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讲堂实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灿东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17197953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近年来,《中医诊断学》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思维的缺失,中医学整体、动态的诊断理论与方法被机械、静止的还原分析的方法所取代,正因如此,李老师立足中医辨证思维规律,强调整体观念对四诊和辨证的指导,能够保证本书“是中医诊断学”而非“像中医诊断学”。

绪论 1

一、何谓中医诊断学 1

二、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2

(一)原始阶段 2

(二)奠基阶段 3

(三)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阶段 3

(四)丰富发展阶段 4

(五)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启示 5

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6

(一)诊法 6

(二)诊病 9

(三)辨证 9

(四)病历 11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2

(一)司外揣内 12

(二)见微知著 13

(三)以常衡变 13

(四)因发知受 14

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4

(一)整体审察 14

(二)诊法合参 15

(三)病证结合 16

(四)动静统一 16

六、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17

(一)由大到小 17

(二)举一反三 17

(三)注重实践 18

第一章 望诊 20

一、什么是望诊 20

二、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0

(一)望诊的方法 20

(二)望诊的注意事项 22

第一节 全身望诊 24

一、望神 24

(一)神的概念 24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25

(三)望神的主要内容 26

(四)望神的注意事项 33

二、望色 34

(一)望色的原理 35

(二)常色 36

(三)病色 38

三、望形 46

(一)望形诊病的原理与意义 46

(二)望形体的内容 46

四、望态 49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 49

(二)阴证和阳证 49

(三)特殊姿态 50

(四)异常动作 51

第二节 局部望诊 51

一、望头面 52

(一)望头 52

(二)望发 54

二、望五官 56

望目 56

三、望颈项 58

(一)瘿瘤 58

(二)项强 58

四、望躯体 59

(一)桶状胸 59

(二)鸡胸、龟背、罗圈腿 59

(三)臌胀 60

五、望皮肤 60

(一)斑疹 61

(二)白? 62

(三)水痘 62

(四)湿疹 63

六、望排出物 64

七、望小儿指纹 65

(一)概念 65

(二)望小儿指纹的原理 65

(三)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66

(四)正常小儿指纹 66

(五)病理小儿指纹 66

第三节 舌诊 67

一、舌的形体结构 67

二、舌诊的原理 68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0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71

(一)舌诊的内容 71

(二)正常的舌象 72

五、望舌质 73

(一)望舌神 73

(二)望舌色 74

(三)望舌形 76

(四)望舌态 80

六、望舌苔 82

(一)望苔质 82

(二)望苔色 86

七、望舌下络脉 87

第二章 闻诊 89

第一节 听声音 89

一、正常的声音 90

二、病变的声音 91

(一)发声 91

(二)语言的异常 93

(三)呼吸的异常 95

(四)咳嗽 96

(五)呕吐 98

(六)呃逆 99

(七)嗳气 100

(八)太息 100

(九)喷嚏 101

(十)肠鸣 101

第二节 嗅气味 101

第三章 问诊 103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103

一、问诊的意义 103

二、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05

(一)问诊的方法 105

(二)问诊应该遵循的原则 106

(三)问诊的过程 106

(四)问诊的注意事项 107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107

一、一般情况 108

二、主诉 108

三、现病史 110

(一)发病情况 110

(二)诊疗经过 110

(三)病变的过程 110

(四)现在症 110

四、既往史 111

五、个人生活史 111

六、家族史 112

第三节 问现在症 112

一、问寒热 113

(一)恶寒发热 114

(二)但寒不热 114

(三)但热不寒 114

(四)寒热往来 116

二、问汗 117

(一)有汗无汗 117

(二)特殊汗出 118

(三)局部汗出 119

三、问疼痛 120

(一)疼痛的性质 121

(二)疼痛的部位 122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123

(一)头晕 123

(二)胸闷 124

(三)心悸 125

(四)胁胀 125

(五)脘痞、腹胀 125

(六)身重 126

(七)身痒 126

(八)麻木 126

(九)拘挛 126

五、问耳目 127

(一)问耳 127

(二)问目 127

六、问睡眠 128

(一)失眠 129

(二)嗜睡 130

七、问饮食口味 130

(一)问口渴与饮水 130

(二)问食欲与食量 131

(三)问口味 133

八、问二便 133

(一)问大便 133

(二)问小便 135

九、问经带 137

十、问小儿 138

第四章 切诊 139

第一节 脉诊 139

一、脉诊的原理 141

二、诊脉的部位 142

(一)诊脉的部位 142

(二)独取寸口 143

三、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4

(一)诊脉的方法 144

(二)诊脉的注意事项 147

四、脉象要素 148

五、正常脉象 150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150

(二)正常脉象的影响因素 150

(三)平脉的解剖差异 151

六、病理脉象 152

(一)浮脉与沉脉 152

(二)迟脉和数脉 156

(三)虚脉和实脉 159

(四)长脉和短脉 160

(五)洪脉与细脉 161

(六)滑脉和涩脉 163

(七)弦脉和紧脉 165

(八)促脉、结脉和代脉 166

七、脉象的相兼、类比以及真脏脉 169

(一)脉象的相兼 169

(二)脉象的类比 170

(三)真脏脉 171

八、诊妇人脉和小儿脉 172

九、脉诊的意义及临床运用 172

第二节 按诊 173

一、诊寒热 174

(一)诊额部 174

(二)诊手足 174

(三)诊局部 174

二、诊润燥 174

三、按疼痛 174

四、按肿胀 175

(一)肌肤肿胀 175

(二)腹部肿胀 175

五、按肿块 175

(一)按颈部 175

(二)按乳房 175

(三)按腹部 176

(四)按疮疡 176

六、特殊部位按诊 176

(一)按虚里 176

(二)诊尺肤 176

(三)按腧穴 176

第五章 八纲辨证 177

一、何谓八纲 177

二、何谓八纲辨证 178

三、八纲辨证的意义 178

第一节 八纲的基本证 179

一、表里辨证 179

(一)表证 180

(二)里证 181

(三)半表半里证 182

(四)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183

二、寒热辨证 184

(一)寒证 184

(二)热证 186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 187

(四)寒热真假 189

三、虚实辨证 191

(一)实证 191

(二)虚证 192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 194

(四)虚实真假 195

四、阴阳辨证 197

第二节 八纲的关系 198

一、证的相兼 199

(一)表实寒证和表实热证 200

(二)里实寒证与里实热证 200

(三)里虚寒证和里虚热证 201

二、证的错杂 201

(一)表里错杂证 201

(二)寒热错杂证 203

(三)虚实错杂证 204

三、证的转化 205

(一)表里转化 205

(二)寒热转化 206

(三)虚实转化 207

第六章 病性辨证 209

一、何谓病性辨证 209

二、病性辨证的内容 210

第一节 病因辨证 210

一、风淫证 210

二、寒淫证 212

三、暑淫证 212

四、湿淫证 213

五、燥淫证 214

六、火淫证 214

第二节 阴阳虚损辨证 215

一、阳虚证 215

二、阴虚证 217

三、亡阳证 217

四、亡阴证 218

第三节 气血辨证 220

一、气病辨证 220

(一)气虚证 221

(二)气陷证 222

(三)气不固证 224

(四)气脱证 224

(五)气滞证 225

(六)气逆证 227

(七)气闭证 229

二、血病辨证 232

(一)血病虚证 232

(二)血病实证 235

三、气血同病辨证 242

(一)气不摄血证 243

(二)气随血脱证 244

第四节 津液辨证 246

一、津液亏虚证 246

(一)概念 246

(二)病因 246

(三)临床表现 247

二、痰证 249

(一)概念 249

(二)病因 249

(三)临床表现 250

三、饮证 252

(一)概念 252

(二)病因 252

(三)临床表现 252

四、水停证 254

(一)概念 254

第七章 病位辨证 256

第一节 脏腑辨证 256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261

心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症状 261

心的虚证 263

(一)心血虚证 263

(二)心阴虚证 264

(三)心气虚证 266

(四)心阳虚证 267

(五)心阳虚脱证 269

心的实证 272

(六)心火亢盛证 272

(七)心脉痹阻证 273

(八)痰蒙心神证 277

(九)痰火扰神证 279

(十)瘀阻脑络证 280

(十一)小肠实热证 281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282

肺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症状 282

肺的虚证 283

(一)肺气虚证 284

(二)肺阴虚证 284

肺的实证 287

(三)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 287

(四)肺热炽盛证 292

(五)痰热壅肺证 293

(六)寒痰阻肺证 294

(七)饮停胸胁证 295

(八)风水搏肺证 296

大肠的病证 297

(九)大肠湿热证 297

(十)肠热腑实证 299

(十一)肠燥津亏证 299

(十二)虫积肠道证 299

三、脾与胃病辨证 300

脾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症状 301

脾的虚证 303

(一)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 303

脾的实证 305

(二)湿热蕴脾证 305

(三)寒湿困脾证 306

胃的病证 307

(四)胃气虚证 307

(五)胃阳虚证 308

(六)胃阴虚证 309

(七)寒滞胃脘证 310

(八)胃热炽盛证 311

(九)食滞胃脘证 312

四、肝与胆病辨证 315

肝的虚证 316

(一)肝血虚证 316

(二)肝阴虚证 317

肝的实证 318

(三)肝郁气滞证 318

(四)肝火炽盛证 319

(五)肝阳上亢证 322

(六)肝风内动证 324

1.肝阳化风证 325

2.热极生风证 326

3.阴虚动风证 326

4.血虚生风证 327

(七)寒滞肝脉证 328

(八)胆郁痰扰证 329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330

肾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症状 330

(一)肾阳虚证 333

(二)肾虚水泛证 335

(三)肾阴虚证 336

(四)肾精不足证 337

(五)肾气不固证 338

(六)肾不纳气证 340

(七)膀胱湿热证 341

六、脏腑兼病辨证 342

(一)心肾不交证 345

(二)心肾阳虚证 347

(三)心肺气虚证 347

(四)心脾两虚证 347

(五)心肝血虚证 349

(六)脾肺气虚证 349

(七)肺肾阴虚证 349

(八)肝火犯肺证 349

(九)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 350

(十)肝胆湿热证 351

(十一)肝肾阴虚证 353

(十二)脾肾阳虚证 353

第八章 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 360

一、整体观念 360

二、因发知受 363

三、取类比象 365

四、定性为主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