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隋唐五代》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睿文著
  • 出 版 社:北京:开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3119498
  • 页数:385 页
图书介绍:本丛书共分70卷,以物质文化遗存为点和面,以中国发展进程为线,运用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老大地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诞生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万年间物质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力求图文并茂,旨在透过物质文化遗存的演变规律和它们身上折射的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科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各种信息,揭示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弥补中国历史研究只重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而轻视物质文明历史的不足,还原历史本来面貌。本卷为断代部分中的隋唐五代卷。

绪论:如何理解隋唐五代物质文化 1

第一节 何谓物质文化 1

第二节 中国地理形势与传统社会政治文化格局 4

第三节 隋唐王朝的正统建设 5

第四节 隋唐五代考古的阶段性 6

一、中央和地方城址考古 8

二、墓葬制度(形制、等级)系谱的建立 9

三、手工业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11

四、宗教遗址(遗迹)的调查、清理和研究 12

五、中外交通考古的研究 14

第一章 隋唐五代都邑形态及宫室制度 16

第一节 如何阅读中国古代都邑 16

第二节 隋大兴唐长安城 20

第三节 隋唐洛阳城 42

第四节 小结:隋唐都邑的影响 49

第二章 隋唐五代帝王陵寝与王朝政治 58

第一节 隋唐帝王陵寝的形态与嬗变 58

一、隋代帝陵 58

二、唐代帝陵陵园布局及演变 62

第二节 关中唐陵陵地秩序与帝国政治 77

一、宗庙礼与陵地秩序 77

二、关中唐陵陵址的选定 81

三、吕才与《阴阳书》 83

四、陵地秩序的讨论 88

五、唐陵陵地规划之“斟酌汉魏,以为规矩” 94

第三节 小结:隋唐帝陵的影响 96

第三章 帝国的墓葬制度:“两京模式” 102

第一节 “两京模式”的形成及其内部差异 102

第二节 “两京模式”在南方和西北地区的施行 111

第三节 如何理解墓葬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12

第四章 对抗中央秩序:河北山东地区的墓葬制度 124

第一节 河北山东地区墓葬形态 124

一、唐代圆形墓的类型 124

二、唐代圆形墓的等级制度 139

第二节 河北山东地区葬俗的特殊性 140

一、俑的特色 140

二、辇车配件的随葬 146

三、笏板的随葬 146

四、其他葬俗 147

五、为何不是“两京模式” 148

第三节 五代十国时期墓葬的承继与变化 153

第五章 胡裔墓葬与墓主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156

第一节 胡裔墓葬与墓主的国家、民族认同解析 156

第二节 小结:以墓葬探讨种族文化的复杂性 172

第六章 墓葬图像研究(上) 174

第一节 墓葬画像内容及嬗变 174

第二节 绘画与丧葬画像的关系 196

第七章 墓葬图像研究(下) 208

第一节 墓葬屏风画地区差异的形成及嬗变 208

第二节 丧葬的图像等级——以唐代石椁为例 228

一、唐代石椁墓主人身份及其图像内容 228

二、石椁墓主人身份与图像等级 254

三、结论:唐代石椁的图像等级 258

第八章 随葬品研究 259

第一节 随葬品的主要类别 259

第二节 唐宋墓葬神煞考源 264

一、汉画像石中的构图 265

二、雷公与十二生肖 273

三、余论:唐宋墓葬神煞概貌与影响 278

第三节 唐墓埋葬告身的等级问题 279

第四节 唐镇墓武士俑与毗沙门信仰推论 288

第五节 唐墓镇墓石 295

附:阿史那忠墓镇墓石辨正 299

第六节 作为随葬品的铜镜 302

第九章 周边民族政权的考古遗存 309

第一节 渤海国 309

一、上京城及其规划 309

二、墓葬类型与分期、墓葬等级判定 311

第二节 吐蕃 314

一、吐蕃王陵 314

二、吐蕃墓葬 316

第三节 南诏 324

第十章 隋唐五代的丝绸与陶瓷器 328

第一节 丝绸印染 328

第二节 瓷器“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 333

一、相州窑 334

二、开窑 335

三、定窑 337

四、越窑 338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唐三彩 341

第十一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344

第一节 三夷教 345

一、祆教 346

二、摩尼教 350

三、景教 350

第二节 外来金属币 360

一、萨珊银币和东罗马金币 360

二、其他外来金属币 365

第三节 外来金银器 366

结语:唐帝国的灭亡和唐文化的消失 373

主要参考文献 377

一、历史文献 377

二、研究论著(按作者项首字音序排列) 378

三、研究论文(按作者项首字音序排列) 380

后记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