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肿瘤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及技术 2
第一章 细胞生物学基础 2
第一节 细胞结构和功能 2
一、生物膜与细胞膜 2
二、细胞质 3
三、细胞核 7
第二节 细胞的遗传信息 9
一、细胞的基因组 9
二、真核细胞的基因转录 11
三、真核细胞遗传信息的翻译 13
第三节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4
一、蛋白质的结构 14
二、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17
第二章 口腔肿瘤细胞特征 19
第一节 口腔肿瘤细胞的主要特征 19
一、口腔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 19
二、口腔肿瘤细胞的生理特征 20
第二节 口腔肿瘤的形成 21
一、口腔肿瘤形成的内因 21
二、口腔肿瘤形成的外因 22
三、肿瘤的起源与演进 23
第三节 口腔肿瘤细胞增殖与分化的标志物 23
一、肿瘤标志物 23
二、口腔癌标志物 23
第四节 口腔肿瘤细胞代谢特点 25
一、核酸代谢 25
二、蛋白质代谢 26
三、酶系统 26
四、糖代谢 26
第五节 口腔肿瘤细胞的侵袭与扩散 26
一、肿瘤的异位转移 26
二、肿瘤转移的相关因素 27
第六节 口腔肿瘤细胞株 28
一、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 28
二、唾液腺肿瘤细胞 29
第三章 细胞分化与肿瘤细胞分化 32
第一节 细胞分化 32
一、细胞分化的概念 32
二、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 34
第二节 肿瘤细胞的分化与诱导分化 35
一、肿瘤细胞异常分化的特点、分化机制 35
二、诱导分化剂 36
三、诱导分化模型 37
四、诱导分化机制 38
第三节 口腔癌诱导分化的进展 39
第四章 细胞的迁移 42
第一节 概论 42
一、何谓细胞迁移 42
二、生理过程中常见的细胞迁移 43
三、病理过程中常见的细胞迁移 44
四、细胞迁移的机制学说发展历史 45
第二节 全身肿瘤细胞迁移的机制 46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肿瘤细胞迁移的机制 46
一、肿瘤转移基因 46
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47
三、信号转导通路 48
四、细胞黏附分子 49
五、胞外基质 50
第四节 口腔肿瘤细胞迁移机制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51
一、细胞培养技术 51
二、动物模型的建立 51
三、基因芯片技术 52
四、阻断剂的应用 52
五、ECIS技术和ATIM的应用 53
第五节 细胞迁移机制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53
一、细胞迁移机制的研究目的 53
二、肿瘤细胞迁移的抑制物 53
三、细胞迁移机制的研究发展方向 54
第五章 细胞周期与口腔肿瘤 57
第一节 细胞周期 57
一、细胞周期的概念 57
二、细胞周期研究进展 57
第二节 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 58
一、概述 58
二、细胞周期素 59
三、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61
四、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 61
五、CDKs/cyclins调控网络异常与肿瘤发生 62
六、病毒编码产物干预细胞周期 64
七、细胞周期网络对永生化过程的调控 64
八、抗凋亡分子对细胞周期的调节 64
第三节 细胞周期与肿瘤治疗 64
第六章 肿瘤细胞凋亡 68
第一节 肿瘤与细胞凋亡 68
一、概述 68
二、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 69
第二节 抗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 69
一、概述 69
二、肿瘤细胞抗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 70
三、其他与肿瘤细胞凋亡相关的因素 71
第三节 细胞凋亡与肿瘤治疗 72
一、促细胞凋亡治疗 72
二、生化保护 73
三、细胞凋亡与肿瘤疗效的预测 73
第四节 细胞凋亡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73
第七章 口腔肿瘤蛋白质组学 77
第一节 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 77
第二节 蛋白质组学研究内容 78
第三节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 79
一、样品处理方法 80
二、细胞破碎处理 80
三、样品的提取 81
四、双向电泳分离 81
第四节 图像分析与蛋白谱的建立 83
一、荧光标记 83
二、放射性标记 84
三、凝胶分离蛋白质的回收 84
第五节 生物质谱技术与蛋白质鉴定 85
一、质谱的一般原理与分类 85
二、蛋白质组学网上资源与数据库检索 87
三、其他研究方法 87
四、展望 87
第六节 蛋白质组学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88
一、血清标本预处理 88
二、双向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88
三、实验结果分析 89
第八章 口腔肿瘤基因组学 99
第一节 基因组 99
一、基因的结构 99
二、基因组的结构 100
三、基因的表达 101
四、基因组变异的生理、病理意义 102
五、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后基因组计划 103
第二节 基因与肿瘤 104
一、癌基因 104
二、抑癌基因 104
三、细胞癌变机制 105
四、抑癌基因的抗癌机制 105
五、癌基因组学 105
第三节 癌基因检测的方法及相关技术 106
一、DNA、RNA水平分析癌基因 106
二、蛋白质水平分析癌基因 109
第九章 活性氧自由基与口腔癌 113
第一节 活性氧自由基概念与生理功能 113
一、活性氧自由基概念 113
二、活性氧自由基的形成 114
第二节 活性氧自由基与全身疾病及致癌作用 115
一、活性氧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 115
二、活性氧自由基参与致癌 116
三、活性氧自由基在致癌过程中的作用 117
第三节 活性氧自由基与口腔癌 118
第四节 活性氧自由基最新研究方法与研究展望 120
一、活性氧自由基的检测 120
二、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的研究 123
三、活性氧自由基研究展望 125
第十章 端粒酶 127
第一节 端粒和端粒酶 127
第二节 端粒酶的检测方法 128
第三节 端粒、端粒酶和细胞永生化 129
第四节 端粒酶在口腔肿瘤研究中的应用意义 129
第十一章 口腔癌细胞信号转导 133
第一节 正常细胞信号转导 133
一、信号转导通路的基本组成 133
二、信号转导的基本步骤 134
三、信号转导的信息物质及其分类 134
四、受体分类及与受体相关的信息转导途径 134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与肿瘤细胞凋亡 136
一、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136
二、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138
三、细胞凋亡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系 143
第三节 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 143
一、STAT信号转导通路 143
二、Wnt信号转导通路 144
三、Notch信号转导通路 144
四、Fas信号转导通路 145
第四节 口腔癌细胞信号转导与口腔癌治疗及展望 146
第十二章 口腔临床病理学技术 149
第一节 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组织标本制备技术 149
一、软组织标本制备技术 149
二、硬组织脱矿切片制备技术 153
三、硬组织磨片制备技术 153
第二节 细胞学诊断的组织标本制备技术 154
一、细胞涂片、组织印片和压片的制备 154
二、肿物细针穿刺物涂片的制备 155
三、组织印片、压片的制备 156
四、涂片的固定 156
五、涂片的染色 156
第三节 特殊组织化学染色 160
一、软组织特殊组织化学染色 160
二、硬组织特殊组织化学染色 163
第四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66
第五节 图像分析系统 167
一、细胞测量 168
二、细胞DNA分析 168
三、细胞核质比测量 168
四、AgNOR的定量分析 169
五、免疫组织化学的定量分析 169
六、血管测量 169
七、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170
第六节 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 170
第七节 全自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 170
第八节 流式细胞技术 171
第九节 软X射线拍摄技术 171
第十节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在骨组织研究中的应用 172
一、静态参数 172
二、动态参数 173
第十一节 病理辅助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73
一、FISH荧光原位杂交试验 173
二、逆转录PCR(RT-PCR) 174
三、实时荧光定量PCR 175
四、原位杂交技术 175
第十二节 数字化病理切片扫描技术 177
第十三章 口腔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 179
第一节 口腔肿瘤细胞培养和分析 179
一、肿瘤细胞的取材和培养 179
二、细胞的传代培养 182
三、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183
四、细胞显微测量技术 183
五、培养细胞计数 184
六、培养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和分裂指数的测定 185
七、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186
八、细胞接种存活率 186
九、克隆形成率 187
第二节 细胞分离技术 188
一、离心技术 188
二、流式细胞术 189
三、细胞电泳 189
第三节 细胞周期分析 190
一、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190
二、细胞同步化实验 190
三、通过分析CDK的活性检测细胞周期 191
第四节 细胞化学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191
一、细胞化学技术 191
二、免疫细胞化学 191
三、显微光谱分析技术 192
第五节 细胞成分的分离与分析 192
一、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组分 192
二、细胞核的分离和细胞脱核技术 193
三、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 193
四、Western印迹技术 194
五、免疫沉淀法 194
第六节 细胞DNA转染实验(绿色荧光蛋白) 195
第七节 细胞凋亡的测定 196
一、凋亡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196
二、凋亡细胞的检测 196
第八节 染色体技术 198
一、染色体标本制备 198
二、染色体显带技术 199
三、X染色质的制备 199
四、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 200
第九节 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 201
一、DNA提取及检测 201
二、RNA提取及检测 202
三、Southern印迹技术 203
四、Northern印迹技术 203
五、PCR技术 204
六、原位杂交技术 205
七、RNA干扰技术 205
八、基因芯片技术 205
九、GST pull-down分析 206
第二编 口腔恶性肿瘤的病因、诊断及预防 208
第十四章 口腔癌的流行病学和早期发现及预防 208
第一节 口腔癌的流行病学调查 208
一、发病率与患病率 209
二、年龄与性别 210
三、口腔癌的好发部位与组织学来源 211
第二节 诱发全身癌症及口腔癌因素的研究进展 212
一、烟酒与全身癌症及口腔癌的关系 212
二、槟榔与全身癌和口腔癌的关系 213
三、食物与口腔癌的关系 214
四、牙列、口腔卫生与口腔癌的关系 215
第三节 口腔癌的癌前病变、早期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 216
一、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 216
二、口腔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方法 218
第四节 口腔癌的预防 219
一、口腔癌的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 219
二、口腔癌的二级预防——癌前病变与早期诊断治疗 220
三、口腔癌的三级预防——复发及新发癌的预防 221
四、口腔癌预防的统筹——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222
第五节 口腔癌治疗方法进展 222
一、同期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222
二、口腔癌的基因治疗 223
三、光动力疗法 224
四、展望 225
第十五章 肿瘤的发生 232
第一节 基因与肿瘤发生 232
一、癌基因与癌的发生 233
二、抑癌基因与癌的发生 234
三、MicroRNAs 235
第二节 细胞分化异常与肿瘤干细胞 236
一、细胞分化 236
二、肿瘤干细胞 237
第三节 细胞周期失控与肿瘤发生 238
一、细胞周期 238
二、细胞周期调控 238
三、细胞周期失控与细胞癌变 240
第四节 细胞凋亡失控与肿瘤发生 240
一、细胞凋亡 240
二、细胞凋亡相关因素 242
三、细胞凋亡失控与肿瘤发生 242
第五节 信号转导异常与肿瘤发生 243
一、细胞信号转导 243
二、与肿瘤发生相关的主要信号通路 245
第六节 其他与肿瘤发生相关的生物学因素 246
一、端粒、端粒酶与肿瘤发生 246
二、炎症与肿瘤的发生 247
三、微环境改变与肿瘤发生 247
第七节 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思路和展望 247
第十六章 砷剂诱导肿瘤分化 250
第一节 砷剂在中医中的应用 250
第二节 砷剂在血液病诱导分化中的应用 251
第三节 砷剂在实体瘤诱导分化中的应用现状 253
第四节 As2O3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诱导分化研究进展 254
第十七章 口腔颌面部肿瘤临床病理学诊断 257
第一节 涎腺肿瘤 257
一、涎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257
二、常见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258
第二节 牙源性肿瘤 268
一、WHO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268
二、常见牙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 269
三、混合性牙源性肿瘤 274
四、间叶性牙源性肿瘤 277
五、恶性牙源性肿瘤 279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280
一、WHO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组织学分类 280
二、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281
三、恶性肿瘤 286
第十八章 肿瘤干细胞 289
第一节 概述 289
一、肿瘤干细胞学说及发展史 289
二、肿瘤干细胞与干细胞的异同 290
第二节 口腔肿瘤干细胞 291
一、口腔肿瘤干细胞存在的可能性 291
二、口腔肿瘤干细胞来源及口腔癌发生机制 292
第三节 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292
一、根据表型特征分离肿瘤干细胞 293
二、流式细胞仪分选侧群细胞 294
第四节 肿瘤干细胞与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 296
第五节 肿瘤干细胞治疗 297
一、肿瘤细胞理论 297
二、肿瘤干细胞壁龛 298
三、肿瘤干细胞治疗 298
第六节 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前景 299
第十九章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303
第一节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理论 303
一、肿瘤病因学研究 304
二、癌基因学说 305
三、抑癌基因学说 306
第二节 RNA肿瘤病毒与病毒癌基因 306
一、逆转录病毒与细胞原癌基因活化 306
二、癌基因的分类和功能 307
三、肿瘤DNA介导细胞转化与癌基因的鉴定 307
第三节 癌基因活化和抑癌基因失活 308
一、点突变与癌基因 308
二、DNA扩增与癌基因 308
三、染色体重排与癌基因 308
四、癌基因甲基化改变 309
五、基因过量表达与癌基因活化的关系 309
六、基因缺失与抑癌基因的失活 309
第四节 口腔肿瘤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309
一、蛋白质类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口腔肿瘤 309
二、MicroRNA类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人类肿瘤 316
三、非编码RNA类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肿瘤 317
四、单倍体不足抑癌基因与肿瘤 317
第五节 展望 317
第二十章 肿瘤标志物 321
第一节 肿瘤标志物研究历程及主要应用 321
一、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历史 321
二、肿瘤标志物的主要应用 322
第二节 肿瘤标志物分类及临床应用 324
一、肿瘤标志物的分类 324
二、常见肿瘤标志物 325
三、几种常见口腔癌相关肿瘤标志物 326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330
一、标记免疫技术及进展 330
二、分子诊断技术及进展 332
第四节 肿瘤标志物研究发展趋势 336
一、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336
二、肿瘤标志物研究策略的发展趋势 336
第二十一章 口腔癌前病变与癌变 340
第一节 口腔癌前病变 340
一、概述 340
二、口腔癌前病变与口腔癌 341
第二节 口腔癌前病变与癌变的分子基础 341
一、概述 341
二、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学变化 342
三、其他与癌变相关的生物学因素 344
四、其他 344
第三节 口腔癌前病变风险评估 345
一、概述 345
二、生物学诊断方法 345
三、有关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 346
第四节 口腔癌前病变诊治的思考 347
第二十二章 口腔肿瘤与遗传学 351
第一节 肿瘤遗传学概论 351
一、肿瘤遗传病的概念和特点 352
二、遗传性肿瘤与遗传性肿瘤综合征 353
三、肿瘤发生的遗传机制 354
第二节 常见遗传性口腔肿瘤及瘤样病变 355
一、Gorlin综合征 355
二、Gardner综合征 356
三、McCune-Albright综合征 356
四、Von Recklinghausen综合征 357
第三节 遗传性口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358
一、现状 358
二、肿瘤遗传学研究方法 359
三、展望 360
第二十三章 癌基因信号通路 364
第一节 癌基因激活机制 364
第二节 癌基因和肿瘤抑癌基因 365
第三节 癌基因信号通路 366
一、Ras基因家族信号通路 366
二、C-myc,生长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 368
第四节 肿瘤抑癌基因信号通路 370
第五节 Bcl-2,Bax和其他家族蛋白信号通路 372
第六节 Fas/FasL信号通路 374
第七节 TRAIL和其受体信号通路 376
第八节 Caspases和其抑制剂信号通路 377
第九节 上皮细胞间质转化信号通路 378
一、Snail and Twist 378
二、生长因子和受体信号 378
第十节 Wingless-type信号通路 380
第十一节 p16INK4a/CDKN2信号通路 382
第十二节 FOXM1信号通路 383
第三编 口腔恶性肿瘤治疗的生物学基础与临床 394
第二十四章 肿瘤免疫 394
第一节 肿瘤抗原 394
一、肿瘤抗原的分类 395
二、肿瘤抗原的识别与递呈 396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 398
一、细胞免疫机制 398
二、体液免疫机制 399
第三节 肿瘤免疫编辑学说 400
一、免疫清除 400
二、免疫平衡 400
三、免疫逃逸 400
第四节 肿瘤免疫诊断与治疗 402
一、肿瘤免疫诊断 402
二、肿瘤免疫治疗 402
第五节 肿瘤免疫治疗的思考 404
第二十五章 p53基因与口腔癌 406
第一节 p53基因 406
一、p53结构 407
二、p53的生物学功能 407
第二节 p53基因与口腔癌的关系 408
第三节 p53基因治疗口腔癌的临床应用 408
一、国外Ad-p53头颈癌(包含口腔癌)临床试验 409
二、国内rAd-p53临床试验 410
第四节 重组人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治疗肿瘤的基础研究 412
一、重组人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 412
二、重组腺病毒介导p53基因治疗恶性肿瘤发生自限性发热的机制 414
三、重组腺病毒介导p53基因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 414
第五节 重组人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治疗恶性肿瘤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415
一、腺病毒载体是否为安全有效的基因转移载体 415
二、肿瘤内源性p53基因状态对Ad-p53基因治疗作用效果有无影响 416
三、肿瘤干细胞与Ad-p53 416
第二十六章 肿瘤的放射治疗 423
第一节 放射治疗基础 423
一、放射治疗的历史 424
二、放射治疗的放射源 424
三、放射治疗的种类 424
四、放射治疗临床应用的方法 425
第二节 放射治疗肿瘤的基本原理 425
一、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 425
二、放射治疗对肿瘤组织的作用 426
第三节 放射治疗技术 429
一、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429
二、非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429
三、适形放射治疗 430
四、立体定向手术 430
五、现代近距离放射治疗 430
六、放射治疗技术展望 431
第四节 放射治疗反应和处理 432
一、放射治疗反应和处理方法 432
二、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433
第五节 口腔癌的放射治疗 434
一、口腔癌和唇癌放射治疗的适应证 435
二、口腔癌的放射治疗特点 435
第六节 放射治疗在口腔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436
一、放射治疗与手术综合治疗 436
二、术后同步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438
三、同步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的理论依据 439
四、放射治疗联合靶向治疗 439
五、放射治疗联合基因治疗 440
第二十七章 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 445
第一节 化学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 446
一、化学药物治疗肿瘤的机制 446
二、肿瘤的细胞动力学 447
第二节 化学治疗药物的分类及作用 448
一、按作用机制分类 448
二、按其对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分类 452
三、按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分类 453
第三节 联合用药的机制和原理 454
一、联合化学药物治疗理论依据 454
二、药物的选择原则 455
三、联合化学药物治疗的疗效 455
第四节 化学治疗药物耐药现象 456
一、耐药的基本分类 456
二、多药耐药性现象 457
第五节 化学药物治疗的药物副作用及其处理 459
一、胃肠道毒性 459
二、骨髓抑制 460
三、药物外渗 461
四、过敏反应 461
五、肝毒性 462
六、肾毒性 462
七、肺毒性 463
八、心脏毒性 463
九、化学性膀胱炎 463
十、神经毒性 464
十一、远期毒性 464
第六节 化学治疗药物的应用方法 465
一、增加局部药物浓度的方法 465
二、节拍化学药物治疗 466
三、热疗与化学药物治疗 466
第七节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 467
第二十八章 肿瘤的靶向治疗 477
第一节 靶向治疗概述 477
第二节 靶向药物的分类 479
一、根据分子量大小分类 479
二、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479
三、按照应用方式分类 480
第三节 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 481
一、概述 481
二、肿瘤信号通路的机制 481
第四节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488
一、单克隆抗体 488
二、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491
三、以DNA拓扑酶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 492
四、基因外疗法药物 492
五、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 492
六、蛋白酶小体抑制剂 492
七、环氧化酶2抑制剂 492
八、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493
九、其他 493
第五节 头颈肿瘤的靶向治疗 493
一、头颈肿瘤靶向治疗的常用药物 493
二、靶向药物与放化疗联合应用 495
第六节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 497
一、临床应用 497
二、注意事项 498
第七节 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 499
一、概述 499
二、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 500
第二十九章 癌性疼痛神经生物学与其治疗 506
第一节 癌性疼痛的生物学机制 506
一、疼痛神经的传导与调节 507
二、癌性疼痛的生物学特点 509
三、癌性疼痛的分类 511
第二节 癌性疼痛的治疗 512
一、目前可用的口服止痛药物 512
二、自控镇痛(PCA)泵的临床应用 513
三、植入式神经阻滞止痛器械包 514
四、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治疗方法 515
五、分子水平的癌痛治疗 515
六、中医治疗 515
第三节 癌性疼痛生物学研究和发展 516
附录 中英文名词对照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