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1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山东省委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意见 1
(一)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
(二)中共山东省委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意见 5
二、邓小平的山东之行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 5
(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的兴起 5
(二)邓小平对山东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等重大事项的要求 7
(三)山东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的迅速开展及历史性意义 9
三、冤假错案的彻底平反和社会政治关系的积极调整 12
(一)大量冤假错案的彻底平反 12
(二)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的切实落实 14
(三)各项统战政策的全面落实 15
四、中央国民经济新“八字方针”的制定和山东国民经济的调整、发展 16
(一)中央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 16
(二)山东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17
(三)山东国民经济的再调整和发展 19
五、中央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山东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20
(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21
(二)山东划清重大历史问题的是非 22
六、权力机构的恢复、健全和党组织建设的加强 23
(一)各级人大、政协和人民政府的恢复 23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速 24
(三)党的各级纪律检察机构的设置 25
(四)《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学习、贯彻 26
(五)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建设 27
第二章 改革开放的起步 29
一、菏泽等地包产到户的突破和全省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完成 29
(一)菏泽地区在农业困境下的大胆尝试 29
(二)全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 32
(三)农村改革的深化 36
二、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经济责任制的推行 39
(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40
(二)经济责任制的试行 42
三、流通体制改革和金融财政体系改革的逐步开展 44
(一)流通体制的改革 44
(二)金融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 47
四、外贸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外贸体制的改革 50
(一)外贸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51
(二)外贸体制的改革 52
五、教育文化事业的振兴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54
(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55
(二)文化事业的振兴 57
(三)科技事业的发展 58
第三章 现代化建设局面的开创 61
一、中央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和中共山东四大的胜利召开 61
(一)中共十二大的召开和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 61
(二)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全面开创山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确定 62
二、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探索 66
(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66
(二)乡镇企业的初步发展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探索 67
三、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改革 68
四、企业利改税的推行和厂长负责制的试行 69
(一)企业利改税的推行 69
(二)简政放权和厂长负责制的试行 70
五、“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开展和学习宣传张海迪的决定 72
(一)“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开展 72
(二)学习宣传张海迪活动的广泛开展 74
第四章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77
一、全国改革重点向城市的转移和山东计划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77
(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和改革重点向城市的转移 77
(二)山东计划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79
二、全省开始第二步农村改革和诸城“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的推广 83
(一)全省第二步农村改革 84
(二)诸城“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的推广 88
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周村农村股份制合作的试验 94
(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95
(二)周村农村股份制合作的试验 97
四、企业两权分离原则的实行和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 99
(一)企业两权分离原则的实行 99
(二)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 102
五、青岛、烟台、山东半岛列入对外开放地带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04
(一)青岛、烟台、山东半岛列入对外开放地带 104
(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05
六、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108
(一)科技体制改革 108
(二)教育改革 111
七、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首次制定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正确决策 114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出台 114
(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 115
第五章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的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118
一、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山东“三抓三创一开展”活动的开展 118
二、“一五”普法教育的实施和依法治省的率先推行 120
(一)“一五”普法教育 120
(二)依法治省 122
三、潍坊城市机构改革的试点和威海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124
(一)潍坊市机构改革 124
(二)威海政治体制改革 127
四、县级管理和乡镇政权的强化 128
(一)强化县级管理 129
(二)召开乡镇、村级政权建设和组织法制建设现场会 129
(三)抓城市经营管理 131
(四)抓城市领导班子建设 131
(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31
第六章 改革开放中执政党的建设 133
一、1983年至1987年的整党 133
(一)整党的背景 133
(二)整党的任务和过程 134
(三)整党取得的成绩 136
二、加强干部队伍和干部管理制度建设 139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39
(二)加强干部管理制度建设 141
三、加强廉政建设,保持党政机关的廉洁 143
四、大量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和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讨论 144
(一)大量优秀知识分子入党 144
(二)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讨论 145
第七章 历史波折中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14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实施 14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47
(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实施 150
二、“一高一低一上”发展思路的提出和“科教兴鲁”、“海上山东”两大战略的实施 157
(一)“一高一低一上”发展思路的提出 157
(二)“科教兴鲁”、“海上山东”两大战略的实施 160
三、诸城“贸工农一体化”的推广和全省农村经济“三个良性循环”的推行 166
(一)诸城“贸工农一体化”的推广 166
(二)“三个良性循环”的推行 170
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三改一管”思路的提出 171
(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承包制的结束 171
(二)“三改一管”思路的提出 173
五、外贸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外向型经济新局面的开创 174
(一)外贸体制的深化改革 174
(二)外向型经济新局面的开创 176
六、乡镇企业在调整中的发展和成长为全省工业的“半壁江山” 177
七、加强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78
(一)加强党的建设 179
(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成果 180
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81
(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 181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83
第八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步伐 186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山东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186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 186
(二)山东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190
二、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山东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闯五关 191
(一)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191
(二)山东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闯五关 196
三、强县强乡带动和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试点县两大战略的实施 198
(一)强县强乡带动 198
(二)欠发达地区设立改革开放试点县 199
四、发展“高产优质农业”的探索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举 201
(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农业”的探索 201
(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204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和诸城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合作改制的推广 207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207
(二)诸城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合作改制的推广 209
六、市场条件下山东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213
(一)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213
(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215
七、交通能源建设的提速和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217
(一)交通能源建设的提速 217
(二)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218
八、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221
(一)科技事业的发展 221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222
九、“三五”普法教育的实施和“148”法律服务专线的设立 224
(一)“三五”普法教育的实施 224
(二)“148”法律服务专线的设立 227
十、章丘依法治村的推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开展 229
(一)章丘依法治村的推广 229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开展 232
十一、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33
(一)民主法制建设 233
(二)“三学”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234
第九章 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的世纪跨越 237
一、邓小平理论旗帜的举起和山东改革开放的更大步伐 237
二、两大跨世纪工程建设的新发展和四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 239
(一)两大跨世纪工程建设的新发展 239
(二)四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 244
三、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村税费的改革 251
(一)农业结构的调整 251
(二)农村税费的改革 255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和民营经济的新突破 257
(一)国有企业改革攻坚 257
(二)民营经济的新突破 259
五、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促进对外经贸的发展 261
(一)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261
(二)促进对外经贸的发展 262
六、海尔——中国第一品牌的创立和重汽集团重组后的发展 264
(一)海尔——中国第一品牌 264
(二)中国重汽集团自主创新之路 266
七、依法行政、政府法治的加强和经济立法的强化 267
八、精神文明建设品牌的打造和文化大省的建设 269
(一)精神文明建设品牌的打造 270
(二)建设文化大省 271
九、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73
(一)住房制度的改革 273
(二)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76
十、县以上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进行 278
(一)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活动 278
(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280
十一、山东小康水平的初步达到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研究 282
第十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284
一、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制定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 284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提出 284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86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 287
二、21世纪头2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演进 289
(一)21世纪头2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289
(二)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演进 290
三、农业税的废止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92
(一)农业税的废止 292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94
四、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 295
(一)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 295
(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 297
五、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的突出发展和交通事业发展的鲜明特色 299
(一)外经外贸迈出新的步伐 299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300
(三)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301
(四)交通特色鲜明 303
六、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和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 304
(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 304
(二)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 306
七、新型县域经济格局的构建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08
(一)新型县域经济格局的构建 308
(二)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310
八、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推进和城市居委会的健全 311
(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推进 311
(二)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健全 313
九、文化的体制改革、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 314
(一)文化的体制改革 314
(二)文化产业发展 316
(三)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 318
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和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 319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 319
(二)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 321
十一、“平安山东”的建设和新泰、宁阳的“平安协会” 322
(一)“平安山东”的建设 323
(二)新泰、宁阳的“平安协会” 324
第十一章 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 327
一、“富民强省”的新理念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新战略 327
(一)“富民强省”的新理念 327
(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新战略 329
二、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再演进和海洋经济战略的提出 330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再演进 330
(二)海洋经济战略的提出 332
三、与日韩合作的全面展开和与全球其他经济板块合作的进一步加强 335
(一)与日韩合作的全面展开 335
(二)与全球其他经济板块合作的进一步加强 336
四、16字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和21条促消费拉内需政策的出台 338
(一)中央16字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 339
(二)山东21条促消费拉内需政策的出台 340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纵深发展和土地流转制度“西岗模式”的面世 342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纵深发展 342
(二)土地流转制度“西岗模式” 343
六、山东钢铁集团的成立和工业发展新特优工程的实施 344
(一)山东钢铁集团的成立 345
(二)工业发展新特优工程 346
七、全国最大优秀旅游城市群的建成和服务业“三大载体”的培育 347
(一)全国最大优秀旅游城市群的建成 347
(二)服务业三大载体的培育 348
八、山东文博会的举行和“泉城义工”的行动 350
(一)山东文博会的举行 351
(二)“泉城义工”的行动 352
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启动 354
(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54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启动 357
第十二章 市场经济中执政党的建设 359
一、中共“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泰安的综合试点和山东党组织“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 359
(一)泰安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综合试点 359
(二)山东党组织“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 360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六单位的试点和在全省的逐步展开 362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情况 362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省逐步展开 363
三、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建设和新型领域党建整体框架的形成 365
(一)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建设 365
(二)新型领域党建整体框架的形成 366
四、莱芜党代会任期制的实行和乳山“发展党内民主”的创新实践 368
(一)莱芜党代会任期制的实行 368
(二)党内基层民主“乳山模式”创新实践 370
五、杜世成、段义和案件的处理和《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落实 372
(一)杜世成、段义和案件 372
(二)《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落实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