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资本”关系变迁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权衡等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47609927
  • 页数:3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劳资关系及其演变入手,阐述中国经济在过去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增长及其演变,试图阐述劳资关系演进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之间的关系,从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视角解释和研判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微观动因、绩效、趋势以及转型等。

导论 中国“劳动-资本”关系变迁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1

0.1 当代中国劳动-资本关系:从实践困惑到理论创新 3

0.2 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回归经济增长理论 4

0.3 “劳动-资本”要素的双重解放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5

0.4 中国“劳动-资本”关系扭曲与经济增长的挑战 7

0.5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模式创新转型 9

0.6 本书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 11

第1章 “劳动-资本”关系与中国经济增长分析新框架 19

1.1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劳资关系分析视角 21

1.2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22

1.2.1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框架和基本要点:一个小结 23

1.2.2 “劳资关系”理论框架与资本主义经济分析模式 25

1.2.3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分析工具与劳资关系分析 28

1 2.4 几点启示与思考 29

1.3 中国现阶段“劳动-资本”关系新实践及其分析框架 30

1.3.1 现阶段中国“劳动-资本”关系的新实践 30

1.3.2 当前中国“劳动-资本”关系:理论分析框架 32

1.3.3 改革和转型与构建共赢和谐的新型劳资关系 36

第2章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学术纷争与劳资关系的新视域 39

2.1 中国经济模式的多重含义及其学术讨论 41

2.1.1 经济改革与政治稳定结合下的中国经济模式 41

2.1.2 强有力政府宏观调控干预下的中国经济模式 41

2.1.3 渐进式经济改革下催生的独特中国经济模式 42

2.1.4 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的综合增长模式 42

2.2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国际比较学术讨论 43

2.2.1 中印两国模式之比较分析 44

2.2.2 中国与东欧模式对比浅析 46

2.3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其困境的学术讨论 49

2.3.1 中国经济增长经验及其学术讨论的不同视角 49

2.3.2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与瓶颈学术讨论 54

2.4 中国经济模式与劳资关系的学术讨论 56

2.4.1 劳资关系发端争论:基于劳动价值论判定 57

2.4.2 计划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讨论 58

2.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劳资关系的学术讨论 63

2.4.4 劳动与资本收入分配的“卡尔多事实”及其中国的学术讨论 65

2.5 现有学术讨论的启示与思考 66

2.5.1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特点: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践相结合 67

2.5.2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和挑战:劳资关系变迁与经济升级转型 67

第3章 三重视角下新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与思考 69

3.1 计划经济与短缺型增长模式:经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71

3.1.1 短缺经济的起点条件和实践探索 71

3.1.2 经济建设实践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74

3.1.3 计划经济体制下劳资关系与短缺型增长模式 78

3.2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82

3.2.1 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82

3.2.2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89

3.2.3 制度变迁中的劳资关系与激励性增长 92

3.3 从增长奇迹到模式转型:发展经济学的视角 98

3.3.1 “中国经济增长”困惑:发展经济学解释 98

3.3.2 劳资关系重构与中国增长模式转型 103

第4章 中国经济发展中劳资关系变迁的历史与事实 107

4.1 中国劳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阶段特征 109

4.1.1 近代中国劳资关系的产生 109

4.1.2 新中国成立后的劳资关系整合 113

4.1.3 改革开放以来劳资关系的探索 116

4.2 不同经济发展战略导向下中国劳资关系的特征 118

4.2.1 工业化战略与劳资关系 118

4.2.2 市场化战略与劳资关系 121

4.2.3 城市化战略与劳资关系 122

4.2.4 人口战略及政策与劳资关系 124

4.2.5 全球化及开放战略与劳资关系 126

4.3 全球视野下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演变 128

4.3.1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的早期劳资关系 128

4.3.2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劳资关系转型 130

4.3.3 20世纪初期以后的现代劳资关系 132

4.3.4 当代劳资关系的多样性 134

4.3.5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劳资关系 137

第5章 劳动力要素解放与激励型增长 141

5.1 计划经济体制:劳动力要素配置与增长效应 143

5.1.1 计划经济体制与劳动力要素配置方式 143

5.1.2 计划经济下劳动力就业制度与收入增长 144

5.1.3 低效率劳动力要素配置方式与经济增长模式 148

5.2 双轨体制下的劳动力要素配置与经济增长 148

5.2.1 双轨制改革与劳动力要素配置方式变迁 148

5.2.2 双轨制时期劳动力要素配置、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 151

5.3 市场化体制下的劳动力要素配置与经济增长 158

5.3.1 市场经济与劳动力自由流动 158

5.3.2 劳动力就业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 162

5.3.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教育水平的提升 168

5.4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与自由发展 170

5.4.1 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与收入水平 170

5.4.2 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与就业体制 173

5.4.3 市场化机制与提升劳动力收入水平 174

5.4.4 “劳资共赢”与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174

第6章 资本要素解放与市场型增长 177

6.1 计划经济体制与资金配置方式 179

6.1.1 计划体制内资金配置与效率 180

6.1.2 放权让利:国营企业自主决策权与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步提升 182

6.1.3 资本要素市场培育:从资金计划配置到资本市场配置 184

6.2 国有企业转型、国有资本要素解放与自主型增长 185

6.2.1 弱化行政控制与国有资本要素市场化 185

6.2.2 国有企业改制与国有资本要素市场化 187

6.2.3 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 192

6.2.4 国有资本解放对国有企业劳资关系的影响 195

6.3 民营企业崛起、民营资本要素的解放与竞争型增长 198

6.3.1 民营企业的崛起与竞争型市场主体确立 198

6.3.2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与比较 201

6.3.3 民营资本的配置效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实证分析 205

6.3.4 民营资本解放对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影响 208

6.4 资本自由流动、FDI的演进模式与开放性增长 210

6.4.1 资本自由流动的政策环境与体制变革 211

6.4.2 FDI的演进路径与发展模式 214

6.4.3 FDI的释放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理论与中国经验 220

6.4.4 外资企业集体工资议价及其比较 223

第7章 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民工问题与劳资关系 229

7.1 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要素市场的培育 231

7.1.1 消灭封建土地地主所有制:耕者有其田 232

7.1.2 土地经营权集体化:农业合作社 232

7.1.3 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人民公社制度 233

7.1.4 土地的承包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4

7.1.5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土地要素市场化 236

7.2 农村非农经济发展与农业经济剩余 240

7.2.1 乡镇企业发展、中国式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 240

7.2.2 中国式的农村工业化与经济增长 241

7.2.3 农村非农经济崛起 244

7.3 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247

7.3.1 土地产权改革对农村劳动力的激励效应 247

7.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自由选择 249

7.3.3 土地要素市场化:进一步解放农民 252

7.3.4 土地财政、城市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260

7.4 土地与农民双重解放的城市化与增长效应 261

7.4.1 土地解放的城市化与增长效应 262

7.4.2 农民解放的城市化与增长效应 263

7.5 城市化进程中的劳资关系问题 264

7.5.1 农民工与资本之间的劳资关系扭曲 264

7.5.2 浅度人口城市化与“新二元结构” 265

第8章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的政府与劳资关系 269

8.1 中国政府的角色定位与劳资关系变迁 272

8.1.1 市场化改革与政府功能定位 272

8.1.2 政府作用与劳资关系的变迁 273

8.2 政府主导型增长中劳资关系的不平衡发展 276

8.2.1 劳资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发展 276

8.2.2 粗放型增长中的劳资矛盾 277

8.3 新型劳资关系与政府的角色定位 279

8.3.1 新型劳资关系中的政府职能 280

8.3.2 政府角色错位与劳资关系失范 282

8.3.3 劳资契约关系与政府角色定位 283

8.4 强化立法与公共政策、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新机制 284

8.4.1 外部压力型协调机制与新型劳资关系 284

8.4.2 建立多方共赢的内生型协调机制 285

8.4.3 加强立法与公共政策的有效供给 286

第9章 中国经济增长与劳资关系的新问题、新挑战 289

9.1 资本要素:资本报酬递减与创新激励不足 291

9.1.1 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291

9.1.2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 292

9.1.3 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政策制约 295

9.1.4 外资企业生产环节附加值较低 296

9.2 劳动要素:工资定价机制扭曲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298

9.2.1 劳动者报酬偏低 298

9.2.2 “就业—收入—消费”机制不畅 299

9.2.3 劳动力流动受到约束 301

9.2.4 “资强劳弱”的分配格局 302

9.3 “政府过度干预”:要素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04

9.3.1 政府过度干预下的工业化模式 304

9.3.2 政府过度干预下的城市化模式 306

9.3.3 政府缺位与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 308

9.4 “政、资、劳三方博弈”:收入分配失衡与不平等 309

9.4.1 宏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 309

9.4.2 收入差距与收入不平等加剧 311

9.4.3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 313

9.4.4 灰色收入与权力寻租 316

第10章 劳动-资本关系转变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321

10.1 中国劳资关系的内生性转变 323

10.1.1 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324

10.1.2 资本利润率下降及其对劳资关系的影响 326

10.2 组织和制度变迁与中国劳资关系转变 328

10.2.1 工会的力量及其发展方向 328

10.2.2 行业内部的自律与他律 330

10.2.3 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332

10.3 政府职能转变与劳资关系调整 334

10.3.1 政府对于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平衡 334

10.3.2 政府职能转变与劳资共赢 336

10.3.3 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迈进的重要举措 337

10.4 劳资关系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339

10.4.1 公平正义的发展理念与新型劳资关系 340

10.4.2 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与劳资关系变迁 341

10.4.3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劳资关系变迁 343

参考文献 345

后记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