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再平衡——从消费到生产 1
1.1 生产形态的变革正在发生 3
1.1.1 引子:Yammer的野心 4
1.1.2 概念一:GE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 7
1.1.3 概念二: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 10
1.1.4 概念三:田溯宁在中国倡导的“产业互联网” 13
1.1.5 层出不穷的新概念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向生产形态的渗透 14
1.2 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由消费到生产的再平衡 15
1.2.1 历史上的几次技术变革浪潮——从生产到消费的平衡 15
1.2.2 移动互联网——始于消费,但终将回归生产 22
1.3 再平衡背后的逻辑——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需要 25
1.3.1 创新是劳动生产率进步的关键 25
1.3.2 前两次工业革命 27
1.3.3 信息和桌面互联网革命 30
1.4 再平衡的意义和影响 35
1.4.1 移动互联网在消费形态的兴起已部分重构了社会 35
1.4.2 移动互联网向生产形态的再平衡将彻底重构社会 38
02 革命性的生产力——移动生产力 49
2.1 移动生产力的定义 51
2.1.1 三大背景 52
2.1.2 三大特征 54
2.1.3 三大先进性 57
2.2 移动生产力四要素 59
2.2.1 任何状态中的人 60
2.2.2 形形色色的智能机器 62
2.2.3 基于大数据的管 69
2.2.4 无处不在的网络 72
03 移动生产力的三大技术驱动 75
3.1 终端技术 77
3.1.1 处理器 77
3.1.2 传感器 79
3.1.3 无线充电 84
3.1.4 新材料 91
3.1.5 新能源 93
3.1.6 增材制造 95
3.2 软件技术 99
3.2.1 云计算和雾计算 99
3.2.2 移动平台技术 105
3.2.3 大数据 109
3.2.4 生物特征识别 113
3.2.5 增强现实 115
3.2.6 人机交互 117
3.2.7 人工智能 126
3.2.8 量子计算 130
3.3 网络技术 135
3.3.1 第四代和第五代通信技术 135
3.3.2 工业无线技术 138
3.3.3 近场通信 143
3.3.4 低功耗蓝牙 146
3.3.5 ZigBee 148
3.3.6 量子通信 151
04 劳动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55
4.1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已渐行渐远 159
4.1.1 移动互联网正在解放劳动者 159
4.1.2 劳动者变得前所未有地强大 166
4.1.3 大数据分析将成为劳动者的基本技能 175
4.2 集中化大生产模式正在被打破 179
4.2.1 自由决定劳动时间和场所 179
4.2.2 自由决定生产工具 182
4.2.3 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被打破 185
05 企业组织管理正在遭遇重大变革 189
5.1 现行的考核机制将不再适用 191
5.2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必将重建 193
5.3 企业的信息和数据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197
5.4 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重建 201
06 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 205
6.1 终端及软件技术的进步使得单设备智能化成为现实 207
6.2 联网后的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协同工作 217
6.3 大数据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智能化 229
07 大数据决定了政府和企业的智商 235
7.1 大数据概述 237
7.1.1 大数据的兴起 237
7.1.2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238
7.2 大数据,大时代 241
7.2.1 物联网带来了数据的爆发 241
7.2.2 云计算实现了大数据的技术基础 244
7.2.3 新的数据处理技术使大数据实时分析成为现实 245
7.3 大数据的价值 249
7.3.1 大数据助力行政管 249
7.3.2 大数据提高生产效率 256
7.3.3 大数据变革传统经营方式 261
08 中国正在超越 275
8.1 移动互联网助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277
8.1.1 经济结构不适应劳动力人口结构变化 279
8.1.2 投资刺激经济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282
8.1.3 下一波经济增长将由技术进步带动 283
8.2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有超越的底气 287
8.2.1 与世界同步的基础网络 288
8.2.2 高度普及的智能终端 292
8.2.3 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应用 298
8.3 可持续增长的巨大空间 307
8.3.1 国民经济发展为移动互联网提供应用空间 308
8.3.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 313
8.3.3 深化改革释放更大的应用空间 319
8.4 中国必将超越 323
结语 326
致谢 328
名词解释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