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3
1.2.1 理论意义 3
1.2.2 实践价值 4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5
1.4 研究方法 8
1.5 创新点 9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11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2.1.1 金融深化理论 11
2.1.2 银行稳定理论 13
2.1.3 信息经济学理论 16
2.1.4 行为金融学理论 17
2.2 与论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19
2.2.1 国外研究综述 19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2.2.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26
2.3 金融开放的银行稳定新内涵与相关概念辨析 28
2.3.1 对稳定的理解 28
2.3.2 银行稳定内涵的界定 28
2.3.3 金融开放下银行稳定的新内涵 31
2.3.4 与银行稳定相关的概念辨析 32
2.4 本章小结 35
第3章 开放条件下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 37
3.1 我国银行业开放的进程 37
3.2 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事件 41
3.3 我国未发生系统性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 44
3.3.1 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 44
3.3.2 资本账户尚未实现完全开放 46
3.3.3 国家信用的隐性支持 47
3.4 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 48
3.5 本章小结 49
第4章 开放的银行体系自身因素及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 51
4.1 资产负债错配与银行稳定 51
4.2 货币错配与银行稳定 53
4.3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与银行稳定 56
4.4 流动性与银行稳定 57
4.5 公司治理与银行稳定 58
4.6 本章小结 66
第5章 开放的外源性因素及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 68
5.1 金融自由化因素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 68
5.1.1 利率自由化与银行稳定 68
5.1.2 银行混业经营与银行稳定 72
5.1.3 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与银行稳定 75
5.1.4 外资银行进入与银行稳定 76
5.2 发展环境因素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 79
5.2.1 金融创新环境与银行稳定 79
5.2.2 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与银行稳定 80
5.3 本章小结 80
第6章 开放的信息因素及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 82
6.1 对信息的理解 82
6.2 信息扩散的银行危机传染 83
6.2.1 时间层面的银行危机传染 83
6.2.2 空间层面的银行危机传染 85
6.2.3 银行危机时空维度传染的信息扩散特征 90
6.3 市场参与主体认知与银行危机传染 94
6.3.1 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市场参与主体认知与银行危机 94
6.3.2 信息不对称与预期条件下市场参与主体认知与银行危机 96
6.4 构建基于信息空间的银行稳定系统 99
6.4.1 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 101
6.4.2 信息空间理论对银行稳定分析的适用性 102
6.4.3 引入信息空间理论的银行稳定机制的构建 104
6.5 本章小结 106
第7章 我国银行稳定的测算与实证 108
7.1 我国银行稳定的数据表征 108
7.2 银行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24
7.2.1 银行稳定评价原则 124
7.2.2 银行稳定量化及指标选择依据 124
7.3 我国银行稳定程度的测算 129
7.3.1 银行内在稳定指数测算 130
7.3.2 其他因素与银行内在稳定关系的考量 137
7.3.3 我国银行稳定程度的综合测算 142
7.4 本章小结 147
第8章 维护我国银行稳定的保障机制 149
8.1 加强银行内在稳定的基础 150
8.1.1 发展多层次多元化业务 150
8.1.2 强化银行内部治理 151
8.1.3 有效化解不良资产 153
8.2 强化对外源性风险的防控 154
8.2.1 防范利率与汇率风险 154
8.2.2 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监管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156
8.3 加强银行信息披露 157
8.3.1 提高银行信息披露水平 157
8.3.2 监管部门加强信息披露管理 158
8.3.3 加强信息技术开发 159
8.4 建立稳定良好的银行运营环境 160
8.4.1 建设信用文化体系 160
8.4.2 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 161
8.4.3 完善银行业市场退出机制 162
8.5 本章小结 163
第9章 结论及展望 164
9.1 研究结论 164
9.2 研究不足及展望 166
附录: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168
参考文献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