和己糖含量的影响 173
第一节 土壤戊糖测定的方法与含量 174
第二节 不同树种不同茬育苗处理对土壤戊糖含量的影响 175
第三节 不同树种育苗处理样地苗木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戊糖含量变化趋势 180
第四节 不同树种育苗处理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己糖含量的影响 181
第五节 不同树种育苗处理样地苗木的根际和非根际样地土壤中己糖含量变化 182
第六节 不同育苗处理样地中苗木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己糖含量变化趋势 187
第七节 头茬、重茬山杏苗及头茬、重茬赤峰杨苗的根际和非根际0.2 5mm粒径土壤戊糖、己糖含量变化 189
第八节 不同育苗处理样地中苗木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戊糖、己糖含量变化及其影响苗木生长的机理分析 191
第九章 不同育苗处理对苗木叶片和根系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苗木生长关系 194
第十章 不同育苗处理样地的苗木生长过程中土壤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变化及其与苗木生长量的关系 199
第一节 土壤氨基酸分析方法 200
第二节 不同树种育苗处理样地中苗木的土壤氨基酸种类变化趋势 201
第三节 不同树种育苗处理样地苗木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不同种游离氨基酸含量 203
第四节 不同树种育苗处理样地的土壤中不同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特征 207
第五节 不同种游离氨基酸在不同育苗处理样地苗木的土壤中含量变化趋势及其与苗木生长量变化的关系 208
第六节 不同树种不同茬育苗处理样地土壤中酸解氨基酸的种类与含量 238
第七节 不同树种不同茬育苗处理样地的土壤中氨基酸的种类与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苗木生长的作用机理 245
第八节 不同树种育苗处理头茬样地苗木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酸解氨基酸种类、含量及其与土壤粒径大小的关系 248
第九节 不同树种不同茬育苗处理样地苗木的非根际土壤中酸解氨基酸的主要种类及其含量变化与影响苗木生长的作用机理探讨 251
第十节 酸解氨基酸的不同种类在不同树种不同茬育苗处理样地中含量变化趋势及其与苗木生长量变化的关系 253
第十一节 不同树种不同茬育苗处理样地土壤碱解氨基酸-色氨酸含量的研究意义及其提取与检测 291
第十二节 不同树种不同茬育苗处理样地土壤中碱解氨基酸-色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294
第十三节 不同树种不同茬育苗处理样地土壤色氨酸含量变化趋势及其与苗木生长量变化的关系 295
第十一章 不同前茬及不同树种育苗处理样地苗木叶片和根系中相关酶类的酶活变化与苗木生长的关系 299
第一节 试验设计和试验样品的采集 300
第二节 根系和叶样品的前处理及酶的提取与相关酶活力测定 300
第三节 不同前茬及不同树种育苗处理样地苗木的叶片和根系中相关酶活力变化及其与苗木生长的关系 302
主要参考文献 328
后记 330
致谢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