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3
主编的话 7
导论 17
第一章 西风东渐下的影像生态 19
第一节 照相技术及照相制版技术的发展 21
第二节 摄影图书、文章与摄影推广 28
一、杜就田的《新编摄影术》 29
二、陈翰屏的《摄影术讲义》 30
三、陈公哲的《摄学测光捷径》 31
四、陈昭常的《摄影术二十五章》 33
第三节 报刊上的摄影文学 36
第四节 民间摄影组织与摄影普及教育 41
第五节 中国风景摄影 46
第六节 民主与科学呼声中摄影艺术的萌芽 58
小结 62
第二章 画报画刊与新闻报道摄影的发展 63
第一节 画报画刊与革命宣传 65
一、潘达微与《广州时事画报》 65
二、高奇峰与中华写真队和《真相画报》 69
三、命志士仁人中的摄影人 75
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事摄影专辑和时事摄影明信片 78
一、时事摄影明信片 78
二、反映亥革命的摄影专集 80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摄影报道 85
第四节 全绍清的西藏全景记录 88
小结 90
第三章 照相馆——肖像与新闻纪实摄影的合流 91
第一节 照相馆业的繁荣 93
一、上海著名的照相馆 93
二、北京的照相馆 98
三、天津的照相馆 101
四、照相馆的竞争与特色服报务 104
第二节 留影写真与名人肖像 107
第三节 照相与消遣娱乐 111
第四节 从名伶名花到闺秀名媛 116
第五节 时事新闻与社会纪实 124
小结 126
第四章 政体更迭与党派纷争——影像中的历史记忆 127
第一节 开国总统孙中山与“让位于袁” 128
第二节 陶成章被刺与革命党内的纷争 138
第三节 宋教仁遇刺与民国初年政治乱象 144
第四节 君主政体与民主政体的较量 150
第五节 军阀混战与南北对峙 164
小结 177
第五章 山重水复、新旧一体——影像中的新世晨光 179
第一节 近代都市文明的引入和商业社会的形成 180
第二节 城市交通的发展 184
一、人力车与自行车 184
二、电车与汽车 187
三、航运与轮船 190
四、铁路与火车 195
五、航空与飞机 198
第三节 近代工业的兴起 201
第四节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205
一、服饰冠履 205
二、饮食习惯 215
三、城市住宅的西化 219
四、婚丧嫁娶 223
五、休闲娱乐 229
小结 239
第六章 外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 241
第一节 法国阿尔伯特·卡恩博物馆的“地球档案”与中国 242
第二节 唐纳德·曼尼和《北京美观》 245
第三节 沃尔斯·艾瑞克与1915-1918年的北京 247
第四节 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 249
第五节 施塔福与辛亥革命 254
第六节 路德·那爱德在中国西部 257
第七节 西德尼·戴维·甘博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 262
第八节 旅行者和探险家镜头下的中国西部 268
第九节 旅行者视界中的中国风光 272
第十节 传教士镜头下的中国 274
小结 276
第七章 1911-1919年的电影概述 279
第一节 本时期电影的特色 280
一、传统的审美趣味 280
二、对戏剧情节的重视 281
三、电影开始走向大众 283
第二节 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284
一、本段时间电生产概况 284
二、买办制的制片方式 286
三、民族资本影业的生产 290
四、电影业的经营 291
第三节 本时期电影的展示场域 293
一、电影院成为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 293
二、影戏公司的相继成立 296
第四节 本时期电影的风格样貌 299
一、民间题材与时代精神的影像呈现 300
二、影戏观的影响 301
三、女性演员的登台 302
小结 304
第八章 1911-1919年影像选萃 305
第九章 结束语 331
参考文献 337
一、著作 338
二、论文 342
后记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