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训诂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卞仁海著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6049711
  • 页数:295 页
图书介绍:杨树达训诂远绍乾嘉段王,近被时彦乡贤沾溉,又受西方语源学影响,取得了很大的训诂成就,被陈寅恪称为“神州训诂学第一人”,但相关的研究并不理想。本书第一次系统、深入研究杨树达训诂的理论和方法、成就和局限,以期说明处于语言学转型时期的杨氏训诂的特点,并通过杨氏训诂材料的整理,为当今的语源、训诂研究在理论、方法上提供借鉴和参考。本书以杨氏形义观、音义观、语义观及其在训诂中的运用作为阐明杨氏训诂的主体;以杨氏的语法修辞观及其在训诂中的运用说明杨氏训诂虚实兼治的特点;通过和章太炎、沈兼士、黄侃等三者的比较,说明杨氏训诂的时代共性和个体特征;从古籍整理、辞书编纂和文史研究等三方面举例说明杨氏训诂的应用;最后从形义之学、音义之学、语义之学、虚实兼治、专书训诂等五个方面概括了杨氏训诂的成就,并从宏观角度指出杨氏训诂的局限、以札记的形式从微观上提出了商榷意见。全书分“绪论”、“杨树达训诂的学术背景”等九个部分,约25万字。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杨树达生平、著述 1

一、幼承家学(1885—1897) 1

二、问师求学(1897—1911) 2

三、设教治学(1911—1956) 3

第二节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及其研究现状 5

一、杨树达的训诂著作 5

二、杨树达训诂之研究现状 6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意义及所用材料 8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8

二、本书所使用的杨氏训诂材料 9

第二章 杨树达训诂的学术背景 11

第一节 段王后学 11

一、乾嘉学派的训诂学 11

二、杨氏的历史继承 13

第二节 湘学余绪 21

一、湘学、皖派兼承 21

二、为学独立、致用 24

第三节 时代影响 26

一、近代语源学 26

二、近代甲金学 29

第三章 杨树达的文字形义观及其在训诂中的应用 33

第一节 杨树达的文字观 33

一、文字和语言 33

二、文字的演变 34

三、文字的歧异 35

四、文字的构造 38

五、文字形义密合 39

第二节 古文字字形的利用 40

一、古籀的利用 40

二、甲金文字的利用 43

第三节 文字歧异的利用 49

一、异体字的利用 49

二、古今字的利用 58

三、通假字的利用 66

四、形讹字的利用 66

五、异文的利用 68

第四章 杨树达的音义观及其在训诂中的应用 77

第一节 杨树达的音义观 77

一、杨树达的假借观 77

二、杨树达的声义观 79

第二节 形声字的利用 83

一、形符的利用 83

二、声符的利用 85

第三节 声音的利用 101

一、破假借 102

二、声训 107

第五章 杨树达的语义观及其在训诂中的应用 111

第一节 杨树达的语义观 111

一、“义为之主” 111

二、语义规律的揭示和利用 112

第二节 词义的辨析 119

一、同源同义词的辨析 119

二、非同源同义词的辨析 123

第三节 词义的引申 134

一、明本义 135

二、明引申义 136

三、明语源义 137

第六章 杨树达的语法修辞观及其在训诂中的应用 139

第一节 杨树达的语法观及其训诂应用 139

一、杨氏的语法研究 139

二、虚实交会——语法和训诂 141

三、杨树达运用文法训诂例举 142

第二节 杨树达的修辞观及其训诂应用 147

一、杨树达的修辞研究 147

二、杨树达运用修辞训诂例举 148

第七章 语源、训诂研究:杨树达与章太炎、沈兼士和黄侃 157

第一节 语源研究:杨树达与章太炎 157

一、章氏的影响 157

二、杨氏的精进 160

三、共有的局限 173

第二节 语源研究:杨树达与沈兼士 177

一、略同的转精之处 177

二、学术旨趣的不同 182

第三节 训诂、语源研究:杨树达与黄侃 184

一、训诂理论与实践 185

二、语源研究 195

第八章 杨树达之训诂在诸多方面的应用 201

第一节 古籍整理及阅读 201

一、版本 202

二、校勘 202

三、注释 204

四、标点 206

五、校订《说文》 207

第二节 辞书编纂 209

一、《词诠》的编纂 209

二、“新式字典”的设想 210

三、杨氏训诂材料用于辞书编纂例举 211

第三节 文史研究及其他 214

一、语言研究 214

二、文学研究 216

三、史学研究 217

四、中外文化交流 218

第九章 杨树达的训诂成就和局限 219

第一节 成就及影响 219

一、形义之学 220

二、音义之学 221

三、语义之学 222

四、虚实兼治 224

五、专书训诂 224

第二节 局限与商榷 225

一、宏观审视 226

二、个案商榷(凡24例) 232

主要参考文献 253

附录 265

一、杨树达系联同源字、同义字一览表 265

二、杨树达《文字孳乳之一斑》孳乳字一览表 288

三、杨树达学术年表 290

后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