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1
第一篇 建置 1
第一章 建置沿革 1
第一节 “太和”称谓渊源 1
第二节 建国前的太和地区 1
第三节 建国后的行政区划 2
第二章 行政村 自然村 4
第二篇 自然地理 10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10
第一节 地质 10
第二节 地貌 10
第二章 河流 11
第一节 头陂溪流 11
第二节 白山溪流 11
第三节 大源溪流 11
第四节 罗布洞溪流 12
第三章 土壤 12
第一节 土壤基本情况 12
第二节 土壤养分 19
第四章 气候 21
第一节 气温 21
第二节 降雨 21
第三节 日照 22
第四节 风 22
第五章 自然资源 24
第一节 水资源 24
第二节 矿物资源 25
第三节 生物资源 25
附录:太和地区药用资源名录 27
第四节 土地资源 29
第六章 自然灾害 29
第一节 风灾 29
第二节 水灾 30
第三节 冻害 30
第四节 旱灾 31
第五节 水稻病虫害 31
第六节 其它 32
第三篇 人口 33
第一章 人口来源及变动 33
第一节 人口来源 33
第二节 人口变动 38
第三节 姓氏分布 39
第二章 人口结构 42
第一节 性别结构 42
第二节 职业结构 43
第三节 年龄结构 43
第四节 民族结构 45
第五节 文化结构 46
第三章 计划生育 46
第一节 概述 46
第二节 计划生育管理机构 46
第三节 计划生育制度 47
第四篇 农业 49
第一章 建国前农业沿革 49
第一节 踏荒垦耕 49
第二节 土地私有 49
第三节 农业生产状况 50
第二章 建国后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50
第一节 土地改革 50
第二节 合作化 51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 51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股份制 53
第三章 种植业 53
第一节 粮食 53
第二节 油料 54
第三节 杂粮 54
第四节 蔬菜 54
第五节 蔗类 55
第六节 水果类 55
第七节 其他经济作物 55
第四章 养殖业 57
第一节 家畜 57
第二节 家禽 59
第三节 珍禽 60
第四节 渔业 60
第五节 养蛇业 61
第六节 兽医 61
第五章 水利 61
第一节 建国前的水利概况 61
第二节 建国后的水利设施建设 62
第三节 电动排灌 65
第四节 综合利用 67
第六章 耕作制度与生产资料 67
第一节 土地调整与土地平整 67
第二节 地力 67
第三节 种子 68
第四节 农机具 69
第五节 肥料 69
第六节 农药 69
第七节 水稻耕作 70
第八节 水稻、花生候期 71
第七章 土地管理 72
第一节 建国前的土地私有制 72
第二节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72
第三节 国土所 72
第八章 农业科研 73
第一节 科技机构 73
第二节 科技活动 73
第三节 发展“三高”农业 74
第四节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75
第五节 咨询服务站 75
第五篇 林业 81
第一章 山林概况 81
第一节 建国前山林私有 81
第二节 建国后山林权属与分布 81
第二章 造林 87
第一节 育苗 87
第二节 造林 87
第三章 营林 护林 管理 88
第一节 营林 88
第二节 护林 89
第三节 林业管理 90
第四章 果树 92
第一节 建国前果树概况 92
第二节 建国后果树发展状况 92
第六篇 工商业 93
第一章 工业 93
第一节 建国前太和地区的工业概况 93
第二节 建国后太和地区的工业发展状况 93
第三节 省市区驻太和企事业单位 98
第二章 商业 99
第一节 建国前太和地区圩市沿革 99
第二节 建国前太和圩商业概况 100
第三节 建国后的商业调整 100
第四节 太和供销社 101
第五节 合作商店 103
第六节 镇村商业 103
第七节 个体工商业 103
第八节 工商行政管理 106
第七篇 财税 金融 107
第一章 财税 107
第一节 建国前财税概况 107
第二节 建国后财税概况 107
第二章 金融 109
第一节 货币 109
第二节 银信业务 110
第八篇 交通 邮电 112
第一章 公路 112
第一节 建国前的公路建设 112
第二节 建国后的公路建设 113
第三节 桥梁 114
第二章 运输 交通管理 114
第一节 建国前的运输概况 114
第二节 建国后的运输状况 115
第三节 交通管理 115
第三章 邮政 电话 117
第一节 建国前的邮政概况 117
第二节 建国后的邮政状况 117
第三节 电话 119
第九篇 镇村建设 120
第一章 民宅建设 120
第一节 建国前的民宅建设 120
第二节 建国后的民宅建设 121
第二章 镇村公房建设 121
第一节 建国前的公房建设 121
第二节 建国后的镇村公房建设 122
第三节 教育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123
第三章 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124
第一节 医疗设施 124
第二节 环境卫生设施 124
第四章 水电设施建设 124
第一节 自来水 124
第二节 供电 125
第五章 市政建设 12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25
第二节 公共设施 125
第三节 路街巷 126
第六章 商住楼建设 130
第一节 商业铺房 130
第二节 商品房 130
第三节 城镇建设开发公司 131
第十篇 中国共产党太和地方组织 132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太和地方组织的活动 132
第一节 建国前共产党的活动 132
第二节 建国后党的建设 133
第二章 基层党组织及主要负责人 134
第一节 党委及主要负责人更迭 134
第二节 基层支部及主要负责人更迭 139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及党委常设机构 144
第十一篇 政权 146
第一章 建国前的乡民议会和府衙 146
第一节 建国前的乡民参议会概况 146
第二节 建国前的府衙 147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148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机构与职能 148
第二节 人民代表的产生 148
第三节 人民代表行使职权 149
第四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概况 149
第三章 建国后的人民政权及负责人更迭 150
第一节 建政 150
第二节 各时期政权称谓及负责人更迭 151
第三节 镇政府机构设置 155
第四节 各行政村及负责人更迭 156
第十二篇 其他党派 群众团体 163
第一章 其他党派 163
第一节 国民党 163
第二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 163
第二章 群众团体 164
第一节 工会 164
第二节 农民协会 164
第三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165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166
第五节 侨联会 167
第六节 工商业联合会 167
第七节 卫生工作者协会 167
第八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 168
第九节 科学技术协会 168
第十节 残疾人联合会 168
第十一节 计划生育协会 168
第十二节 老年人协会 169
第十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169
第十四节 宗教组织 169
第十三篇 民政 司法 170
第一章 民政 170
第一节 民政机构 170
第二节 优抚 170
第三节 社会救济 171
第四节 社会福利 171
第五节 婚姻登记 171
第六节 殡葬 171
第二章 司法 172
第一节 建国前的民事调解 172
第二节 建国后的调解机构 173
第三节 法庭 173
第四节 法制宣传教育 174
第五节 司法所 174
第六节 私证 175
第七节 经济合同管理 176
第十四篇 公安 177
第一章 社会治安 177
第一节 建国前的社会治安 177
第二节 建国后的社会治安 178
第二章 治安机构 179
第一节 清代的官管民治 179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社会治安机构 180
第三节 建国后的公安机构与治安管理 181
第三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82
第一节 机构 182
第二节 群防群治 183
第三节 交通安全管理 183
第十五篇 军事 184
第一章 兵役 民兵 184
第一节 建国前的壮丁 184
第二节 建国后的兵役 184
第三节 民兵 186
第二章 兵事 187
第一节 三元里抗英 187
第二节 周春起义 187
第三节 阻击英法联军 187
第四节 保护广州起义军 188
第五节 抗日救亡 188
附录:日军侵占太和期间的暴行录 189
第六节 迎接解放 189
第七节 肃清匪特 巩固政权 190
第十六篇 文化 191
第一章 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191
第一节 建国前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191
第二节 建国后的文化活动概况 193
第二章 习俗文化 194
第一节 帖式 194
第二节 对联 195
第十七篇 教育 199
第一章 小学教育 199
第一节 建国前的小学教育概况 199
第二节 建国后的小学教育状况 200
第三节 幼儿教育 201
第二章 中学教育 202
第一节 广州市第七十七中学 202
第二节 广州市第一一五中学 202
第三节 太和镇中学 203
第四节 太和镇第二中学 203
第三章 成人教育 203
第一节 扫除文盲 203
第二节 农业中学 204
第三节 业余教育 204
第四节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04
第五节 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05
第六节 教育管理 205
第十八篇 体育 212
第一章 群众体育 212
第一节 建国前的民间体育活动 212
第二节 建国后的群众体育活动 212
第三节 体育运动领导机构 213
第二章 学校体育 213
第一节 场地建设及项目 213
第二节 参加市、区历届各项比赛实绩 214
第十九篇 医药 卫生 217
第一章 医药 217
第一节 建国前的医药概况 217
第二节 建国后医药事业的发展 217
第三节 农村合作医疗 218
第二章 卫生防疫 219
第一节 建国前的传染病概况 219
第二节 建国后的卫生防疫措施 219
第三节 卫生管理 220
第四节 环境保护 220
第三章 保健 221
第一节 妇幼保健 221
第二节 卫生保健 221
第二十篇 人民生活 223
第一章 服饰 223
第一节 男服 223
第二节 女服 224
第二章 发式帽式与鞋屐 224
第一节 发式与帽式 224
第二节 鞋屐 225
第三章 饮食 226
第一节 建国前的饮食 226
第二节 建国后的饮食 226
第四章 住宅与环境 226
第一节 住宅 226
第二节 环境 227
第五章 用具 227
第一节 生活用具 227
第二节 劳动工具 227
第三节 交通工具 228
第四节 家居设施 228
第五节 雨具 228
第二十一篇 风俗 230
第一章 传统节日 230
第一节 春节 230
第二节 其他节日 231
第二章 婚姻 232
第一节 娶 232
第二节 嫁 233
第三节 离婚 233
第三章 丧葬 234
第一节 丧事 234
第二节 墓葬 234
第四章 其他喜庆习俗 235
第一节 寿辰 235
第二节 满月 235
第三节 开学 236
第四节 入伙 236
第五节 上灯 236
第六节 开业 236
第七节 上马酒与落马酒 236
第八节 认契 237
第九节 参军 237
第五章 劣习 237
第一节 吸毒 237
第二节 赌博 238
第三节 卖淫嫖娼 238
第四节 纳妾 238
第五节 弃婴 238
第六节 迷信 238
第二十二篇 华侨 239
第一章 华侨及港澳台同胞 239
第一节 华侨起源 239
第二节 华侨概况 239
第二章 侨务工作 240
第一节 侨务机构 240
第二节 华侨、港澳台同胞支持家乡建设情况统计表 240
第二十三篇 地名考 241
第一章 史源性地名 241
第一节 “太和”由来 241
第二节 兴丰与穗丰 241
第三节 其他村名 242
第二章 环境象形性地名 245
第一节 兴丰村辖内 245
第二节 穗丰村辖内 246
第三节 白山村辖内 248
第四节 米龙村辖内 249
第五节 和龙村辖内 249
第六节 大源村辖内 249
第七节 头陂村辖内 250
第八节 谢家庄村辖内 252
第三章 以姓氏作地名 252
第二十四篇 文物 古迹 254
第一章 古文化遗存与遗址 254
第一节 古文化遗存 254
第二节 遗址 255
第二章 旧址 257
第一节 联升社学 257
第二节 沙亭北帝庙 259
第三节 二社公所 260
第三章 文物 260
第一节 怀王周春遗物 260
第二节 龙图碗碟 260
第三节 抗英大刀 260
第四节 明代古砖 261
第四章 墓葬 261
第一节 简文会状元墓 261
第二节 伍菊溪墓 263
第三节 张敬石墓 263
第四节 寒食孤魂墓 263
第五节 太和乡抗战殉国同胞纪念碑 263
第六节 周春墓 264
第五章 石刻 264
第一节 太和市联升社学序 264
第二节 联升社学重修碑记 265
第三节 修建碑记 266
第四节 东平社学碑记 269
第五节 九善堂碑 271
第六节 钟镛社学遗刻 272
第七节 疏治白山洞河碑记 272
第八节 六乡陂碑记 273
第六章 祠堂 书院 275
第一节 谢氏大宗祠 275
第二节 还清谢公祠 276
第三节 许氏宗祠 277
第四节 炳客陈公祠 277
第五节 其他宗祠 277
第六节 书院 281
第七章 其他 282
第一节 “花红”稿 282
第二节 状稿 282
第三节 奖状 283
第四节 钟镛社学理事 283
第五节 清代古对 284
第六节 古树 285
第二十五篇 民间传说 286
第一章 传说 286
第一节 “金龟”跌落石湖潭 286
第二节 大官路 286
第三节 老虎窿 287
第四节 三都四富 287
第五节 武秀才许良展 287
第二章 民间杂记 288
第一节 迎新戏对 288
第二节 宋湘应对 288
第三节 夫妻同终 288
第四节 十八守贞 288
第二十六篇 诗歌 谚语 289
第一章 诗歌 289
第一节 民谣 289
第二节 诗一首 289
第二章 谚语 歇后语 290
第一节 气象谚语 290
第二节 农业谚语 290
第三节 治家格言 291
第四节 歇后语 291
第二十七篇 人物 293
第一章 革命烈士 293
第一节 张冠雄 293
第二节 肖光星 293
第三节 陈光照 294
第四节 谢雨金 295
第五节 烈士英名录 295
附录:邓兆南就义 296
第二章 历史人物 296
第一节 谢世恩 296
第二节 谢廷选 297
第三节 周春 297
第四节 周社福 299
第五节 谢活荣 300
第六节 其他历史人物 300
第三章 当代人物 302
第一节 军队团级以上职务干部 302
第二节 地方县处级以上职务干部 302
第三节 学者 工程师 艺人 304
编后话 305
编纂资料来源 306
编审后记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