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引言 1
第一章 正当性的提出:概念和分析框架 3
第一节 正当性概念的基本问题 3
一、正当性概念解读 3
二、正当性的历史发展 5
三、现代政治制度正当性的两个维度 8
四、司法制度正当性的两个维度 15
第二节 刑事程序的正当性 16
一、刑事诉讼程序中价值层面的实现 17
二、刑事诉讼的程序中合理性的展开 21
三、程序正当性与正当程序、程序正义的辨析 22
第三节 刑事庭审调查的正当性展开 26
一、庭审调查之功能 26
二、庭审调查的基本原则 29
第二章 正当性的演进:刑事庭审调查制度的历史发展 37
第一节 西方刑事庭审调查模式的历史演进 37
一、神判证据方式与弹劾式诉讼模式 37
二、大陆法系庭审调查模式演变:从纠问式到职权讯问模式 39
三、对抗式庭审模式的发展和交叉询问制度的形成 45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庭审调查模式的发展 48
第二节 当代庭审调查模式正当性比较 48
一、当事人推进式庭审调查 49
二、法官职权式庭审调查 53
三、混合式庭审调查 57
四、正当性评述 59
第三节 中国刑事庭审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62
一、古代中国案件审理方式 62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刑事庭审调查 6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事庭审调查制度 67
四、我国现阶段刑事庭审调查制度概述 71
第三章 结构的正当性:庭审调查各方权责的合理配置 73
第一节 公诉人庭审权责的调整 73
一、由“法官面前的法官”到“法官面前的当事人” 74
二、公诉人法律监督者角色的弱化和控方角色的强化 75
第二节 被告人庭审权利与义务的完善 77
一、被告人庭审调查中的地位 78
二、质证权 82
三、其他重要的庭审调查权利 85
第三节 法庭庭审控制权与调查权的改进 89
一、法院的庭审指挥权运用方式 90
二、法官职权调查的行使边界 94
第四节 辩护人权责的完善 100
一、现代辩护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100
二、刑事司法中辩护人权利的完善 104
第五节 被害人庭审权利的退与进 108
一、关于刑事庭审制度中被害人诉讼地位的两种争论 109
二、被害人在刑事庭审中“当事人”身份的合理退却 110
三、庭审调查中被害人地位的抑制和被害人在量刑程序以及实体补偿上的加强 114
第四章 过程的正当性:庭审调查顺序的优化设置 119
第一节 庭审调查制度的多样设计 120
一、对程序分流理论基础的正当性反思 120
二、庭审调查程序分流的制度设计:审前答辩或协商认罪 124
三、各种审判程序样态的庭审调查 129
第二节 庭审强制讯问制度的重置 130
一、法治程序下的讯问被告人制度概述 131
二、庭审询问(讯问)被告人程序的比较法考察 132
三、混合还是混淆——我国庭审讯问制度的偏离 137
四、庭审讯问与沉默权 142
五、讯问被告人程序的重置 144
第三节 轮流质证制度的优化 146
一、交叉询问为主的质证模式之选择 146
二、我国轮流质证制度适用中的问题 150
三、将我国轮流质证制度改造为交叉询问制度 152
第四节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155
一、法官对证人出庭申请的裁断 155
二、证人出庭作证的具体程序 157
三、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配套制度 163
四、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70
第五节 简易程序的审理和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机制的发展 171
一、简易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 172
二、简易程序启动的主体与阶段 176
三、合议庭审理简易案件的要点 177
四、集中审理模式的宜与忌 179
五、浦东新区法院适用轻刑快审的情况及程序展望 181
第六节 法庭审理中量刑程序的展开 183
一、量刑建议的性质——是独立之诉还是参考建议 184
二、量刑事实的查明——严格证明还是自由证明 187
三、量刑程序的结构——控辩对抗还是协作参与 190
四、镶嵌式的量刑听证程序模式之设计 192
第五章 规则的正当性:证据审查与采信方法的完善 195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和我国证据规则体系的建立 195
一、证据裁判原则是现代证据制度的基石 195
二、我国证据裁判原则与证据规则的建立 200
第二节 证人证言的采信 204
一、证人证言的规范特征 204
二、证人证言审查的一般规则 206
三、各种特殊证言的审查 207
四、被害人陈述的审查 210
五、国家机关出具的意见和说明 212
第三节 证据排除或证据禁止规则的适用 216
一、证据排除规则释义 216
二、证据禁止规则解读 218
三、关于证据排除的理论争论 221
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程序展开 222
第四节 传闻证据规则的引入 224
一、传闻证据规则概述 224
二、传闻证据规则的规范内涵 227
三、传闻证据规则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230
第五节 意见证据规则的运用 231
一、立法现状 232
二、意见证据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理解和适用 233
三、我国意见证据规则的完善 241
参考文献 246
后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