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3
1.2.1 研究的目的 3
1.2.2 研究方法 3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4
1.3.1 研究内容 4
1.3.2 研究框架 4
1.4 概念界定与数据来源 5
1.4.1 概念界定 5
1.4.2 数据来源 9
1.5 研究的创新点 9
2 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11
2.1 理论概述 11
2.1.1 马克思关于流动人口就业理论 11
2.1.2 西方流动人口就业经典理论 13
2.1.3 流动人口代际差异理论 23
2.2 文献综述 25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5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7
2.3 本章小结 36
3 流动人口就业代际差异的历史演变 38
3.1 老一代流动人口就业历史演变 38
3.1.1 流动人口缓慢转移到严格受限时期(1949—1977年) 38
3.1.2 流动人口流动过渡时期(1978—1983年) 41
3.1.3 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动时期(1984—1991年) 42
3.1.4 流动人口全方位流动新时期(1992—1996年) 43
3.2 新生代流动人口就业历史演变 45
3.2.1 新生代流动人口进入劳动大军初期(1997—2002年) 45
3.2.2 “民工荒”与新生代流动人口(2003年—至今) 46
3.3 本章小结 48
4 流动人口就业的代际差异状况及其程度判断 49
4.1 流动人口个体特征代际差异 49
4.1.1 流动人口的年龄状况 50
4.1.2 流动人口的性别状况 50
4.1.3 流动人口的婚育状况 51
4.1.4 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51
4.2 流动人口就业状况代际差异 53
4.2.1 流动人口就业水平的代际差异 53
4.2.2 流动人口就业结构的代际差异 55
4.2.3 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代际差异 61
4.2.4 流动人口就业观念的代际差异 69
4.3 流动人口就业的代际差异显著性研究 71
4.3.1 流动人口就业水平代际差异显著性研究 72
4.3.2 流动人口就业行业结构代际差异显著性研究 73
4.3.3 流动人口就业质量代际差异显著性研究 74
4.4 本章小结 77
5 流动人口就业代际差异原因与机制分析 79
5.1 社会因素 79
5.1.1 计划生育政策 79
5.1.2 社会观念的转变 80
5.2 家庭因素 80
5.2.1 家庭养育发生变化 81
5.2.2 家庭教育方式发生变化 81
5.3 个人因素 82
5.3.1 新生代流动人口个人特征发生转变 82
5.3.2 新生代流动人口就业观念发生转变 83
5.4 本章小结 84
6 就业水平代际差异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85
6.1 模型选择 86
6.2 变量选择 86
6.2.1 因变量的选择 86
6.2.2 自变量的选择 87
6.3 流动人口就业水平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89
6.3.1 总流动人口就业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89
6.3.2 新生代流动人口就业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90
6.4 结论 92
6.4.1 新生代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高,更倾向于上学或接受技能培训 92
6.4.2 新生代流动人口不愿从事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作 93
6.4.3 新生代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就业期望值提高 93
7 收入代际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95
7.1 两代流动人口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96
7.1.1 数据与变量的选择 96
7.1.2 收入模型选择 98
7.1.3 收入方程结果分析 98
7.2 两代流动人口收入差异分析 101
7.3 结论 104
8 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105
8.1 主要结论 105
8.2 政策建议 108
8.2.1 建立公正完善的制度体系 108
8.2.2 促进中西部地区和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岗位 110
8.2.3 提高流动人口工资待遇,改善就业条件 110
8.2.4 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就业信息渠道,减少摩擦性失业 111
8.2.5 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112
8.2.6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 113
8.2.7 转变对流动人口歧视观念,营造平等就业环境 114
参考文献 116
后记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