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万铁,倪世容主编;胡海,孙鲁宁,高维娟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117197588
  • 页数:2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适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结合病理生理学的学科特点,在借鉴国外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和不改变现有教学体系及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在教材中增加了临床病例或根据需要对病例进行标准化处理,以病例涉及内容为主线,将其融入课堂理论授课之中,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3

第四节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4

第五节 病理生理学的未来趋势 4

第二章 疾病概论 6

第一节 疾病的相关概念 6

一、疾病 6

二、健康 7

三、亚健康 7

第二节 病因学 7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7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9

第三节 发病学 9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9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11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14

一、康复 14

二、死亡 14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6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16

一、正常水、钠平衡 16

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21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29

一、正常钾代谢 29

二、钾代谢紊乱 30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 35

一、正常镁代谢 35

二、镁代谢紊乱 36

第四节 钙磷代谢紊乱 38

一、正常钙磷代谢、调节和功能 38

二、钙、磷代谢紊乱 40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44

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及调节 44

一、酸碱的概念 45

二、体液中酸碱性物质的来源 45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 46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 49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49

二、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49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51

一、代谢性酸中毒 51

二、呼吸性酸中毒 54

三、代谢性碱中毒 57

四、呼吸性碱中毒 60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62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62

二、三重性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63

第五节 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63

一、根据pH的变化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 63

二、根据病史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64

三、根据代偿情况判断为单纯性还是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64

四、根据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65

第五章 糖代谢紊乱 68

第一节 高血糖症 6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70

二、高血糖症对机体的影响 75

三、高血糖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78

第二节 低血糖症 7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79

二、低血糖症对机体的影响 80

三、低血糖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81

第六章 脂代谢紊乱 83

第一节 概述 84

一、脂蛋白的组成、分类和功能 84

二、脂蛋白的正常代谢 84

三、脂代谢紊乱的分型 85

第二节 高脂蛋白血症 87

一、病因及影响因素 87

二、发生机制 88

三、对机体的影响 91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93

第三节 低脂蛋白血症 94

一、发病机制 94

二、对机体的影响 95

第七章 缺氧 96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97

一、血氧分压 97

二、血氧容量 97

三、血氧含量 97

四、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97

五、P50 98

六、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98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血氧变化的特点 98

一、低张性缺氧 98

二、血液性缺氧 99

三、循环性缺氧 100

四、组织性缺氧 100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01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02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02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103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04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05

第四节 缺氧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05

一、病因学防治 105

二、氧疗 105

三、防治氧中毒 106

第八章 发热 107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107

第二节 发热的病因 108

第三节 发热的发病机制 109

一、内生致热原的信息传递 110

二、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110

三、调节性体温升高 110

第四节 发热的时相 111

一、体温上升期 111

二、高温持续期 112

三、体温下降期 112

第五节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13

一、生理功能改变 113

二、代谢改变 113

第六节 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14

一、适度发热的处理原则 114

二、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114

三、选择合理解热措施 114

第九章 应激 116

第一节 概述 117

一、应激的概念 117

二、应激原 117

三、应激的分类 118

四、全身适应综合征 118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119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19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123

第三节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26

一、代谢变化 126

二、功能变化 127

第四节 应激性疾病与应激相关疾病 130

一、应激性溃疡 130

二、应激与心血管功能异常 131

三、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 132

四、应激与内分泌功能异常 132

五、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133

第五节 应激(相关)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33

一、病因学治疗 133

二、恰当的心理治疗、护理 134

三、及时诊断、治疗应激性损伤 134

四、补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134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35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136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 136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 136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37

一、自由基的作用 137

二、钙超载的作用 140

三、白细胞与微血管损伤作用 142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43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43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45

三、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45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46

一、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 146

二、控制再灌注条件 146

三、改善缺血组织的能量代谢 146

四、抗自由基细胞保护剂的应用 146

五、减轻钙超载的发生 146

第十一章 休克 148

第一节 概述 148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49

一、病因 149

二、分类 150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生机制 151

一、休克代偿期 151

二、休克进展期 153

三、休克难治期 154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156

一、细胞损伤 156

二、代谢障碍 157

第五节 休克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 158

一、肺功能的变化 158

二、肾功能的变化 159

三、心功能的变化 159

四、脑功能的变化 159

五、胃肠道功能的变化 160

六、肝功能的变化 160

七、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 160

八、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 160

第六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61

一、病因学防治 161

二、发病学治疗 161

三、支持与保护疗法 162

第十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64

第一节 概述 165

一、机体的止血与凝血功能 165

二、机体的抗凝血功能 166

三、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血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 168

第二节 DIC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168

一、病因 168

二、发生机制 169

第三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71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171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171

三、血液高凝状态 172

四、微循环障碍 172

第四节 DIC的分期与分型 172

一、分期 172

二、分型 173

第五节 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74

一、出血 174

二、器官功能障碍 174

三、休克 175

四、贫血 175

第六节 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76

一、实验室检查 176

二、DIC的防治原则 177

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179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的原因、诱因和分类 180

一、原因 180

二、诱因 181

三、分类 181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182

一、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182

二、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 183

三、心脏以外的代偿反应 185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87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187

二、心肌舒张性异常 189

三、心脏各部位舒缩活动不协调 190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90

一、心排血量减少 190

二、静脉淤血 191

第五节 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93

一、防治原发病和消除诱因 193

二、改善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性能 193

三、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 193

四、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93

第十四章 肺功能不全 195

第一节 概述 196

一、概念 196

二、分类 197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197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97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200

第三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呼吸衰竭 204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呼吸衰竭 204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呼吸衰竭 206

第四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变化 207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207

二、呼吸系统变化 208

三、循环系统变化 209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210

五、肾功能变化 211

六、消化功能变化 211

第五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12

一、防止和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和诱因 212

二、改善通气,降低PaCO2 212

三、氧疗,提高PaO2 212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 213

第十五章 肝功能不全 214

第一节 病因及分类 214

一、病因 215

二、分类 215

第二节 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15

一、代谢障碍 215

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16

三、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 216

四、凝血功能障碍 216

五、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216

六、免疫功能障碍 217

第三节 肝性脑病 217

一、概念、分类与分期 217

二、发生机制 218

三、诱因 224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25

第四节 肝肾综合征 225

一、病因和分型 225

二、发生机制 226

第十六章 肾功能不全 228

第一节 概述 229

一、肾功能不全及肾衰竭的概念 229

二、肾功能不全的分类 230

三、肾功能不全的病因 230

四、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机制 230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233

一、分类与病因 233

二、发生机制 235

三、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37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40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 240

一、病因 240

二、发展过程 241

三、发生机制 241

四、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43

第四节 尿毒症 248

一、概念 248

二、发生机制 248

三、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50

四、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52

第十七章 脑功能不全 254

第一节 概述 255

一、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 255

二、脑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 255

三、脑功能不全的常见表现 255

第二节 认知障碍 256

一、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256

二、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 256

三、认知障碍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258

四、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62

第三节 意识障碍 263

一、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的脑结构基础 263

二、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264

三、意识障碍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265

四、意识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267

五、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68

第十八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71

第一节 概述 271

一、概念 271

二、病因 272

三、分类 272

第二节 发生机制 273

一、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 273

二、器官微循环灌流障碍和再灌注损伤 278

三、肠屏障功能受损及肠道细菌移位 278

四、细胞代谢障碍 279

第三节 主要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280

一、肺功能障碍 280

二、肝功能障碍 281

三、肾功能障碍 281

四、胃肠道功能障碍 282

五、心功能障碍 282

六、免疫系统功能抑制 283

七、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283

八、脑功能障碍 283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84

一、消除病因 284

二、防治休克及再灌注损伤 284

三、阻断炎症介质的有害作用 284

四、支持疗法 284

参考文献 286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