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1
第一节 深圳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关系研究 2
一、产业—用地—效益关系及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体现 2
二、深圳市土地与经济发展关系总体状况 4
三、深圳原二线关内外土地利用差距分析 9
四、开发园区与普通分散企业土地利用模式差异 17
五、深圳土地资源经济承载潜力分析 32
第三节 深圳市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政策措施 38
一、深圳市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政策取向 38
二、改造旧工业区、旧村镇,盘活土地存量 42
三、通过适度填海,扩充可建设用地 45
四、加大力度推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移,提高土地产出率 46
五、推行高度集约化、精细化的土地管理模式 49
六、发展地下空间,对土地立体利用 50
七、建立深圳土地银行组织 52
八、大幅度降低人口规模 55
第二章 打造现代服务业载体 61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的意义 61
一、现代服务业载体的内涵和外延 61
二、深圳市建设现代服务业载体的重要意义 63
第二节 国内外城市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经验借鉴 66
一、纽约曼哈顿经验 67
二、伦敦城经验 69
三、香港CBD(中环)经验 73
四、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验 75
五、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验 79
第三节 深圳市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的路径 81
一、明确深圳市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的目标 81
二、打造市级层面的三大服务业综合改革的先行先试区域 84
三、打造区级层面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 92
四、规范深圳市现代服务业载体的建设 96
第四节 深圳市若干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项目发展路径 102
一、福田环CBD高端产业带的发展 102
二、加快香蜜湖地区的发展 127
三、加快深圳保税区发展 129
第三章 深圳市土地整备的对象 134
第一节 城中村问题由来 135
一、深圳城中村的由来 135
二、深圳城中村存在的问题 139
第二节 政府对深圳城中村改造的效果及存在问题 144
一、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演变 144
二、国外城中村改造经验分析与评价 154
三、我国若干城市城中村改造经验 157
四、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的各种模式 161
五、对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和模式的评价 170
六、深圳城中村改造有关对策 176
七、解决“城中村”土地管理问题 187
第三节 促进股份合作公司变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3
一、股份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93
二、股份合作制度内部矛盾 202
三、《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的作用和存在问题 215
四、改革的依据、阻力和条件 220
五、股份合作公司改革的对策措施 227
第四节 促进城中村产业升级 242
一、发挥区域优势,大力拓展第三产业 242
二、挖掘“旧改”潜力,促进经济发展 243
三、提升物业经济的水平和档次,促进产业升级 244
四、促进村民出租物业转型 247
第四章 环境治理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关系研究 250
第一节 环境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 250
一、环境资源是经济发展的要素之 250
二、环境资源不合理利用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 254
三、国内外经验证明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258
四、反对环境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要素的论点 264
第二节 深圳的环境状况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66
一、深圳环境污染发展的三个阶段 266
二、深圳环境对经济发展制约已经到了临界点 268
第三节 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定量研究 272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272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 274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局限性 277
四、环境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79
五、环境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 280
第四节 加快推进深圳环境管理制度改革 283
一、深圳市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内容 283
二、深圳市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293
三、改进排污管理制度 295
四、完善执法机制 297
五、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299
六、建立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价格机制 301
七、建立社会参与性的管理新机制和新模式 302
八、推进环保管理部门改革 303
九、建立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系统 308
第五节 建立政府适度干预机制,解除环境制约,促进经济发展 309
一、用5年时间,集中进行环境大修整 310
二、进行产业布局大调整,分类发展环保产业园区,企业全部进园,园内集中治污,园外无企业 311
三、集中力量改造城中村,消除最大污染源 312
四、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调控,推行产业升级战略 314
五、降低深圳汽车日使用量 319
第六节 创建光明“低碳生态示范城区” 326
一、光明新区创建“低碳生态示范城区”的优势条件 326
二、光明新区创建“低碳生态示范城区”面临的挑战 329
三、光明新区创建“低碳生态示范城区”发展目标 330
第七节 加强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 348
一、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创新举措 348
二、基本生态控制线带来的社会矛盾 349
三、2011年基本生态控制线优化的作用 352
四、生态线优化调整未能满足利益诉求的重点社区 353
五、解决生态线优化问题的对策 359
第八节 处理环境园建设中的社会风险,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361
一、垃圾处理问题形成社会“敏感点” 362
二、提高环境园各项设施技术标准,选好企业 369
三、率先垂范,建立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体系 370
四、建立长效的利益补偿机制 374
五、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 377
六、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的长效沟通机制 378
参考文献 380
后记 382