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燃材料 1
一、原料化学成分认知上欠缺 1
1.重视主要成分作用,忽视次要成分的影响 1
2.重视化学成分,忽视原料的矿物形态 10
3.重视品位,忽视成分的均质稳定性 12
二、原料选择上误区 13
4.原料品位越高越好 13
5.在原料选择时忽视“基础性研究”工作 15
三、燃料煤选择上误区 16
6.使用低品位燃料上认识误区 17
7.选择可燃性废物时,忽视有害元素的影响 23
四、石膏选用上误区 24
8.重视石膏中SO3含量,忽视石膏的溶解性能 25
9.使用工业副产石膏,忽略预处理工序 25
10.未注意水泥中石膏品种对“相容性”的影响 27
五、混合材料选择上误区 30
11.过分强调混合材料的化学活性 30
12.生产复合水泥时,不重视利用“性能互补”优势 33
13.不重视混合材料中的有害元素 38
六、工业废渣选择上误区 39
14.忽视冶金渣中混杂的铁质 40
15.忽视选择的工业废渣种类要与企业条件相符 41
七、助磨剂选择上误区 42
16.不进行试验盲目选择助磨剂 43
17.企业掺加助磨剂的目的不明确 44
18.未根据所需粉磨的物料性能选择助磨剂 45
八、研磨体材质选择上误区 47
19.关注价格,忽视材质 47
20.材质越硬越好 51
九、耐火材料选择上误区 53
21.选择耐火材料时,未充分考虑预分解窑热工状况 53
22.未根据入窑物料性能选择耐火材料 62
23.不重视金属部件材质的选择 63
十、水泥熟料选用上误区 64
24.质量上,重视熟料强度忽视熟料其他性能 64
25.品种上,未按所生产水泥品种选购熟料 66
第二章 操作参数 70
一、树立科学操作的理念不足 70
26.缺乏要让系统能在稳定状态下运行的理解 70
27.自变量调节时忽视相互之间合理配合 77
28.忽视操作在稳定产品质量中的作用 81
二、出磨物料细度操作控制上误识 84
29.产品细度越细越好 84
30.压细度,提水泥强度 88
31.压煤粉细度,提燃烧速率 92
三、出磨物料水分操作控制值上的误区 93
32.缺乏为下一工序正常运行考虑 93
33.担心压低煤粉出磨水分会不安全 94
四、窑系统操作中不正确的习惯 95
34.采取大风操作 95
35.忽视窑炉用煤的合理比例 97
36.片面追求高喂料量 98
37.把调节窑速作为控制窑内温度的手段 99
五、游离石灰控制指标认知上的欠缺 103
38.熟料游离石灰控制越低越好 103
39.分析熟料游离石灰高的原因不全面 104
六、不重视控制入机物料的粒度 106
40.不考虑破磨系统工序之间经济粒度的控制 107
41.不重视循环回料对辊压机入磨粒度的调整 107
七、辊式磨操作参数控制上误识 108
42.不重视稳定料层厚度 108
43.拉紧力越高越好 109
44.不重视调节通风 110
八、辊压机操作参数控制上误识 111
45.未根据入磨物料特性确定辊缝 111
46.辊压越高越好 112
九、对漏风危害性认识不足 113
47.对漏风产生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113
48.操作上制造“人为漏风” 116
十、自动控制上误识 117
49.忽视自动化控制功能 117
50.中控操作员忽视与现场巡检、质量检验、仪表工之间合作 118
第三章 工艺技术 120
一、忽视工艺技术在“稳定”中的作为 120
51.生产技术要为实现“稳定”创造条件的认识不足 120
52.评价物料“均质稳定性”指标中的不足 123
53.有了均化设施,就等于能符合“均质”要求 125
二、忽视在制定参数指标前的技术探索 126
54.不重视寻求优化的工艺参数 127
55.石膏掺量上不追求最佳化 129
56.不重视筛余曲线的指导作用 135
三、生产条件变动,忽视应对措施 137
57.设置预粉磨后未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137
58.原料品质变动,应对策略欠缺 140
59.使用高硫煤,缺乏应对措施 142
四、对生产指标参数的关联性认识不足 144
60.控制破碎粒度缺乏考虑破磨一体性 144
61.不重视圈流磨工艺参数之间的协调 145
62.提定额值,忽视关联性、先进性、优化性 147
五、提高球磨机粉磨效率上认识误区 149
63.研磨体装载量越多越好 149
64.不重视研磨体级配 152
六、熟料煅烧系统的认识误区 153
65.入窑物料分解率越高越好 153
66.窑炉燃料比掌控上的模糊认识 155
七、不重视控制物料含水率 156
67.不重视管控进厂物料含水率 156
68.入磨物料含水率越低越好 159
八、细度指标制定中针对性差 162
69.照搬照套,千篇一律 162
70.指标只有上限或只有下限 167
九、工业试验上的认识误区 168
71.忽视小磨试验和大磨试验的条件差距 168
72.不重视生产性试验研究 169
十、工业废渣和尾矿利用的技术上不足 171
73.对工业废渣磨细的技术支撑力度不够 171
74.使用化学工业副产品,忽视对有害成分的去除技术 173
75.未依据固体废渣、污泥和生活垃圾的特点采取预处理技术 175
第四章 使用要求 181
一、进厂货物马虎验收 181
76.对进厂货物不认真验收 181
77.对验收后发现的问题处理不当 185
二、耐火材料砌筑工序上欠缺 186
78.对砌筑过程监理、查验工作不重视 187
79.耐火浇注料施工中的误区 192
80.耐火材料砌筑后贯彻烘烤制度不力 195
三、对用户技术服务工作不重视 198
81.忽视外部用户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 198
82.轻视向内部用户提供多方位服务 201
四、工艺设备使用误区 202
83.破磨环节设备使用上的误区 202
84.煅烧环节工艺设备使用上的误识 203
五、原燃材料在堆存、保管方式上欠妥 206
85.在运、卸、保管中忽视材料的储存性能 206
86.忽视煤储存中的自燃性倾向 208
87.忽视耐火材料的特点对储存和保管的要求 210
六、水泥性能忽略应对现代混凝土新要求 211
88.忽视商品混凝土对“坍落度经时损失”的要求 212
89.忽视混凝土结构对水泥耐久性的要求 213
90.不全面重视混凝土对出厂水泥质量稳定性要求 219
七、使用水泥上的误区 221
91.选用水泥品种未考虑使用的环境条件 221
92.使用过期、受潮的水泥 225
93.不同品种水泥混用 227
八、水泥与混凝土外加剂相容性的特点认识不足 228
94.对相容性的双向性缺乏认识 228
95.水泥组分和工艺参数对相容性的影响认识不足 230
九、节能观点上的某些误解 236
96.误认为节能是“不用”或“限制”能源 236
97.没把“节能”作为生产技术的核心指标 237
十、对水泥工业的大气污染和减排上的误识 239
98.低估了水泥工业协同处置社会废弃物的作用 240
99.混淆先进生产线与落后生产线的环境形象 243
100.减排未从源头抓起 248
附录(规范性、资料性) 251
附录一 水泥标准目次(节选) 251
附录二 水泥工业常用的原材料 254
附录三 不同行业对矿石质量要求简介 259
附录四 “不合格品”的判定规则 263
附录五 各类水泥系列的技术特性及使用注意点 268
附录六 水泥行业常用活性混合材料的特性 271
附录七 使用部门对进场(厂)水泥的检查、控制与验收 271
附录八 水泥熟料矿物物理性能试验值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