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与当代中国》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景君学著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49008384
  • 页数:265 页
图书介绍:全书开篇先介绍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界定了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并介绍了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及其思想理论。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对传统的现代哲学理论构成了冲击,因此两派展开了论战和批判,作者一一介绍了这些理论及其批判过程,以及由此诞生出的各种新理论。并将马克思理论与上述理论相比较,指出了后现代某些理论的错误观点,以及应有的正确认识。作者联系当今中国,介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以及哲学基础。并由此展开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对和谐社会的影响。最后联系到当今和谐社会的内涵需要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在后现代主义哲学语境下构建和谐社会民主政治。

第一编 后现代基础理论探究——被后现代遗弃的根的追寻 3

第一章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3

第一节 后现代:未曾开始的开始 3

一、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 5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 14

三、结语:不是开始的开始 25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 28

一、巴塔耶的爱欲超越及异质耗费 29

二、勒维纳斯论他者 35

三、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 42

四、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语言学追问 47

五、克尔凯郭尔——孤独的个人 50

六、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58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及主要代表人物 69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 69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72

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72

二、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 75

三、利奥塔的知识合法化危机 85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及价值诉求 89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 89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诉求 92

一、重写现代性:哈贝马斯批判后现代主义的启示 92

二、差异与和谐的共在与超越 95

第二编 批判理论对现代性的反思 101

第四章 重构之缘起:批判理论的批判 101

第一节 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 101

一、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102

二、现代非理性主义 102

第二节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 103

一、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 103

二、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105

三、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106

第五章 重构之前提:普遍语用学及交往理性 110

第一节 范式转换的西方语言学渊源 110

第二节 普遍语用学的构建 113

一、普遍语用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113

二、言语行为及其有效性基础 115

三、交往资质 118

第三节 交往理性 120

一、“理想的话语环境” 120

二、交往理性的构建 123

第六章 重构之手段:交往行为理论 125

第一节 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 125

第二节“系统—生活世界”的理论架构 128

一、生活世界 128

二、系统及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离 130

三、“交往范式”的语用学引入 132

第三节 交往行为的普遍语用学分析 135

一、哈贝马斯对交往行为及其有效性的分析论证 135

二、交往行为的基础——普遍语用学 139

第七章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社会结构理论 141

第一节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141

一、交往实践的主体及活动形式 142

二、交往实践的客体 144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现代意义 146

第二节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 147

第八章 重构社会结构之诠释 150

第一节 重构社会结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 150

第二节 重构社会结构之实质 153

第三节 对重构社会结构之反思 155

第四节 创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由之路 155

一、创新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156

二、交往理论倡导的对话和交流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157

第三编 后现代视域下的和谐社会构建 163

第九章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16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16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165

一、本体论基础: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 165

二、认识论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6

三、方法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点 167

四、价值论基础: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取向 168

第十章 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诉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171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导致的虚无化对社会理想的放逐 172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及启示 174

一、工业化多元特征在当代中国的共生共栖 174

二、差异与和谐的相互激荡实现现代社会的自我超越 180

第四编 后现代政治哲学语境中的民主政治建设 189

第十一章 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生成 189

第一节 后民族结构的政治回应 189

第二节 文明冲突与后哲学文化 192

第三节 正义与自由的道德回溯 195

第四节 自由观念的世俗化趋向 200

第十二章 后现代政治哲学转识成智的理论诉求 205

第一节 近代政治哲学的科学化转变 205

第二节 后工业时代对价值的重新界定 207

第三节 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符号化、游牧化、平民化转向 208

第十三章 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211

第一节 道德化非理性特征 211

第二节 福柯对微观小型叙事的崇尚 214

第三节 梅洛·庞蒂对感性的关注上升为身体政治 219

第四节 德勒兹《千高原》展示的差异与游牧政治哲学 221

第五节 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总结及现实启示 223

第十四章 我国构建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哲学基础 228

第一节 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渊源 228

第二节 德治追求的伦理特征 231

第十五章 后现代政治哲学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234

第一节 近代我国的政治理想对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特征的融合 234

第二节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与困惑 237

第三节 后现代政治哲学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反思 240

一、安身立命成为后现代视野中经济哲学发展与回归的逻辑起点 240

二、差异与游牧成为后现代语境中乌托邦式的微型学 242

三、游牧政治哲学高扬欲望对现代性的批判 247

四、我国应该在文化共生互补中应对欲望殖民 249

五、基层民主建设中德性对契约的批判性超越 252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代路径 254

一、处理好民主的普遍性和具体制度的多样性的关系 255

二、构建适应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56

参考文献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