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 3
1.1.3 研究意义 4
1.2 地方政府举债文献综述 4
1.2.1 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 4
1.2.2 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现状 5
1.2.3 地方政府举债理论 5
1.2.4 发达经济体国有资本现状及作用 10
1.3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管理现状 12
1.3.1 地方政府举债的积极作用 12
1.3.2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4
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国际比较 16
2.1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 16
2.1.1 发行市政债 16
2.1.2 银行贷款 17
2.1.3 政府公共资金贷款 18
2.1.4 设立专项基金 18
2.1.5 向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 18
2.2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国别差异 19
2.2.1 美国 19
2.2.2 英国 20
2.2.3 法国 21
2.2.4 日本 22
2.2.5 其他 23
2.3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架构 24
2.3.1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目标 24
2.3.2 国外政府债务管理机构 25
2.3.3 国外政府偿债资金来源 26
2.4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 27
2.4.1 预算硬约束 27
2.4.2 审慎的预算管理 28
2.4.3 债务规模控制 28
2.4.4 风险预警体系 30
2.4.5 政府担保管理 33
2.4.6 透明度要求 33
2.5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治理 37
2.5.1 坚持不救助原则 37
2.5.2 实行有条件救助 38
3 地方融资平台发展模式 43
3.1 历史回顾 43
3.1.1 发展背景 43
3.1.2 地方融资平台演进过程 45
3.2 地方融资平台模式及特征 47
3.2.1 按行政级别划分 47
3.2.2 按照股权结构划分 49
3.2.3 按照组建模式划分 49
3.2.4 其他划分方式 50
3.3 不同类型地方融资平台的比较 51
3.3.1 省级平台与省级以下平台比较 51
3.3.2 综合类平台与专业类平台 55
3.4 地方融资平台案例分析 55
3.4.1 省级大型综合性地方融资平台 55
3.4.2 东部发达区域地方融资平台 57
3.4.3 地方融资平台“1+N”经营模式 59
3.4.4 地方融资平台运行机制 60
4 地方融资平台对金融杠杆的运用 62
4.1 金融杠杆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意义 62
4.2 地方融资平台运用金融杠杆的方式 63
4.2.1 资产注入是基础 63
4.2.2 实现金融杠杆效应 65
4.2.3 总体与分类杠杆比率 67
4.3 影响金融杠杆运用的因素分析 69
4.3.1 法律法规对资本金的规定 69
4.3.2 信贷管理和债券市场政策 70
4.3.3 资产负债率 72
4.3.4 抵贷比 72
4.3.5 政府债务和政府信用 73
4.3.6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与排列组合 73
4.4 地方融资平台运用金融杠杆的优势 74
4.4.1 投融资机制的持续放大作用 75
4.4.2 与国有银行和金融市场能有效对接 76
4.4.3 土地注入形成金融杠杆和抵押双重效应 77
4.4.4 分散财政资金归集注入后金融杠杆效应 80
4.4.5 提供资本运用平台 83
4.5 金融杠杆运用效率的DEA-Tobit两阶段模型 84
4.5.1 DEA模型方法简介 85
4.5.2 DEA模型样本、指标选择与模型构建 86
4.5.3 DEA模型结果 89
4.5.4 融资效率影响因素的Tobit模型分析 91
4.5.5 两阶段模型小结 93
4.6 地方融资平台金融杠杆运用的规范性 94
4.6.1 金融杠杆总体比率的最优性 94
4.6.2 金融杠杆运用的充分性 95
4.6.3 金融杠杆运用的合理性 96
5 地方融资平台投资效率 98
5.1 地方融资平台投资效率度量 98
5.1.1 投资效率衡量标准 98
5.1.2 投资效率理论模型 98
5.2 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100
5.2.1 模型分析 101
5.2.2 ICOR指标分析 105
5.3 分析地方融资平台投资效率的几个视角 105
5.3.1 经济人视角 105
5.3.2 委托代理视角 106
5.3.3 市场约束机制视角 106
5.3.4 经营管理视角 107
5.3.5 风险控制视角 107
6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与经济波动 109
6.1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109
6.2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影响经济波动的渠道 112
6.3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对经济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113
6.3.1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对投资波动的影响 113
6.3.2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对信贷波动的影响 116
6.3.3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对经济波动的关系 120
6.4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121
6.4.1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具有顺周期性 121
6.4.2 优化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调控 124
7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稳健性 125
7.1 债务稳健性度量 125
7.1.1 债务管理风险 125
7.1.2 地方财政风险 126
7.1.3 金融风险 129
7.1.4 偿债能力分析 131
7.2 债务管控能力 133
7.2.1 再融资能力不足 133
7.2.2 融资渠道单一 133
7.2.3 地市、区县级平台融资成本偏高 136
7.3 债务管理机制建设 137
7.3.1 中央政府角度 137
7.3.2 地方政府角度 138
7.3.3 市场监管角度 139
7.3.4 金融机构角度 139
7.3.5 地方融资平台自身角度 141
7.4 地方债新政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管理的影响 142
7.4.1 地方政府融资管理的新机制 142
7.4.2 地方债新政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管理的影响 143
7.4.3 形成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管理新机制 144
8 地方政府债券与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管理 146
8.1 市政债概述 146
8.2 市政债券机制设计 147
8.2.1 发行市政债的总体原则 147
8.2.2 市政债与地方融资平台举债的关系 148
8.2.3 推进市政债发行的阶段性考虑 149
8.2.4 偿债保障机制 151
8.3 市政债发行配套机制 155
8.3.1 坚持立法先行 155
8.3.2 建立市场化评级机制 156
8.3.3 提升金融市场约束的有效性 158
8.3.4 建立自律性管理组织 160
9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评估与预警 163
9.1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163
9.2 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评估多维评价框架 167
9.2.1 风险评估模型 167
9.2.2 将土地融资与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统筹管理 172
9.3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信用评级 174
9.4 信用风险全过程管理 180
9.4.1 事前管理 180
9.4.2 事中管理 181
9.4.3 事后管理 182
9.4.4 风险损失准备金规则 182
10 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防范机制 185
10.1 风险防范机制设计的基本目标 185
10.2 债务应急重整机制设计 186
10.2.1 地方债务重整应把握的原则 186
10.2.2 债务重整机制:存量法与流量法 189
10.2.3 地方融资平台重整机制:多方参与视角 192
10.3 提升债务融资的透明度 195
10.3.1 地方融资平台透明度现状 195
10.3.2 提升地方融资平台透明度的中期举措 196
10.3.3 遵守地方融资平台中期举债规划 197
10.4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约束 199
10.4.1 我国地方债务规模偏高 199
10.4.2 我国地方债务最优规模 200
11 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创新 203
11.1 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 203
11.1.1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实践 203
11.1.2 地方融资平台开展资产证券化具备有利条件 204
11.1.3 资产证券化机制设计 207
11.2 地方融资平台公私合作(PPP) 212
11.2.1 公私合作基本模式 212
11.2.2 公私合作的融资模式 213
11.3 地方融资平台信托融资 216
11.3.1 利用信托融资现状 216
11.3.2 信托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217
11.3.3 完善地方融资平台信托融资方式 218
11.4 地方融资平台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合作 218
11.4.1 与投资基金合作实践 219
11.4.2 与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合作形式 220
11.4.3 与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合作利弊 221
11.5 其他股权直接融资模式 222
11.5.1 上市融资 222
11.5.2 与外资合作 224
11.5.3 与民间资金合作 224
11.5.4 与中央企业合作 225
11.6 各种融资方式利弊比较 226
12 完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管理的保障措施 229
12.1 中央政府调控与监管角度 229
12.1.1 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的制度规范 230
12.1.2 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管理模式 232
12.1.3 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管理的原则 235
12.1.4 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激励机制 237
12.2 地方政府管理角度 238
12.2.1 构建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综合评价激励机制 239
12.2.2 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监管规则 242
12.2.3 建立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退出机制 242
12.3 金融市场规范发展角度 244
12.3.1 建立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 245
12.3.2 大力发展市政债券市场 247
12.3.3 培育多样性的市政债投资者 248
12.3.4 构建更趋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 249
12.4 地方融资平台内部治理角度 251
12.4.1 发挥董事会的治理核心作用 252
12.4.2 建立科学高效的薪酬制度 254
12.4.3 构建审慎的财务系统 255
12.4.4 严格遵守中期财务预算 256
12.4.5 保持与债权人、投资者的友好沟通 257
12.5 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对金融杠杆的运用 259
12.5.1 优化融资结构 259
12.5.2 提升融资效率 260
参考文献 262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