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导论:音乐的现代性与抒情性—台湾视野的当代东亚音乐 2
一、「音乐现代性」与当代东亚音乐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氛围 2
二、现代性的追求与台湾近、当代音乐的轨迹 9
三、本书各章主旨与论述脉络 12
四、「抒情言志」与东亚音乐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开创 18
第一部 延迟与选择·台湾篇 21
第一章 延迟与选择 从《巴黎乐志》和许常惠早年的音乐创作试探其现代意识与文化关怀 22
一、前言 22
二、历史脉络—许常惠的成长背景与光复初期台湾的音乐氛围 23
三、《巴黎乐志》—日记形式的随笔散文 34
四、延迟与选择—从《巴黎乐志》和许常惠早期的音乐创作试探其现代意识与文化关怀 42
五、结语—对「现代性」的反省 53
第二章 从《丢丢铜仔》到《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吕泉生早期民歌编曲、歌曲创作和他的乡土关怀 58
一、前言 58
二、旅日时期的音乐经历和光复前后吕泉生在台北的艺文活动 60
三、《丢丢铜仔》和《快乐的聚会》—《阉鸡》配乐和吕泉生的民歌编曲 63
四、《摇婴仔歌》、《杯底不可饲金鱼》与《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 75
五、结语—吕泉生的近代意识与局限,及其作品之音乐性 81
第三章 「文明之音」的变奏明治晚期到昭和初期台湾的近代化音乐论述 84
一、前言 84
二、伊泽修二的近代化音乐教育理念 87
三、日治初期内地音乐教师、文人和本岛文化人的音乐论述 96
四、张福兴的音乐论述 101
五、一条慎三郎的音乐论述 106
六、田边尚雄访台演讲 110
七、李金土的音乐论述 116
八、结语 120
第四章 声音、歌与文化记忆以台湾当代作曲家之作品为例 122
一、前言 122
二、当代音乐中「歌」与「声音」界线的模糊 123
三、「调式」与「音色」的文化想像—台湾作曲家的亚洲关怀 124
四、消逝的民间曲调与故土的回忆 127
五、他者之歌与台湾族群历史的重层性 131
六、「陌生化」与遥远的哲思 137
七、结语 143
第二部 古韵与新腔·东亚篇 143
第五章 「五声回归」与「五声遍在」武满彻与陈其钢作品中的古韵与新腔 146
一、前言 146
二、爱憎五声音阶—二十世纪亚洲作曲家对五声音阶与调式材料的不同态度 147
三、武满彻早期作品隐藏的五声音阶与晚期作品的「五声回归」 151
四、罗忠镕的「五声性十二音」与陈其钢作品的「五声遍在」特质 158
五、结语 167
第六章 音乐的陌生化与可聆性与大江健三郎一起倾听武满彻和大江光的音乐 170
一、前言 170
二、《雨之树》和永远的武满彻 171
三、大江光和他的音乐创作 179
四、音乐的陌生化与可聆性 184
五、结语—音乐的聆听与思想种子的培育 192
第七章 日本战后杰出世代作曲三家论汤浅让二、三善晃和松村祯三的创作理念与作品概述 194
一、前言 194
二、「时间的结构」与汤浅让二的《内触觉宇宙》 195
三、从古典到表现—三善晃的《交响三章 》和《响纹》 202
四、亚洲之爱与松村祯三的《交响曲》 207
五、结语 214
第八章 西村朗的音乐语言和亚洲关怀 216
一、前言 216
二、1970年代的当代音乐氛围与东京艺术大学的民族音乐教学 217
三、西村朗的创作轨迹与重要作品概论 219
四、西村朗的音乐语言与亚洲关怀 241
五、结语 245
第三部 吟咏与抒情·音乐分析篇 247
第九章 从《昨自海上来》到《葬花吟》试析许常惠作品四首 248
一、前言 248
二、《两首室内乐诗》 249
三、《葬花吟》 259
四、《女冠子》 265
第十章 《暎暎曲》和卢炎的音乐思维 272
一、前言 272
二、作品分析 273
三、从《暎暎曲》看卢炎的音乐思维 281
四、结语 283
第十一章 陈其钢的室内乐作品与《抒情诗》 284
一、陈其钢的室内乐作品 284
二、《抒情诗》分析 292
附录 音乐随笔散文 311
附录一那掺杂著斑驳汗渍的音符略记张昊师的分析课和张昊师与梅湘的学习 312
附录二四部钢琴作品与卢炎师悠静的内心歌咏 322
附录三女人礼赞聆陈其钢新作《蝶恋花》 326
本书文章原刊出处 330
参考文献 332
一、中、日文参考文献 332
二、西文参考文献 345
三、乐谱、歌曲集 349
四、CD唱片与影音资料 351
人名索引与小辞典 353
亚洲作曲家与音乐相关人物 353
西方作曲家与音乐相关人物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