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4
三、研究思路及其说明 8
四、结构体系与主要创新 10
第一章 经济一体化理论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 15
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16
一、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16
二、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的表现形式 19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的误用 21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 22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理论 22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理论 29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条件效应理论 33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体系构造的最优路径理论 37
五、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负效应 45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 46
一、14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 46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 49
三、新贸易理论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 51
第二章 经济模式转变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 55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经济模式及其转化 56
一、内向型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56
二、开放型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64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73
第二节 内向型经济下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 79
一、内向型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79
二、内向型经济下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85
三、内向型经济下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与经验 94
第三节 经济模式转变与发展中国家“新区域主义”的形成 99
一、“新区域主义”的特征与背景 99
二、经济模式转变与“新区域主义” 104
第三章 开放经济下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构造 109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分析 110
一、区域自由贸易的经济效应 110
二、区域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 120
三、区域共同市场的经济效应 123
四、区域经济同盟的经济效应 125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126
一、发展中大国成员的选择 126
二、发展中小国成员的选择 131
三、关于南北型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争论的简单评述 137
第三节 竞争性互补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成 142
一、经济结构的竞争性互补原则 142
二、发展中大国不同经济结构成员伙伴的选择 144
三、发展中小国不同经济结构成员伙伴的选择 145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中间投票人”选择 147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安排 151
第一节 克服不稳定性溢出的制度安排 152
一、克服通货膨胀的制度安排 152
二、克服金融危机的制度安排 155
三、克服经济衰退的制度安排 159
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制度安排 161
一、财政政策协调 161
二、货币政策协调 167
三、收入分配政策协调 169
第三节 凝聚与趋同的制度安排 170
一、差别待遇的制度安排 170
二、共同预算——转移支付的制度安排 172
三、补偿政策的制度安排 176
四、科技一体化的制度安排 178
第四节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效应跨国界溢出的内部化制度 179
一、区域性公共产品效应跨国界溢出的内部化制度 180
二、成员国内公共产品效应溢出的内部化制度 181
三、成员国内私人产品效应溢出的内部化制度 183
第五节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方式的制度安排 183
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案例分析 187
第一节 倍受赞颂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分析 188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 188
二、北关自由贸易区经济绩效及其对墨西哥的经济影响 189
三、经验性结论 200
第二节 矛盾中发展的南方共同市场模式分析 202
一、南方共同市场模式 202
二、南方共同市场的经济绩效 208
三、经验性结论 213
第三节 面临考验的亚太经合组织模式分析 217
一、亚太经合组织模式 217
二、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绩效 221
三、经验性结论 225
第六章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229
第一节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30
第二节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与原则 233
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233
二、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240
第三节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244
一、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区域性特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位 245
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关系 248
三、从“10+1”到“10+3” 252
第四节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 254
一、东盟区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现状 254
二、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基础 258
三、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程 265
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成果 266
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273
六、推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279
结束语 283
参考文献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