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平述略 1
第二节 著述与刊行 6
一、著述 6
二、刊行 20
第三节 时代背景 24
一、明末清初之政治概况 24
(一)明末之政治 26
1.政务废弛、弊害丛生 26
2.政党倾轧、奄宦弄权 27
3.苛敛侵削、经济崩溃 29
4.风俗恶薄、道德沦丧 32
5.寇盗四起、闯贼陷京 34
(二)清初之政治 35
1.亡臣遗民、排满复明 35
2.招纳降臣、收拾人心 35
3.开科取士、禁社压制 36
(三)对当时知识分子之影响 37
二、明末清初之学术潮流 39
(一)学风革新之背景 40
1.姚江末流猖狂 40
2.释老学说盛行 41
3.结社声气之习 42
4.结论 44
(二)学风革新之流派 44
三、先生个人之环境遭遇 46
(一)生计困窘 46
(二)病痛寖寻 48
(三)天伦厄变 50
(四)水旱凶灾 51
(五)赋役繁重 53
(六)寇盗肆虐 54
(七)教衰俗敝 56
(八)结论 59
第二章 杨园之师友渊源 61
第一节 父兄 62
第二节 师长 63
第三节 学侣 69
一、早年读书之友 69
二、山阴师门之友 78
三、生平道谊之友 84
第四节 后学 100
第五节 私淑 108
第三章 杨园之思想渊源与治学历程 127
第一节 杨园之思想渊源 127
一、渊源家教 127
二、根柢四书五经 129
三、潜沈文史诸子 132
四、涵泳宋明诸儒 137
五、切磋师友绪论 140
第二节 杨园之治学历程 143
一、早年之教育环境及思想 144
(一)少年时代从师之影响 144
(二)早期之思想概况 145
(三)出入王学之时期及其影响 147
(四)体验宋儒义理之时期及其思想 152
1.体验宋儒之义理 154
2.志意之锻炼 159
3.别流俗之非 161
二、问业蕺山时期之思想 164
(一)蕺山思想之特质 165
(二)蕺山学说对杨园之影响 169
(三)杨园对蕺山学说之修正 175
三、思想之转化时期 186
(一)对阳明良知说之摒弃 187
(二)宋儒思想之精进融通 189
第四章 杨园之学术思想研究 199
第一节 哲学思想 201
一、本体论 201
(一)论理气 202
(二)论心性 204
二、工夫论 204
(一)论敬 210
(二)论中和 214
(三)论下学上达 217
(四)论克己复礼 219
(五)论格物致知 222
三、结语 224
第二节 政治思想 224
一、政治之根本观念 225
(一)为政以德 225
(二)选贤任能 226
1.知人 227
2.亲贤并用 228
3.不可用小人 228
4.任官取士 229
(三)因时立制 230
(四)施政次第 230
(五)君臣之道 231
1.论君臣之共道 231
2.论君主之道 233
3.论臣下之道 234
二、论明代制度之弊 236
(一)论科举 237
(二)论官制 237
(三)论资格 239
(四)论军政 239
(五)其他 240
三、民族思想 241
(一)出处 241
(二)学术 243
(三)教育 245
第三节 经济思想 247
一、务本节用 247
二、论明代农政之废 249
三、论明代赋役之弊 250
四、论明代水利漕运 252
第四节 教育思想 254
一、教育之目的 255
二、蒙养以正 257
(一)学必有师 257
(二)慎择师 259
(三)养正之道 259
三、治学之道 261
(一)先立乎其大 261
(二)亲师取友 262
(三)择善而从 263
(四)反躬自得 264
(五)循序恒久 265
(六)专一精熟 265
(七)虚心去矜 266
(八)忧勤惕厉 267
四、教学之精神与方法 268
(一)教学之精神 268
(二)教学之方法 270
五、结语 270
第五节 其他:经、史、文学 271
一、不轻著书之基本主张 271
二、经学 273
(一)反求诸其身 274
(二)经句之阐释 274
(三)群经之大义 276
(四)经文之阙疑 285
(五)结语 287
三、史学 287
(一)史以致用 287
(二)史书不可尽信 288
四、文学 289
(一)文以载道 290
(二)德而后文 290
(三)文需达意当理、求实 291
(四)诗主性情 292
(五)诗文可寓不可溺 293
第五章 杨园学说之时代意义 295
第一节 荟萃义理精微、综先儒之大成 295
第二节 辨正良知流弊、矫姚江之狂澜 298
第三节 严别儒释异同、端学术之风气 302
第四节 评骘当世学者弊病、为中流之砥柱 304
第五节 析论前儒得失、示后学以途径 308
第六节 推尊朱子之学、下开清献之传 315
第六章 结论 317
附录:张杨园先生像 321
参考书目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