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家庭、家人和少年时代 2
福建师专附中点滴 16
复旦大学八年(上) 32
复旦大学八年(下) 61
进文学所,去搞“四清” 74
1966年的日记 90
恋爱、结婚和孩子 133
“干校”生活点滴 144
“干校”后期的部分家书 160
蹉跎岁月:1972—1975 184
《文学评论》复刊筹备 188
多重震荡的1976年 193
《文学评论》正式复刊 198
早期文章、笔名和稿费 205
新时期:文代会暨作代会 212
三位亲人相继去世 219
入党、评职称、加入作家协会 228
谈文学所80年代三任所长 236
1985—1986:新方法与研讨会 245
谈评论集《文学观念与艺术魅力》 253
“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及其他 263
第一次出国,去日本 272
借调到中国华侨出版公司一年 277
回到文学所,《文学评论》有变化 282
“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86
主编“跨世纪文丛” 291
尴尬:《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299
主编“红辣椒女性文丛” 306
是女性文学研究会议的常客 313
中国小说学会:缘起和活动 322
从《中国文学通典》到《文坛感应录》 331
再次出国:访问加拿大 336
参与编纂《中华文学通史》 340
“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及其他 346
长女陈漫红英年早逝 353
世纪末的回声:文集、研讨、对话 357
“北会”、“南会”活动及《游戏的陷阱》 364
退而不休及《这一片人文风景》 371
流年碎影(一) 377
参与策划“世纪文学60家” 383
2006年访问美国 387
开博客·去朝鲜旅游 392
流年碎影(二) 397
“昨日风景”与感言莫言获奖 404
文学评论选集《从一而终》 410
谈文学研究所的一些同事 415
谈一些熟悉的作家 424
谈熟悉的评论家、编辑 429
谈自己的研究生和访问学者 435
面对死亡:恐惧和感悟 441
对以往人生的简单总结 447
回顾人生的几点补充 454
附录一 何立人访谈录 459
出生、上学、工作的简历 459
亲历几次政治运动 467
“文革”开始时的文学所 470
与陈骏涛恋爱结婚 471
婚姻与家庭生活杂忆 476
附录二 陈骏涛生平和学术记事(1936—) 490
采编后记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