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
第一章 物权法的规制对象 7
第一节 引言 7
第二节 国与民的关系规范 8
第三节 群与己的关系规范 10
第四节 你与我的关系规范 12
第五节 人与物的关系规范 13
第六节 结语 14
第二章 债权与物权的规范关系 15
第一节 引言 15
第二节 引导与发展的关系 18
一 以债权为引导 19
二 以物权为引导 23
第三节 伴生与协力的关系 24
一 以显性为特质 25
二 以隐性为特质 31
第四节 融合与并存的关系 34
一 以法定为导向 35
二 以自治为导向 40
第五节 同质与同化的关系 43
一 以他物权为鉴 44
二 以所有权为鉴 51
第六节 结语 55
第三章 物的意义辨析 59
第一节 引言 59
第二节 物在民法中的意义脉络 61
一 物的范畴归属 62
二 物的意义层次 65
第三节 物的构成要素的一般化 69
一 伦理要素标准 69
二 财产要素标准 74
第四节 物权的分类与物的标准 78
一 所有权的客体 78
二 他物权的客体 82
第五节 结语 88
第四章 从附原则的规范构造 91
第一节 引言 91
第二节 成分的界定及生成 94
一 成分的界定 94
二 成分的生成 99
第三节 权属与利益的平衡 101
一 物权的归属 101
二 利益的平衡 105
第四节 成分分离及其规制 109
一 成分的分离 109
二 从物随主物 112
第五节 结语 116
第五章 物权法定原则的内涵论 119
第一节 引言 119
第二节 适用对象 120
一 概述 120
二 狭义说的合理性分析 122
三 种类法定的理解适用 129
四 内容法定的理解适用 135
五 小结 141
第三节 物权法源 142
一 概述 142
二 物权法源的基本界定 144
三 狭义法律之间的关系 153
四 解释狭义法律的法源 160
五 习惯的正当性及适用 168
六 党的政策的适用规制 175
七 小结 185
第四节 结语 190
第六章 对物权法定原则正当性的反思 191
第一节 引言 191
第二节 不确定的物权法定内涵 193
一 有疑问的物权类型 194
二 不明确的内容法定 198
第三节 物权公示对法定的影响 201
一 法定和公示的合力 202
二 变化中的公示系统 204
三 受影响的物权法定 207
第四节 现代民法体系中的悖论 210
一 不封闭的民法体系 211
二 民法体系中的悖论 214
第五节 结语 218
第七章 物权行为与现实存在 221
第一节 引言 221
第二节 现实存在与专业术语没有同质性 223
一 现实性VS思维性 223
二 具体性VS抽象性 225
三 日常性VS专业性 226
第三节 物权行为与法律事实应有一致性 228
一 对德国学理的考察 228
二 中国学理应当转向 231
第四节 基于专业术语和法律事实的定性 233
一 基于专业术语定性 234
二 基于法律事实定性 236
第五节 结语 239
第八章 另一种物权行为理论 241
第一节 引言 241
第二节 作为理论出发点的独立性 243
一 债权行为的表现 244
二 物权行为的表现 244
第三节 有因原则及其具体展开 251
一 有因原则的内涵 251
二 有因原则的具体展开 255
第四节 缓和有因原则的例外情形 258
一 形式瑕疵的弥补 259
二 滥用权利的禁止 261
三 合同内容的转化 263
第五节 结语 266
第九章 物权公示的法律效力 268
第一节 引言 268
第二节 强制公示效力及其约束要素 270
一 强制公示效力概观 270
二 约束要素的具体化 272
第三节 对强制公示效力的具体理解 278
一 物权公示的设权力 278
二 物权公示的推定力 282
三 物权公示的公信力 286
第四节 强制公示的突破及其适用 292
一 强制公示的突破口 292
二 强制公示的再适用 294
三 强制公示的适用度 296
第五节 结语 297
第十章 财产权竞合规范 299
第一节 引言 299
第二节 竞合的形态及其规范定位 301
一 权利竞合形态 302
二 竞合规范定位 305
第三节 调整竞合的基本规范要素 308
一 管制强弱要素 309
二 时间先后要素 317
第四节 以公示为基础的优先原则 320
一 以公示为基础 321
二 顺位先后依据 322
三 先位优于后位 324
四 后位权利设定 327
五 顺位固定规则 331
第五节 改变优先原则的顺位意定 332
一 顺位意定类型 333
二 意定顺位设立 335
三 顺位意定后果 338
第六节 结语 340
主要参考文献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