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国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 1
一、偏重“双基”(1949年至改革开放以前) 2
二、培养智力(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6
三、强调非智力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 14
四、注重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以后) 21
第二章 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41
一、课堂教学的静态化与统一化:学生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 43
二、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脱离: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 56
三、课堂教学的孤立化:集体生活中的“单干户”与“孤独的个体” 64
第三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75
一、课堂教学: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75
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88
三、主体性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98
四、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02
五、学生主体性发展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26
第四章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的重建(上) 136
一、主动参与 137
二、合作学习 160
三、尊重差异 197
第五章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的重建(下) 222
四、联系生活 222
五、体验成功 240
六、鼓励创新 256
主要参考文献 302
后记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