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追根溯源,中医之史 1
“四大经典”建立中医学体系 1
周代出现了医学分科 2
战国时代施行酒剂消毒 4
晋代至唐代中医领先世界 6
晋唐时期重视临症实用 7
宋代至元代发明针灸铜人 8
宋元时期中医理论总结与探索 9
明代世界上最早提取生物碱 10
中医学体系发展成熟与创新 11
中医现代化的前景与展望 13
第二章 阴阳五行,中医之本 16
人体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关系 16
“阴”与“阳”是最根本的规律 18
阴阳决定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21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22
中医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24
人体是否发病,正气是否健旺 25
百病之始生,皆于风雨寒暑 27
根据阴阳之气推测病因 29
“适中”是中医学十分重视的尺度 31
五行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32
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34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应用广泛 35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 37
从传统和现代角度认识阴阳五行 40
第三章 脏腑经络,中医之魂 46
“表里如一”的中医脏象学说 46
中医的脏象学说的具体内容 48
五脏六腑是人体系统的重要体现 50
人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53
人有胃气则生,人无胃气则亡 55
五脏六腑乙癸同源,精血互化 56
脾胃是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59
情志过激引起人体产生疾病 62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 65
养神和安神应重视的方法 67
中医养生始终贯彻运动精神 68
中医学认为“病起于过用” 70
疾病之中,脏腑之间相生相克 72
经络系统相互联系与有机配合 74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最佳通道 76
经络系统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81
人体经络与腧穴互为纲目 82
第四章 辨证论治,中医之门 85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研究症候 85
辨证调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87
中医把追求的目标指向“未病” 89
中医诊疗的灵魂“八纲辨证” 90
汗法,开泄腠理促进发汗 93
吐法,中医的急救方法之一 94
下法,消除燥屎积滞实热 95
和法,和解半表半里病症 95
温法,扶助人体回阳救逆 96
清法,使邪热外泄清除里热 97
消法,使积聚之邪逐渐消散 98
补法,补益人体阴阳气血 99
利用脏腑关系进行调节治疗 99
气病实证多见气滞和气逆 101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大法之一 103
痰湿是中医特有的病理概念 105
清瘀化湿体现中医的大智慧 108
辨证调治体现了中医药的精髓 109
调治的中心是中庸、中和、和谐 112
第五章 组方选药,中医之钥 116
中医变毒为药,化害为利 116
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119
中医学药物配伍的“七情” 121
中药配伍君、臣、佐、使的关系 123
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方法 127
中药遵古炮制,减毒增效 128
方随症转的“治病活法” 131
中医用药剂量轻重的原则 135
中药不同用量会产生不同作用 137
第六章 中西结合,中医之新 141
中西医交汇撞击的探索研究 141
中西医结合体现的是“和”“合” 143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144
中医药与西医药关系的比喻 146
中西医不能相互认识的焦点 149
人的情感是中西医结合的纽带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