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医学基础 1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5
第三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 8
第一章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 11
概说 11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2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4
第二章 藏象 21
概说 22
第一节 五脏 24
第二节 六腑 29
第三节 奇恒之腑 31
第四节 脏腑关系 31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35
概说 36
第一节 精 36
第二节 气 37
第三节 血 39
第四节 津液 39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0
第四章 经络 44
概说 44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4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46
第三节 络脉 50
第四节 奇经八脉 51
第五章 体质 55
概说 55
第一节 体质的形成 56
第二节 体质的分类 57
第三节 体质的演化 57
第六章 病因 59
概说 60
第一节 外感病因 61
第二节 内伤病因 63
第三节 病理性病因 64
第四节 其他病因 66
第七章 病机 70
概说 71
第一节 发病原理 71
第二节 基本病机 73
第三节 病机传变 80
第八章 诊法 83
第一节 望诊 84
第二节 闻诊 90
第三节 问诊 91
第四节 切诊 92
第九章 辨证 96
第一节 八纲辨证 98
第二节 气血阴阳病辨证 101
第三节 脏腑病辨证 103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 105
第十章 养生、防治、康复 110
第一节 养生 110
第二节 预防 112
第三节 治则 113
第四节 康复 115
第二部分 中药学 117
第一篇 总论 117
绪论 117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20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24
第一节 产地 124
第二节 采收 124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126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26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126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128
概说 128
第一节 四气 128
第二节 五味 129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30
第四节 归经 131
第五节 毒性 132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134
第六章 用药禁忌 135
第七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137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137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137
第二篇 各论 140
第八章 解表药 140
概说 140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141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144
第九章 清热药 147
概说 147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48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150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151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53
第五节 清虚热药 155
第十章 泻下药 157
概说 157
第一节 攻下药 157
第二节 润下药 159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160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162
概说 162
第一节 祛风湿散寒药 163
第二节 祛风湿清热药 164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166
第十二章 化湿药 168
概说 168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171
概说 171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171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173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75
第十四章 温里药 177
概说 177
第十五章 理气药 181
概说 181
第十六章 消食药 186
第十七章 驱虫药 189
第十八章 止血药 191
概说 191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192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193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194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195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197
概说 197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198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200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201
第四节 破血消癥药 202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205
概说 205
第一节 化痰药 206
第二节 止咳平喘药 208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212
概说 212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212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214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216
概说 216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216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218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221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224
概说 224
第一节 补气药 225
第二节 补阳药 229
第三节 补血药 234
第四节 补阴药 236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241
概说 241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242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242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244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246
第二十七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248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250
主要参考书目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