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
一、问题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7
第二节 文献述评 11
一、关于职业获得相关研究的综述 12
二、最直接的职业地位获得的相关研究 18
三、关于“大学生职业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
四、关于职业获得研究的新趋势 22
五、大学生职业获得研究关注点转变:从制度、观念到家庭背景与学习成就 26
六、大学生职业获得机制中的学习成就探索 29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与基本思路 32
一、研究假设 32
二、研究思路 35
第四节 概念和框架 36
一、概念界定 36
二、概念辨析 39
第五节 研究方法 45
一、资料收集方法 45
二、数据分析方法 50
第六节 文章结构与内容 52
第一章 学习成就及其现实功用 54
第一节 学业成就的内涵以及现实指向 54
一、传统的“学业成就”概念及其功能的放大 54
二、当下对学业成就及其功能的解释 58
三、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学业成就 59
四、主体全面发展视野下的学业成就 61
第二节 学习成就的基本形态及其内部结构 65
一、学习成就的形成 65
二、学业性成就及其地位、作用 66
三、符号性成就及其地位、作用 67
四、交往性成就及其地位、作用 69
五、三种成就在同一概念下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71
第三节 学习成就的现实功用 73
一、“学习成就”的时代意蕴 73
二、学习的真实力量 75
三、学习成就与职业、生活和终身幸福 78
四、从职业获得的视角理解学习成就 79
五、三种不同形态的学习成就与职业获得 83
六、学习成就比人力资本在解释大学生职业获得方面更具优势 84
第二章 学习成就内部关系分析 86
第一节 学习成就测量及其描述性统计 86
一、学习成就的具体类型 86
二、学业性成就的测量及其描述性统计 90
三、符号性成就的测量及其描述性统计 95
四、交往性成就测量及描述性统计 100
第二节 研究假设与分析策略 108
一、研究假设 108
二、分析策略 109
第三节 分析结果与发现 110
一、各类型学习成就内部关系分析 110
二、不同类型学习成就之间关系分析 119
三、发现 121
第三章 学习成就与先赋性因素对大学生初职获得影响的整体描述 123
第一节 研究变量 123
一、学习成就变量 123
二、先赋性因素测量与描述性统计 123
三、大学生初职获得测量与描述性统计 130
第二节 分析策略 135
一、分析步骤 135
二、数据分析方法 136
第三节 分析结果与发现 137
一、学习成就与先赋性因素关系分析 137
二、学习成就对初职收入的整体影响 143
三、学习成就对初职单位类型的整体影响 147
四、学习成就对初职工作地点的整体影响 152
五、发现 155
第四章 对不同群体大学生职业获得影响的比较分析 161
第一节 分析策略 161
第二节 分析结果 162
一、学习成就对男、女大学生初职获得影响分析 162
二、学习成就对不同户籍大学生初职获得影响分析 176
三、学习成就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初职获得比较分析 191
第三节 发现与讨论 210
一、发现 210
二、讨论:多重分割下的理工农医类专业农业户口女大学生 213
第五章 研究结论 215
第一节 基本结论 215
一、学习成就对大学生初职获得影响的整体分析 215
二、学习成就在不同大学生群体初职获得中作用的比较 217
三、大学生初职获得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及其与学习成就的关系 219
第二节 值得关注的现象 221
一、专业性知识技能与通识性知识技能作用的比较 221
二、符号性成就作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24
三、交往性成就作用的相对次要性及复杂性 225
第三节 理论观点 227
一、学习成就的意义:超越与服从 227
二、大学生初职获得机制 228
第六章 思考与建议 231
第一节 大学生主体选择的可行路径 231
一、始于心理认知层面的行为方式转变 231
二、基于反思性监控的微观情境营造 232
三、有限理性下的学习成就构建策略 233
第二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可择方向 234
一、增强通识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获得的贡献能力 235
二、挖掘专业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获得的专有意义 235
第三节 社会相关政策完善的可备参考 237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大学生职业获得:科学助推城镇化进程与户籍制度改革 237
二、社会阶层与大学生职业获得:从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做起的教育公平 238
第四节 贡献与创新点 239
第五节 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240
参考文献 241
附录 251
附录1:调查问卷 251
附录2:访谈提纲 256
后记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