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 1
一、发生蔓延 1
二、病害症状 3
三、为害损失 4
四、发病条件 11
五、棉花黄萎病发生的遥感监测技术 20
第二章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 25
一、病原菌的分类学鉴定 25
二、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6
三、病原菌的寄主植物 27
四、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的鉴定 28
第三章 棉花黄萎病的致病机理 65
一、棉花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 65
二、导管堵塞 71
三、毒素致萎 72
四、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的分子机理 87
第四章 棉花黄萎病的抗病机制 90
一、棉花组织结构抗性 91
二、棉花生理生化抗病性 92
三、棉花生态抗性 103
四、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机制 107
第五章 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方法 110
一、人工病圃鉴定 110
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 113
三、室内苗期鉴定 113
四、不同菌系间互作对抗病性鉴定的影响 122
五、棉田病情取样调查技术 124
六、棉花种质资源抗黄萎病性鉴定方法及抗性评价标准 127
第六章 棉花抗黄萎病常规育种 132
一、抗病品种在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132
二、病原菌与寄主(棉花)的交互作用 133
三、黄萎病抗性遗传 137
四、种质资源 147
五、育种方法 150
六、田间试验技术 170
第七章 棉花抗黄萎病分子育种 178
一、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78
二、转抗病基因育种 183
三、分子设计育种 194
第八章 棉花黄萎病的农业防治 196
一、黄萎病的侵染循环 196
二、棉田土壤中的微菌核 197
三、轮作 201
四、土壤耕作 204
五、施肥 205
六、其他措施 209
第九章 棉花黄萎病的农药防治 210
一、缩节安 210
二、化学类农药 213
三、生物类农药 218
四、化学类农药与生物类农药混用的防病效果 223
第十章 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 226
一、微生物的利用 226
二、抗病性的诱导 246
三、有机改良剂的利用 251
主要参考文献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