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和谐平安建设总论 3
第一章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5
一、指导思想 5
二、目标任务 5
三、遵循原则 5
第三节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6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6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7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7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8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8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9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9
第四节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9
一、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10
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10
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10
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1
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11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11
第五节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12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12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13
三、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13
四、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13
第六节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14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4
二、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14
三、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15
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15
五、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15
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16
七、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16
第七节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16
一、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17
二、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7
三、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7
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18
第八节 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18
一、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 18
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19
三、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9
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0
第二章 平安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实践 21
第一节 和谐平安建设概述 21
一、发展和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21
二、中国社会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社会风险 22
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选择:平安建设 24
第二节 平安建设的历史源流:枫桥经验的启示 27
一、枫桥经验的精神实质 27
二、枫桥经验的哲理源泉 29
三、枫桥经验新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31
第三节 平安建设的基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 33
一、综合治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社会治安与犯罪问题的长期战略 33
二、天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色 37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40
四、平安建设是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45
第三章 平安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48
第一节 刑事犯罪 48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刑事犯罪状况分析 48
二、当前刑事犯罪的基本特征 50
三、防控刑事犯罪的对策建议 55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 56
一、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情况 56
二、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 58
三、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 60
第三节 公共安全事故 61
一、当前我国公共安全事故现状 61
二、公共安全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 62
三、公共安全事故的防控对策 63
第四章 平安建设的内涵及其基层创安实践 65
第一节 平安建设的内涵及内容 65
一、平安建设的内涵 65
二、平安建设所应遵循的原则 66
三、平安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67
四、平安建设的参与主体 71
第二节 平安建设的主要机制 76
一、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76
二、社会治安防控机制 78
三、社会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 82
第三节 基层创安实践 84
一、创建平安小区 85
二、创建平安校园 89
三、创建平安乡镇(街道) 92
四、创建平安区、县 95
第二篇 政法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103
第一章 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103
第一节 设立党委政法委员会是加强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客观需要 104
第二节 采取各方面措施,全面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108
第三节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111
第四节 正确处理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辩证统一关系 115
第五节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17
第二章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和职能作用 120
第一节 党委政法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120
一、从机构性质上看,党委政法委员会是同级党委的工作机构,是党委主管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 120
二、从地位上看,党委政法委员会与同级政法部门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121
第二节 党委政法委员会的职能和职责 123
第三章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职能所涉及到的工作范围 127
第一节 政法各部门的工作领域是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范围 127
一、公安机关的职责范围 127
二、人民检察院的职责范围 128
三、人民法院的职责范围 129
四、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范围 129
五、国家安全机关的职责范围 129
六、法学研究人民团体的职责范围 130
第二节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工作远远超出政法部门的工作范围 130
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工作涉及各部门各单位 131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涉及的面很宽 132
三、政法工作涉及多个有关部门 132
第四章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职责分工 134
第一节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 134
第二节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机构人员的职责分工与密切合作 135
第五章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和基本运作机制 137
第一节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各项具体工作制度 137
一、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领导制度 137
二、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会议制度 137
三、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制度 138
四、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执法监督制度 138
第二节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基本运作机制 139
第六章 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和职能变化 142
第一节 建国初期我国地市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政治法律委员会 142
第二节 各级党委开始设立专门机构统一指导政法工作 144
第三节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工作的初创时期 145
第四节 恢复后的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在建设和工作上都得到全面加强 147
第七章 近年来政法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151
第一节 近年来政法工作的主要成绩 151
一、加强对敌斗争,维护了国家安全 151
二、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151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152
四、严惩经济犯罪,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 152
五、政法工作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152
六、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153
第二节 近年来政法工作的基本经验 153
一、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大局 153
二、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154
三、必须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 154
四、必须实行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154
五、必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 154
六、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法工作改革 154
七、必须从严治警,持之以恒地推进政法队伍建设 155
八、必须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55
第八章 组织协调指导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156
第一节 主动做好对维护稳定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指导 156
第二节 充分认识做好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工作的重大意义 159
一、维护稳定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国际正反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159
二、维护稳定是全党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161
三、保持稳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党凝聚民心,加强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 165
四、保持稳定是解决国内各种复杂矛盾和对外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 166
第三节 认清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突出问题 167
一、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境内外敌对势力互相勾结,积极进行各种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 168
二、恐怖暴力活动屡禁不止,民族分裂活动出现新的动向 169
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案件连年大幅度上升,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 169
四、新形势下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 170
五、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在一些地方发展蔓延 171
六、贪污受贿等严重腐败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这是影响政治安定的巨大隐患 171
第四节 有效预防和解决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突出问题 172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的责任制 172
二、密切掌握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动向,有效防范和依法打击他们的渗透、颠覆阴谋和各种破坏活动 174
三、切实加强反恐怖、反分裂斗争 175
四、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177
五、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 179
六、坚决查禁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宗教活动 179
第九章 政法工作的领导组织方法 181
第一节 明确任务,贯彻方针原则 181
一、组织工作的任务 181
二、组织工作的指导方针 182
三、组织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82
第二节 抓住重点,统领组织工作 183
一、新时期组织工作的重点 183
二、设置组织部门的工作机构 184
三、明确组织部门的主要职责 184
四、加强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 185
第三节 强化责任意识,管好干部 185
一、强化责任意识,增强管好干部的自觉性 186
二、针对干部特点,注意管理方法 186
第四节 适应形势,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187
一、组织生活要讲政治、讲原则 187
二、改进形式,丰富组织生活内容 188
三、严格组织生活,从严治党 188
第十章 政法动员工作管理 190
第一节 动员的作用 190
第二节 动员的原则 191
一、说服原则 191
二、适时原则 192
三、利用现实事件进行适当解释的原则 192
四、个性化原则 192
第三节 动员的内容和方法 193
一、动员的内容 193
二、动员的方法 194
第十一章 政法工作的指挥 195
第一节 指挥的含义和方式 195
第二节 提高指挥效能的方法 196
第三节 领导者的性格品质与指挥 198
一、性格差异与指挥风格 198
二、性格对指挥权威的影响 199
第十二章 政法工作的组织 200
第一节 组织效应 200
一、职能互补 201
二、素质互补 201
三、指挥艺术的性格优化 202
第二节 组织机构设置的若干原则 203
一、服从任务原则 203
二、民主管理原则 204
三、统一指挥原则 204
四、合理宽度原则 205
五、权责相称原则 205
第三节 提高组织效能的方法 206
一、赋予组织以“灵魂” 206
二、增强组织凝聚力 206
三、明确组织的内部分工与分权 207
四、建立组织的规章制度,确保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为决策和指令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 208
五、重视组织的信息沟通 208
六、发挥组织各部门功能 209
七、保持组织的稳定有序 209
第十三章 政法工作的控制 210
第一节 控制的概念、类型与原则 210
一、控制的概念 210
二、控制的类型 211
三、控制的基本原则 212
第二节 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214
一、控制的程序 214
二、控制的基本方法 215
三、提高控制效能的方法 217
第三节 纠错与追踪决策 219
一、纠错 219
二、追踪决策的概念与比较特征 220
三、追踪决策的原理 221
第十四章 政法工作的协调管理 224
第一节 沟通与沟通艺术 224
一、沟通的含义与功能 224
二、沟通的内容与范围 225
三、沟通的方法与艺术 226
四、沟通例析 228
第二节 协调与协调艺术 230
一、协调的含义 230
二、协调的功能和作用 230
三、协调的内容 231
四、协调艺术 232
第三节 团结与团结艺术 233
一、团结的含义 233
二、团结的方法与艺术 234
第三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39
第一章 社会治安案件的认定与处罚 239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案件 239
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秩序 240
二、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治安案件 241
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治安案件 243
四、结伙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治安案件 244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治安案件 245
六、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治安案件 247
七、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治安案件 247
第二节 妨碍公共安全案件 248
一、非法携带、存放枪支、弹药或者有其他违反枪支管理规定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 249
二、违反爆炸、剧毒、易燃、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生产、销售、储存、运输、携带或者使用危险物品,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 250
三、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弹簧刀或者其他管制刀具的治安案件 252
四、经营旅馆、饭店、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供群众聚集的场所,违反安全规定,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行为引起的治安案件 254
五、组织群众集会或者文化、娱乐、体育、展览、展销等群众性活动,不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行为引起的治安案件 255
六、违反渡船、渡口安全规定,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行为引起的治安案件 256
七、不听劝阻抢登渡船,造成渡船超载或者强迫渡船驾驶员违反安全规定,冒险航行,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 257
八、在铁路、公路、水域航道、堤坝上、挖掘坑穴、放置障碍物、损毁、移动指示标志、可能影响交通运输安全,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 258
九、设置、使用民用射击场、不符合安全规定,引起的治安案件 259
十、未经批准,安装、使用电网的,或者安装、使用电网不符合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治安案件 260
十一、在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施工,对沟井坑穴不设覆盖物、标志、防围的,或者故意损毁,移动覆盖物、标志、防围引起的治安案件 261
第三节 侵犯他人人身权利案件 262
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治安案件 263
二、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治安案件 264
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治安案件 266
四、虐待家庭成员,受虐待人要求处理的治安案件 267
五、写恐吓信或者用其他方法威胁他人安全或者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的治安案件 268
六、胁迫或者引诱不满十八岁的人表演恐怖、残忍节目,摧残其身心健康的治安案件 269
七、隐匿、毁弃或者私自开拆他人邮件、电报的治安案件 270
第四节 侵犯公私财物案件 272
一、偷窃、骗取、抢夺少量公私财物的治安案件 272
二、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物的治安案件 273
三、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治安案件 274
四、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治安案件 275
第五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案件 276
一、明知是赃物而窝藏、销毁、转移和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治安案件 276
二、倒卖车票、船票、文艺演出或者体育比赛入场券及其他票证的治安案件 278
三、违反政府禁令,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等毒品的治安案件 279
四、利用会道门、封建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利益、损害他人健康或者骗取财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 280
五、偷开他人机动车的治安案件 281
六、违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规定,未经注册登记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或者被撤销登记,明令解散、取缔后,仍以原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 282
七、被依法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在缓刑、假释、保外就医和其他监外执行中的罪犯,或者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治安案件 284
八、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 285
九、在地下、内水、领海及其他场所中发现文物隐匿不报,不上交国家的治安案件 287
十、刻字业承制公章违反管理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治安案件 288
十一、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损毁公共场所雕塑,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 289
十二、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的治安案件 290
十三、故意损毁路灯、邮筒、公用电话或者其他公用设施,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 291
十四、违反规定,破坏草坪、花卉、树木的治安案件 292
十五、违反规定,在城镇使用音响器材,音量过大,影响周围居民的工作或者休息,不听制止的治安案件 293
第二章 社会治安案件查处的基本原理与运作程序 294
第一节 关于治安处罚的概念 294
第二节 关于治安处罚的目的 295
一、加强治安管理 295
二、维护社会秩序 295
三、保障公共安全 295
四、保护公民人身权利 296
五、保护公私财产 296
六、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296
第三节 关于治安处罚的适用范围 297
第四节 关于治安处罚的原则 297
一、主体合法原则 297
二、处罚法定原则 298
三、公开、公正原则 299
四、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99
五、保障当事人权利原则 300
六、坚持监督、制约的原则 301
第五节 关于治安调解 301
一、治安调解的概念 301
二、治安调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02
三、注意分清几个界限 303
四、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303
第三章 “严打”整治工作管理 304
第一节 “严打”整治斗争中的法律适用 304
一、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304
二、关于恶势力的认定问题 308
三、关于“两个基本”的理解与适用问题 310
第二节 “严打”整治斗争公诉改革 314
一、“严打”整治工作的情况和特点 314
二、“严打”整治与公诉改革的关系 315
三、公诉改革的目的 317
四、改革中应当坚持的原则 319
五、具体的改革措施 320
第三节 “严打”整治的定罪量刑问题 324
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324
二、关于精神病人犯罪的问题 325
三、关于正当防卫的问题 327
四、关于共同犯罪的问题 331
五、关于单位犯罪问题 333
六、关于刑罚问题 336
七、关于立功问题 337
八、关于刑事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问题 338
九、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问题 340
十、关于司法实践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342
第四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认定与处理 344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定性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345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方面需注意的问题 347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审查起诉应注意的问题 349
四、正确区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和恶势力案件 351
第四章 道德建设与社会治安 353
第一节 道德是维护社会治安的基础 353
一、道德起源于社会安定的需要 353
二、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355
第二节 我国道德建设的现状评估 359
一、我国道德建设方面已取得的成绩 359
二、我国目前道德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360
第三节 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建议 367
一、必须明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几个基本关系 367
二、公民道德人格建设需要遵循道德人格的养成规律 370
三、必须加强诚信建设 371
四、应该强化“慎独”、“积善成德”、“防微杜渐”的意识养成 374
五、加强道德评价和提高道德选择能力 375
六、必须健全社会道德控制机制 376
七、道德建设要注意抓重点人群、抓重点行业 376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治安 37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治安的关系 378
第二节 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对于社会治安的影响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 381
一、在科技文化领域中,网络不良影响所诱发的违法犯罪现象、智能犯罪现象是维护社会治安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381
二、文学领域中所宣扬的暴力与色情情节诱发的犯罪现象是维护社会治安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383
三、艺术领域中所存在的色情与暴力因素、不良明星效应、反社会思想是维护社会治安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384
四、体育、卫生、习俗领域中所存在的暴力因素、拜金主义、忽视医疗保险现象及不良风俗习惯是维护社会治安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388
五、迷信活动、邪教活动所诱发的社会政治问题是维护社会治安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391
第三节 暴力文化、色情文化、金钱文化泛滥的严重后果与对策研究 392
一、关于刑事犯罪 393
二、关于卖淫嫖娼活动 399
三、对策建议 400
第六章 学校教育与社会治安 416
第一节 我国学校教育体制现状及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作用 416
第二节 为加强社会治安,我国学校教育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418
一、学校教育不够注意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特点,未能正确引导学生渡过人生的危险期 419
二、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存在偏差,学生重智轻德,教师重教轻育 419
三、对“问题青少年”的帮助教育不够 420
四、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师德修养有待提高与加强 420
五、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导致受普通教育的学生毕业以后缺少一技之长,造成就业难 421
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厌学情绪加剧 421
七、办学经费不足,造成学生失学和辍学 422
八、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423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424
一、把住家庭影响关 425
二、重视学校教育关 425
第四节 工读学校教育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特殊作用 427
第五节 大学教育与社会治安 433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犯罪特点与产生原因 433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37
第七章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治安 441
第一节 我国青少年犯罪概况与特点 441
一、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提前,呈低龄化趋势 441
二、青少年侵财、暴力、性欲型案件在高位攀升 442
三、青少年犯罪智能化趋向增加,手段狡诈 442
四、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力增强,团伙作案形式突出 443
五、青少年网络犯罪愈演愈烈 443
六、青少年毒品犯罪问题呈增长之势 444
第二节 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444
一、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历史原因 445
二、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教育环境原因 451
三、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原因 456
第三节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治对策研究 460
一、发挥政府部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领导职能 460
二、改善家庭环境,增强家庭教育子女的功能 461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对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导作用 463
四、净化社会环境,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465
五、发挥国家司法机关对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司法保护责任 468
六、由地方各级政府出面创建未成年人援助中心,以与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和家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形成合力 470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治安 4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正负效应 47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控制和减少犯罪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相应的法律与法规制度 47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于维护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473
第二节 城乡经济犯罪的新特点、社会危害及产生的原因 478
一、职务犯罪 478
二、金融与走私犯罪 489
三、毒品犯罪 500
四、黑社会性质等有组织犯罪 507
第三节 防范经济犯罪的对策研究 516
一、职务犯罪的防范 516
二、金融犯罪、走私犯罪的防范 527
三、毒品犯罪的防范 532
四、黑社会性质等有组织犯罪的防范 534
第九章 党的建设与社会治安 538
第一节 加强党的建设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影响 538
第二节 党内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危害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540
一、经济类 541
二、行政类 546
三、执法类 550
四、生活与其他类腐败 562
第三节 根治党内腐败现象维护社会治安的对策研究 570
一、正确认识“官本位”意识的成因,以便对症下药 570
二、改革用人机制,从制度建设着手根除“官本位”意识 572
第十章 公检法工作与社会治安 575
第一节 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576
一、司法机关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76
二、司法机关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79
三、司法机关在维护人民合法公民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81
第二节 司法机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84
一、从客观方面看 584
二、从主观方面看 586
第三节 劳改、劳教制度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作用与影响 598
一、我国劳改、劳教工作已取得的成绩 598
二、我国劳教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路 604
第四节 关于司法机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615
一、扩大工作视野,调整发展战略,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指导思想 616
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刑法体系,调整刑事政策 617
三、建设现代化的、稳定的、科学的、适应社会动态变化形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 621
四、采取断然措施,加强社会监督,制止司法腐败的发展势头 622
第四篇 大案要案查办监督 631
第一章 大案要案侦查的指挥与协调 631
第一节 侦查指挥协调的方式 631
一、制定侦查决策,发令调度侦查 631
二、明确侦查分工,调配侦查协作 635
第二节 侦查指挥协调的原则和要求 637
一、指挥协调的原则 637
二、指挥协调的要求 638
第三节 侦查指挥协调的方略 639
一、侦查指挥协调的谋略 639
二、侦查指挥协调的方法 641
第二章 杀人案件查办 644
第一节 杀人案件的基本特点与分类 644
一、杀人案件的基本特点 644
二、杀人案件的分类 645
第二节 对可疑死亡事件性质的甄别 646
一、通过尸体检验分析死因和致死方式,判断死亡事件的性质 646
二、通过分析现场环境情况和研究现场痕迹、物证,判断死亡事件的性质 648
三、通过调查访问和研究死者的遗物、遗书,了解有无自杀动机,判断死亡事件的性质 648
第三节 对杀人犯罪案件如何进行分析判断 649
一、分析、判断杀人犯罪时间 649
二、判断发现尸体的地点是否是主体现场 649
三、研究、推断杀人工具和杀人犯罪方法 650
四、确定犯罪人的人数 650
五、分析判断犯罪人的性别 651
六、研究杀人犯罪的整个活动过程 651
七、确定杀人动机 652
第四节 如何查证犯罪嫌疑人 655
一、紧紧围绕犯罪时间开展调查,查明犯罪嫌疑人是否占有作案时间 655
二、对各种痕迹、物证加以调查核实,或进行技术鉴定 655
三、运用秘密力量和侦查技术手段查证 656
四、讯问查证 656
第五节 查找犯罪嫌疑人的主要途径 657
一、从被害人的矛盾关系入手,开展调查摸底,排查犯罪嫌疑人 657
二、从调查杀人工具及犯罪人使用的交通工具入手,由物到人,查找犯罪嫌疑人 657
三、从调查占有犯罪时间、有空间条件的人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 657
四、从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形成的附加性人身特征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 658
五、从犯罪人实施杀人犯罪行为的手段中所反映出的职业特征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 659
六、从分析犯罪人的心理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 659
七、从揭露现场伪装入手,弄清事实真相,确定犯罪嫌疑人 659
八、从查明被害人身份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 659
九、从犯罪人的遗留物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 660
十、从犯罪痕迹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 660
十一、从了解犯罪人实施杀人前的预备行为和杀人犯罪后的反常迹象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 660
十二、对于图财杀人案件,要注意运用控赃手段,查找犯罪嫌疑人 660
十三、对于图财杀人和强奸杀人案件,要注意排查有盗窃抢劫、诈骗和强奸、流氓犯罪前科劣迹的人,从中发现犯罪嫌疑人 661
十四、对系列性杀人案件,要强化并案意识,进行并案侦查 661
第六节 无名尸、碎尸案件的侦查 661
一、无名尸体案件的侦查 661
二、碎尸案件的侦查 662
第三章 放火案件查办 664
第一节 放火案件的基本特点 664
一、多有预谋 664
二、因果关系明显 664
三、现场易遭破坏 664
第二节 勘查火案现场,判明起火原因,收集犯罪证据 665
一、认真、细致、全面地勘查现场。查明起火原因 665
二、及时、认真地进行访问 665
第三节 分析判断案情,确定侦查方向、范围 666
一、分析判断放火动机 666
二、分析判断作案时间 666
三、采取侦查措施 666
第四章 投毒案件查办 668
第一节 投毒案件的基本特点与现场勘察要点 668
一、投毒案件的基本特点 668
二、投毒案件的现场勘查重点 669
第二节 投毒案件的侦查途径 669
第三节 获取犯罪证据的侦查措施 671
第五章 强奸案件查办 672
第一节 强奸案件的主要特点与侦查方法 672
一、强奸案件的主要特点 672
二、强奸案件的侦查方法 672
第二节 侦查强奸案件应注意的问题 676
一、注意发现谎报强奸案件 676
二、注意被害人的名誉 676
三、严禁有伤风化的现场实验 676
第六章 抢劫、抢夺案件查办 677
第一节 抢劫案件的主要特点与侦查方法 677
一、抢劫案件的主要特点 677
二、侦查抢劫案件的方法 678
第二节 对谎报抢劫案的甄别 681
第三节 抢夺案件的侦查 683
一、追缉、堵截 683
二、利用新闻媒介,发动群众提供线索 683
三、巡查守候,捕捉现行 683
四、做好讯问 683
第七章 绑架、恐吓案件查办 684
第一节 绑架勒索案件的基本特点与侦查方法 685
一、绑架勒索案件的基本特点 685
二、绑架勒索案件的侦查方法 685
第二节 其他绑架劫持人质案件的特点 688
一、目的多样复杂 688
二、多数没有预谋过程 689
三、突发性、暴露性强 689
四、犯罪人多不熟悉被害人 689
第三节 其他绑架劫持人质案件的处置要领 689
一、认真贯彻人质安全第一的原则 689
二、最先赶到现场的民警的职责 689
三、缓和气氛,积极谈判 690
四、策略妥协,积极制服 690
五、果断实施捕歼措施 690
第四节 恐吓案件的侦查 691
一、恐吓案件的特点 691
二、恐吓案件的侦查方法 691
第八章 盗窃案件查办 693
第一节 盗窃案件的基本特点与现场勘查 693
一、盗窃案件的基本特点 693
二、盗窃案件的现场勘查 694
第二节 盗窃案件的案情分析 695
一、对犯罪人的分析、判断 695
二、对作案时间的分析、判断 696
三、对作案工具和手段的分析、判断 696
四、对犯罪人体貌特征的分析、判断 696
第三节 内盗案件与外盗案件的侦查 696
一、内盗案件的侦查 696
二、外盗案件的侦查 697
第四节 扒窃、拎包案件的侦查 698
一、扒窃案件的侦查要点 698
二、侦查扒窃案件的主要措施 699
三、拎包犯罪案件的侦查要点 699
第五节 盗窃机动车案件的侦查 700
一、作好受理案件登记工作 700
二、认真进行现场勘查 700
三、及时采取这缉堵截措施 700
四、健全、完善查控被盗机动车的网络系统 701
五、切实加强侦查协作 701
六、提高交警、巡警和刑警等对赃车的识别能力 701
七、加强阵地控制 702
八、强化审讯工作 702
第九章 经济诈骗案件查办 703
第一节 经济诈骗案件的基本特点与类型 703
一、经济诈骗案件的基本特点 703
二、经济诈骗案件的类型 704
第二节 经济诈骗案件的侦查方法 704
一、及时调查 704
二、选择侦查途径、发现或抓获犯罪人 705
三、辩论犯罪人 705
四、向有关地区公安机关发送协查通报,联合查缉 705
五、采取多种侦查措施收集犯罪人的犯罪证据 706
六、讯问犯罪嫌疑人 706
第十章 伪造票证案件查办 707
第一节 伪造票证案件的基本特点 707
一、有物证可查 707
二、犯罪形式复杂 707
三、犯罪活动隐蔽 707
四、与其他犯罪交织渗透 707
第二节 伪造票证案件的侦查 708
一、从追查假票证的采派开展侦查 708
二、从招揽制假票证的广告、电讯号码开展侦查 708
三、从假票证的使用、投放范围的规律开展侦查 708
四、从假票证的伪造特征入手开展侦查 708
五、通过守候和跟踪等手段控制犯罪人 709
六、讯问犯罪嫌疑人,挤清余罪,弄清集团成员,扩大战果 709
第五篇 司法公正与执法监督 713
第一章 司法公正的基本理念 713
第一节 从比较看司法 713
一、我国法学界对“司法”的不同理解 713
二、与立法、行政相区别的司法 714
三、“司法”概念在我国的演变 716
四、现代“司法”之内涵 718
第二节 司法公正的内涵 721
一、司法活动与司法公正 721
二、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722
三、程序公正在实现司法公正中的意义 730
第三节 保障司法公正的因素 732
一、完善的法律制度 732
二、高素质的司法人员 733
三、健全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735
第二章 司法权的位置与作用 737
第一节 司法权在国家权力中的地位 737
一、诸权合一司法权独立 737
二、关于司法权地位的理论学说 740
三、司法权与其他权力关系之实践 742
第二节 司法权的特征和作用 749
一、司法权的特征 749
二、司法权的作用 751
三、关于司法造法 752
第三节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司法权 755
一、司法独立原则在我国的实施 755
二、司法权在我国权力体系中的地位 758
第三章 司法公正与司法体制 765
第一节 司法体制在实现司法公正中的意义 765
第二节 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 767
一、司法机关与党的关系 769
二、司法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771
第三节 司法公正与司法监督 773
一、司法机关之间的监督和制约 774
二、司法机关自身的监督和制约 777
三、外部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和制约 779
第四节 司法公正与司法机关领导体制 780
第四章 司法公正与司法官员 785
第一节 司法公正与法官 785
一、法官的定位和职权 785
二、法官的素质 794
三、法官的义务和纪律 801
四、法官的权利保障 804
第二节 司法公正与检察官 809
一、检察官的定位与职权 809
二、检察官的素质 818
三、检察官的义务和纪律 822
四、检察官的权利保障 825
第三节 司法公正与侦查员 831
一、侦查员的职权 831
二、侦查员的素质 838
三、侦查员的义务和纪律 842
第四节 司法公正与律师 844
一、律师在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844
二、律师的素质 849
三、律师的权利和义务 853
第五章 司法公正与公民 857
第一节 司法公正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857
第二节 公民对司法活动之参与 858
一、公民参与司法活动的方式 859
二、公民参与司法活动与司法公正之实现 866
三、我国公民参与司法活动之现状及改进措施 870
第三节 公民对司法活动之监督 880
一、公民监督司法之前提——司法过程公开化 880
二、公民监督司法活动的表现形式 885
三、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之监督 888
第六章 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 896
第一节 我国司法改革的背景 896
一、当前司法领域存在的问题 896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司法改革的要求 898
第二节 司法改革的目标 900
一、司法改革的目标概说 900
二、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 902
三、现代型司法之机能转变 904
第三节 司法改革的一个处方 906
一、外国的司法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906
二、我国现阶段司法改革的重点 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