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1
一、图书分类与教学分科 2
二、区分“学理”和“致用”的尝试 8
三、国学可否例外或“独立”? 11
史学的履迹 21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21
一、《山海经》在清代学统中的沉浮 22
二、民国学者对《山海经》的不同认知 29
三、余论:学术传统的中断与更新 35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 42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 54
学术与社会视野下的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编书之余的一些反思 84
前瞻与开放的尝试:《新史学》七年(1990—1996) 98
一、办刊取向与栏目形式 98
二、新领域、新视角与新诠释 106
反思与展望 121
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 121
一、从“对手方”视角看既存近代中国研究 121
二、发现在中国的历史 128
解读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关于近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简单反思 136
让思想回归历史: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点反思 147
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开放型新史学 159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 181
一、近代中国的变与不变 182
二、学术传统的中断与传承 190
三、前后左右治史:史料与理论的互补 195
四、见之于行事:浅议史学表述 204
研讨的取向 211
新旧之间: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及“失语”群体 211
民国史研究的“倒放电影”倾向 221
知常以观变:从基本处反思民国史研究 226
一、充分认识五千年之大变 227
二、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231
三、余论 235
历史记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239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历史记忆中的断裂 241
二、历史的“再造”:修改五四历史记忆的一次尝试 243
三、五四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255
陈寅恪的史料解读与史学表述臆解 262
一、史料与历史诠释 263
二、史料与表述 270
史义的探索 281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 281
学术“对手方”与专业知识的建构——傅斯年先生的启示 295
往昔非我:训诂、翻译与历史文本解读 304
一、引言:郢书燕说的启示 304
二、训诂与翻译 307
三、观空与观时的互动 315
相异相关的往昔:史学的个性与通性 326
一、历史的“不共相”:承认往昔的独特性 328
二、个性、共性与通性 334
三、小结 343
非碎无以立通:试论以碎片为基础的史学 345
一、言有枝叶:直面历史的断裂和片段特性 346
二、以碎立通:收拾一地散碎的文辞 352
三、余论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