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话语的政治哲学建构 以西方共同体主义为中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升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10148601
  • 页数:2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考察了西方共同体主义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以西方共同体主义为视角,系统阐述了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和谐问题:和谐语境问题、和谐根基问题、和谐路径问题、和谐保证问题,并进而剖析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和谐转型、和谐政治模式、和谐发展道路和面对危机的和谐伦理构思等关键问题。

导论 1

第一章 西方共同体主义的和谐旨归 8

第一节 西方共同体主义及其中国意义 8

一、西方共同体主义概述 9

二、思想他者的中国意义 13

第二节 西方共同体主义的基本政治观念 17

一、作为一种和谐有序的生活状态的“共同体” 17

二、政治存在论 20

三、处境自由观 23

四、社会民主观 26

五、德化权利观 28

第三节 共同体生活的实践智慧——政治问题的存在论阐释 32

一、“政治”的理性化转变及其批判 32

二、重塑作为政治根基的“共同体观念” 36

三、回归生活世界的“政治” 39

第二章 现代性的社会想象:和谐语境论 44

第一节 现代性及其基本表征 44

一、现代性的原则及其表现 45

二、现代性的规范框架 48

三、力图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 51

四、多元现代性:现代性的文化理解问题 55

第二节 查尔斯·泰勒的现代性叙事 59

一、现代性的文化理解 59

二、现代社会想象的广阔视野 64

三、现代道德秩序及其历史呈现 68

第三节 现代性崛起中的本真性伦理问题 73

一、本真性问题的呈现 73

二、本真性观念的误识 76

三、本真性理想的维护 78

第三章 自由的积极理解:和谐根基论 83

第一节 自由概念的分殊:邦雅曼·贡斯当和以赛亚·伯林 84

一、由卢梭而至贡斯当的“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84

二、伯林: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89

第二节 查尔斯·泰勒对积极自由的再阐释 95

一、自由的“运用性概念”与“机会性概念” 95

二、处境化自由 98

第三节 闲暇问题的哲学追思 101

一、何谓闲暇 102

二、闲暇的政治哲学意蕴 105

第四章 民主的协同践行:和谐路径论 110

第一节 托克维尔的民主观及其启示 110

一、“民主”的由来及托克维尔的理解 111

二、托克维尔对“民主病”的诊断 114

三、托克维尔的“美国式民主” 118

四、启示 121

第二节 民主化与公共领域:哈贝马斯与查尔斯·泰勒 124

一、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的现代转型及其启示 124

二、查尔斯·泰勒的公共领域理论 131

第三节 民主时代的消极主义群众观批判 142

一、消极主义群众观的“消极”理解 142

二、消极主义群众观的“历史遗忘” 145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积极群众观及其公共性视野 149

第四节 民主问题的政治哲学再反思 152

一、祛魅民主:回归古典时代的概念探源 153

二、还原民主:再现真实面貌的文化考察 158

三、重塑民主:面向和谐生活的审慎构思 162

第五章 权利的伦理重构:和谐保证论 168

第一节 共同体视角下的权利分析 168

一、权利观念的历史文化生成 169

二、以积极他者的思路来缓解权利冲突 173

三、在社会和谐交往中实现权利 176

第二节 权利至上的困境与批判 178

一、迈克尔·桑德尔对权利优先于善的驳斥 180

二、日益空洞化的权利话语 183

第三节 认真对待权利:权利的道德奠基 186

一、肯认权利的道德内涵 186

二、查尔斯·泰勒:权利背后“善”的表达 189

三、权利虚无主义批判与权利共在状态构思 191

第六章 和谐理念引导下的中国问题反思 195

第一节 和谐转型:从现代性启蒙的观点看 195

一、现代性启蒙的历史考察:主体意识的不断生成 195

二、现代性启蒙的社会根据:中国传统伦理社会的特质 198

三、现代性启蒙的社会追求:现代市民社会的实现 200

四、当代中国背景下现代性启蒙的自我规定 203

第二节 三位一体的和谐政治模式构想 207

一、总体性展现:崇尚和谐的善治 207

二、基础性要素:现代公民的法权意识 209

三、主导性力量:责权统一的服务型政府 212

四、背景性支撑:充满包容性的社会氛围 215

第三节 和谐发展:“中国模式”及其包容性 217

一、“中国模式”的形成与内涵 218

二、“中国模式”的宏观选择 221

三、“中国模式”的未来发展 223

第四节 危机时代的伦理思考 226

一、澄清经济的伦理意蕴 226

二、加强政府的伦理导向 228

三、重视企业的伦理责任 230

四、塑造非政府组织的伦理价值 232

五、强化个体的伦理使命 235

结语 面向未来的人文教育 238

参考文献 247

索 引 255

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