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之宏观 3
引言 宏观的世界与宏观的研究 3
上编 本体论:中国文学是什么 12
第一章 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 12
传统的中国社会 12
传统的文化精神 18
文化精神的历史建构 24
传统文化的未来命运 30
第二章 民族文学的特质 33
杂文学的体制 33
美善相兼的本质 37
言志抒情的内核 41
物我同一的感受方式 44
传神写意的表现方法 46
中和的美学风格 48
以复古为通变的发展道路 51
余论 53
第三章 文学史之鸟瞰 55
分期概说 55
民族文学的形成 57
民族传统的演进 62
传统文学的蜕变 66
几点体会 73
第四章 汉语及其文学功能 76
语言机制 76
文学功能 82
历史变迁 89
第五章 中国文学与世界 95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 95
双向交流中的几个问题 99
前景展望 104
下编 方法论:中国文学如何是 109
第六章 传统文学史观之演进 109
传统文学史观的滥觞 109
复古、新变、通变论的分流 111
“以复古为通变”路线的确立 114
围绕“诗体正变”的争议 117
传统文学史观述评 122
第七章 近世文学史观之变迁 126
变革的先声 126
进化论历史观的盛行 131
在马克思主义旗号下 137
新时期新趋势 140
第八章 文学动因与三对矛盾 143
动因综说 143
文学与生活的矛盾 145
思维与形象的矛盾 150
不同文学现象间的矛盾 153
第九章 文学动向与一串“圆圈” 157
哲学史上的“圆圈” 157
文学史上的“圆圈” 160
圆圈运动之种种 163
进化的线索 167
第十章 文学史上的进化 172
特殊进化与一般进化 173
进化的逻辑 175
演进诸形态 180
随机在文学进化中的作用 186
结语 通向宏观文学史之路 190
附录一 文学史动力结构试探 194
附录二 寻求宏观与微观的会通 208
后记 213
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节录) 217
导论 自传统至现代 217
一、四百年作为统一的流程 217
二、新人文核心从传统中孕生 219
三、复古势力打压下的潜滋暗长 225
四、危机与蜕变来临 228
五、在建设新文学的道路上 233
六、反思与前瞻 241
后记 244
中国文学史学史(节录) 247
导言 247
一、文学史·文学史学·文学史学史 247
二、建立中国文学史学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49
三、中国文学史学史的有机建构 252
四、中国文学史学史的发展脉络(上) 256
五、中国文学史学史的发展脉络(下) 261
第一卷 传统的中国文学史学·绪论 266
第一节 传统文学史学的界定 266
第二节 传统文学史学的基本特征 267
第三节 传统文学史学的演化轨迹 273
第四节 传统文学史学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290
论文汇编 299
臆造的公式和科学的方法——新版《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读后 299
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及其他——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文学性”问题探源 312
谈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尽善尽美” 319
山水文学与山水意识 325
宋明文学的雅俗分流及其文化意义 328
艰难的转折——19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反思 336
为近代上海文学写史 347
中途小识——谈谈我对文学史模式的探求 350
文学史观念谈 356
中国文学史学史编写刍议 365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之检讨 378
从“清点”到“盘活”——世纪之交古典文学研究的风景线 391
中华诗词如何面向新世纪 394
文学史的哲学思考 404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编后记 419
〔附〕文学史研究随谈(访谈) 423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访谈) 430
古典文学在现代如何谋生路(访谈)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