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免疫学基础 1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1
(一)正常的免疫反应 1
(二)异常的免疫反应 1
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2
(一)中枢免疫器官 2
(二)外周免疫组织 3
第三节 非特异性免疫 3
(一)个体的组织屏障 3
(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3
(三)非特异性体液免疫 5
第四节 特异性免疫和抗原 5
(一)特异性免疫 5
(二)抗原 6
第五节 免疫活性细胞 7
(一)免疫活性细胞的来源和分化 7
(二)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亚群 7
(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8
(四)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9
(五)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区别 10
(六)K细胞 10
第六节 淋巴因子和抗体 10
(一)淋巴因子 10
(二)抗体 10
第七节 变态反应 15
(一)变态反应的分型 15
(二)第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 15
(三)第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16
(四)第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16
(五)第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17
第二章 免疫沉淀反应测定血浆和体液中蛋白质 18
第一节 抗原与抗体的反应 18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18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性 19
(三)抗原抗体结合的影响因素 22
第二节 沉淀反应的特性和种类 22
(一)絮状沉淀反应 22
(二)环状沉淀反应——毛细管内沉淀试验 22
(三)凝胶中沉淀反应 23
第三节 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23
(一)单向免疫扩散试验测定血清中IgG、IgA和IgM 23
(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测定血和尿中的转铁蛋白和IgM,从蛋白尿的选择性研究观察肾脏病变 29
第四节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32
(一)双向免疫扩散试验测定血清中甲胎蛋白(α-FG) 33
(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测定血清中乙型肝炎e抗原、e抗体 35
附:聚丙烯酰胺凝胶颗粒的制备 38
(三)改良双向免疫扩散试验测定血清中细菌抗体 39
第五节 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40
(一)对流免疫电泳的基本概念 40
(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测定血清中甲胎蛋白 42
(三)对流免疫电泳试验(不连续性)测定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44
第六节 单向火箭免疫电泳 44
附:标准曲线的绘制 47
第七节 双向火箭免疫电泳 48
第八节 免疫电泳试验 49
(一)免疫电泳试验的步骤 50
(二)微量免疫电泳试验 50
(三)免疫电泳的分析 52
附:标本的染色和保存 52
流程图1.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54
第三章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研究 57
第一节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57
第二节 光密度计分析 60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61
第四节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免疫电泳 61
(一)免疫电泳分析异常免疫球蛋白 61
(二)免疫电泳的注意点 63
第五节 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 63
第六节 冷球蛋白的测定 66
第七节 尿本周氏蛋白的分析 68
(一)尿液的浓缩 68
(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析尿本周氏蛋白 68
(三)免疫电泳分析尿本周氏蛋白 69
流程图2.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70
第四章 凝集和凝集抑制反应 74
第一节 凝集反应的概述 74
(一)凝集反应的特点 74
(二)凝集反应的种类 74
(三)凝集反应常用的测定方法 76
(四)凝集反应的应用 76
第二节 间接血凝试验 77
(一)新鲜红细胞间接血凝试验测定青霉素抗体 78
(二)醛化红细胞间接血凝试验测定血清中类风湿因子 79
附:醛化红细胞的制备 82
(三)醛化红细胞间接血凝试验测定抗DNA抗体 84
第三节 反相间接血凝试验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89
附:HBsAg抗血清的纯化 92
第四节 胶乳凝集反应 93
流程图3.新鲜红细胞间接血凝试验测定青霉素抗体 95
流程图4.抗DNA抗体的测定 97
流程图5.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102
流程图6.胶乳凝集反应测定血清中类风湿因子 106
第五章 补体和补体结合试验 109
第一节 补体的生理 109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生物学特点 109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111
(三)补体激活反应的生理性控制机制 116
(四)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16
第二节 补体的病理反应 117
(一)补体病理性损害作用的动物实验证据 117
(二)补体损伤性作用在人类疾病中的表现 117
第三节 50%溶血试验(简称CH50)测定血清中总补体活性 118
(一)甲法 118
(二)乙法 121
附: 123
(一)兔抗绵羊红细胞溶血素的制备 123
(二)溶血素效价滴定 124
第四节 补体C3组分的提取和测定 125
(一)C3抗血清的制备原理 126
(二)TEAE纤维素连续及分步洗脱法制备C3抗血清 126
(三)酵母多糖-C3复合体法制备C3抗血清 129
(四)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测定C3含量 131
第五节 补体结合试验 136
(一)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136
(二)小量法补体结合试验 137
(三)微量法补体结合试验 143
流程图7.50%溶血试验测定血清中总补体活性 149
流程图8.补体C3组分的提取和测定 152
流程图9.补体结合试验(小量法) 156
第六章 免疫荧光技术 161
第一节 免疫荧光的原理和方法 161
第二节 抗血清的制备 162
第三节 抗体的纯化 162
第四节 荧光标记抗体的制备 163
(一)荧光素的选择 163
(二)透析法标记荧光抗体 165
(三)搅拌法标记荧光抗体 166
(四)去除游离色素 168
第五节 标记抗体的纯化和特性 168
(一)标记抗体的纯化 168
(二)荧光抗体的特性 170
附:F/P克分子比值的测定 170
第六节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 172
(一)材料的收集和保存 172
(二)玻片和盖玻片的处理 173
(三)标本的制备 173
(四)标本的固定和保存 174
(五)荧光抗体染色法 175
(六)标本的非特异性荧光染色 179
第七节 荧光显微镜术 181
(一)荧光显微镜基本结构简介 181
(二)标本观察 183
第八节 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 183
(一)直接荧光法对肾切片的观察 183
(二)间接荧光法测定抗核抗体 184
(三)间接荧光法测定抗平滑肌抗体 188
(四)间接荧光法测定抗线粒体抗体 189
(五)间接荧光法测定抗胃壁细胞抗体 190
流程图10.免疫荧光技术 192
第七章 免疫酶技术 201
第一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ELISA)概述 201
(一)ELISA的原理 201
(二)ELISA的种类 201
第二节 酶标记物的制备 203
(一)抗体的选择 203
(二)酶的选择 203
(三)结合剂的选择和结合法 204
(四)戊二醛标记“一步法” 205
(五)戊二醛标记“二步法” 206
(六)过碘酸盐氧化结合法 206
(七)结合物的纯化和保存 207
第三节 ELISA实验条件的选择 208
(一)固相载体的选择 208
(二)酶结合物浓度的选择 208
(三)抗原的选择 209
(四)标本的处理 209
(五)底物的选择 209
(六)终点测定 210
第四节 ELISA的应用 210
(一)ELISA测定抗原 210
(二)ELISA测定抗体 211
(三)ELISA间接法测定抗体(微量法) 211
(四)ELISA间接法测定抗体(试管法) 212
第五节 免疫过氧化物酶法 214
(一)免疫过氧化物酶法的原理 214
(二)免疫过氧化物酶法的分类 214
第六节 免疫过氧化物酶法的应用 215
(一)间接过氧化物酶结合法测定抗核抗体 215
(二)抗过氧化物酶的抗体法测定肾组织的沉淀性抗体 216
流程图11.戊二醛标记法 219
流程图12.ELISA间接法测定抗体(微量法) 224
第八章 放射免疫技术 227
第一节 放射免疫的原理 227
第二节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229
(一)放射免疫测定的抗原制备 229
(二)放射免疫测定的抗体制备 230
(三)抗原或抗体的标记 232
(四)分离B、F的方法 236
(五)放射免疫分析法的评价 237
第三节 放射免疫技术的应用 238
(一)人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测定 238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双线DNA抗体的测定 240
第九章 循环中免疫复合物的测定 243
第一节 循环中免疫复合物的概述 243
(一)循环中免疫复合物的特性 243
(二)测定循环中免疫复合物的方法分类 244
第二节 免疫复合物试验的标准化 245
第三节 应用C1q测定血清中免疫复合物 246
(一)C1q的制备 246
(二)C1q沉淀试验 247
(三)同位素碘标记C1q的放射免疫试验 248
第四节 抗补体试验测定血清中免疫复合物 250
(一)试管法抗补体试验 250
附:豚鼠补体的滴定 252
(二)微量板法抗补体试验 252
第五节 类风湿因子沉淀试验测定血清中免疫复合物 255
(一)类风湿因子的制备 255
(二)类风湿因子沉淀试验 256
第六节 血小板聚集试验测定血清中免疫复合物 257
(一)血小板的制备 257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 258
第七节 Raji细胞的放射免疫试验测定血清中免疫复合物 259
附:标准曲线的绘制 260
流程图13.应用C1q测定血清中免疫复合物 263
流程图14.抗补体试验测定血清中免疫复合物(试管法) 269
第十章 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分型 272
第一节 HLA的概述 272
(一)HLA的性质及检出情况 272
(二)HLA的分布 273
(三)HLA的结构 274
(四)HLA的检测方法 274
第二节 HLA血清学测定——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277
(一)HLA-A、B、C抗原测定 277
(二)HLA-DR抗原测定 281
第三节 HLA细胞学测定——半微量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283
第四节 HLA分型的临床应用 287
(一)选择器官移植的供受体 287
(二)HLA分型与疾病的关联 289
(三)HLA分型在人类进化及法医中的意义 291
(四)HLA抗体与输血的关系 291
流程图15.微量细胞毒试验(HLA) 292
流程图16.半微量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294
第十一章 淋巴细胞功能试验 297
第一节 T淋巴细胞功能体内测定法——迟发型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297
(一)传染性皮肤变态反应 298
(二)二硝基氯苯(DNCB)皮肤试验 299
(三)植物血凝素(PHA)皮肤试验 301
第二节 T淋巴细胞E花环形成试验 302
(一)全量法E花环形成试验 303
(二)全量法活性花环形成试验 306
(三)微量法E花环和活性花环形成试验 308
第三节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309
(一)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培养法 310
(二)微量全血培养法 314
(三)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试验 314
附:PHA的提纯和效价测定 317
附:pH标准管的配置 317
第四节 移动抑制试验 318
(一)毛细管法移动抑制试验 319
(二)定量滴注法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323
第五节 B淋巴细胞花环形成试验 326
(一)B淋巴细胞-鸡EAC花环形成试验 326
(二)B淋巴细胞-鸡EA花环形成试验 328
(三)E、EA、EAC的联合操作试验 328
第六节 溶血空斑试验 329
(一)琼脂溶血空斑试验 330
附:Gey's溶液配制 332
(二)液相单层玻片溶血空斑试验 332
流程图17.T淋巴细胞E花环形成试验 334
流程图18.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341
流程图19.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试验 346
流程图20.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348
流程图21.定量滴注法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353
流程图22.B淋巴细胞-鸡EAC花环形成试验 355
流程图23.琼脂溶血空斑试验 365
第十二章 吞噬细胞的功能测定 371
第一节 吞噬细胞的概述 371
(一)吞噬细胞的种类和分布 371
(二)吞噬和杀菌作用的过程 371
(三)吞噬作用的后果 372
第二节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查法 372
第三节 硝基蓝四氮唑还原试验(简称NBT试验) 374
(一)试管法NBT试验 374
(二)毛细玻璃管法(微量法)NBT试验 375
(三)内毒素激发NBT试验 376
第四节 中性白细胞体外吞噬试验 377
流程图24.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查法 380
流程图25.硝基蓝四氮唑还原试验(简称NBT试验) 381
流程图26.中性白细胞体外吞噬试验 385
第十三章 溶菌酶测定法 388
第一节 光学测定法 388
第二节 琼脂平板打孔测定法 389
流程图27.溶菌酶测定法 391
第十四章 临床免疫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395
第一节 临床免疫技术的标准化 395
(一)生物物质标准品和参考制品的制备和特点 395
(二)几种常用标准品的标准化 397
第二节 临床免疫技术的质量控制 400
第十五章 蛋白质纯化、鉴定、定量测定和抗血清的制备 404
第一节 蛋白质的纯化 404
(一)盐析法纯化蛋白质抗原 404
(二)盐析法纯化心肌的肌红蛋白 406
第二节 凝胶过滤法 406
(一)凝胶过滤法的基本原理 407
(二)常用凝胶的种类和性质 407
(三)凝胶过滤法的使用 410
第三节 离子交换层析法 413
(一)离子交换层析法的基本原理 414
(二)常用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 415
(三)离子交换层析法的使用 416
第四节 免疫吸附剂 419
(一)免疫吸附剂的原理 420
(二)免疫吸附剂的种类 420
(三)载体与蛋白联结方式 421
(四)免疫吸附剂的优缺点 421
(五)应用活化的Sepharose 4B纯化抗IgG抗体 422
(六)戊二醛交联法纯化α2M 424
第五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蛋白质抗原 425
(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概述 426
(二)盘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29
第六节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34
(一)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分类 434
(二)紫外吸收法定量蛋白质 434
(三)双缩脲法定量蛋白质 435
(四)福林-酚法定量蛋白质 437
第七节 抗血清的制备 437
(一)抗原的制备和动物的选择 437
(二)抗原的注射途径和剂量 437
(三)佐剂的作用原理和种类 438
(四)免疫动物的方法 438
(五)动物放血法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