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 1
第一章 国统区的文化思想 3
第一节 哲学思想与论争 4
(一)关于文化“复古主义” 10
(二)“新理学”“新心学”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12
(三)战国策派的唯心主义哲学 15
第二节 史学思想与论著 18
(一)历史研究概况 18
(二)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和史学界的民族主义 21
(三)两种命运的论战 26
第三节 文艺理论论争 28
(一)“与抗战无关论” 28
(二)“文艺大众化”与“民族形式”问题 29
(三)国统区的文艺政策 30
第二章 解放区的文化思想 3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习热潮 33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 38
第三节 延安整风运动概况 44
(一)延安整风的原因与目的 45
(二)延安整风的准备时间 46
(三)延安文艺界的整风概况 47
(四)审干和延安整风的关系 54
(五)抢救运动及责任人 55
(六)延安整风评价 58
第三章 沦陷区的文化思想 61
第一节 日本文化侵华理论溯源 62
第二节 日伪对东北沦陷区的文化控制 64
第三节 七七事变后日本“笔部队”的文化侵略 67
第四节 沦陷区的汉奸政权与理论 73
中篇 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 83
第四章 高校内迁与国统区的文化教育 85
第一节 文化浩劫 86
第二节 内迁之路 87
第三节 弦歌再续 98
第四节 功业千秋 107
第五章 解放区的文化教育 113
第一节 延安的高等教育 114
第二节 延安与陕甘宁边区的中小学教育 121
第三节 冬学、识字组等社会教育 123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的新闻出版、医疗卫生 126
(一)新闻出版 126
(二)医疗卫生 128
第六章 沦陷区的文化教育 130
第一节 日本在东北的殖民教育 131
第二节 日本在华北的殖民教育 134
第三节 日本在江南的殖民教育 140
(一)日军对中国江南地区中学、小学教育的摧残 140
(二)日伪在江南地区开办的中小学数量、教育特点 141
(三)日伪统治时期江南地区高等教育概况 143
第四节 伪政权时期的留日教育 144
下篇 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 149
第七章 国统区的文学艺术 151
第一节 历史剧与反映抗战的现代戏剧 152
第二节 国统区的文学创作 161
(一)小说创作 161
(二)诗歌创作 168
(三)报告文学与翻译文学 176
第三节 国统区的电影创作 183
第四节 国统区的音乐创作 188
第五节 国统区的美术创作 193
第八章 解放区的文学艺术 203
第一节 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剧 204
第二节 旧瓶新酒 京剧开了新生面 213
(一)群众性京剧活动的普及 214
(二)剧目内容与形式的变化 215
(三)延安平剧研究院的成立与《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的创演 220
第三节 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学创作 224
(一)小说及报告文学创作 224
(二)诗歌创作 229
第四节 以木刻版画为代表的解放区美术创作 234
第五节《黄河大合唱》与解放区的音乐创作 239
第六节 解放区的话剧、电影创作 245
(一)话剧创作 245
(二)电影创作 250
第九章 沦陷区的文学艺术 253
第一节 东北沦陷区的文学艺术 254
(一)东北地区的小说、诗歌 254
(二)东北地区的戏剧 266
(三)东北地区的电影、音乐 269
第二节 华北沦陷区的文学艺术 271
(一)华北地区的小说、散文 271
(二)华北地区的戏剧、诗歌 289
第三节 上海沦陷区的文学艺术 297
(一)“孤岛”时期文学创作概况 297
(二)上海沦陷区文学的小说创作 297
(三)上海沦陷区的戏剧、散文创作 307
第四节 日据时期后期台湾的文学艺术 312
(一)小说创作 312
(二)诗歌、散文、戏剧创作概况 315
主要参考文献 319
后记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